总 序
近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学科建制化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家整理和研究中华科技遗产,认真考证史实与阐释科技成就,强调新史料、新观点和新方法,构建科技知识的学科门类史,在许多领域都做出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相当丰厚的研究成果,代表作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牵头组织撰写的26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以及吸收多年专题研究成果的天文学史、数学史、物理学史、技术史、传统工艺史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科史丛书。然而,未知仍然远多于已知,学术研究无止境。仅在中国古代科技史领域就有许许多多尚未认知透彻的问题和学术空白,以至于一些学术纷争长期不休。
近些年来,随着文献的深入解读、新史料的发现、新方法的发展,学界持续推进科技史研究,实现了一系列学术价值颇高的突破。我们组织出版这个系列的学术论著,旨在展现科技史学者在攻克学术难题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例如,郑和宝船属于什么船型?究竟能造出多大的木船?这都是争论已久的问题。2011年武汉理工大学造船史研究中心受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委托,以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为基本依据,对郑和宝船进行复原设计,并运用现代船舶工程理论做具体的仿真计算,系统地分析所复原设计的宝船的尺度、结构、强度、稳性、水动力性能、操纵性和耐波性等,从科学技术的学理上深化我们对宝船和郑和下西洋的认识。这称得上一个重要的方向性突破,其主要成果是蔡薇教授和席龙飞教授等撰写的《跨洋利器——郑和宝船的技术剖析》。
除了宝船的设计建造,郑和船队还使用了哪些技术保证安全远航?下西洋给中国航海技术带来怎样的变化?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陈晓珊副研究员以古代世界航海技术发展为背景,分析郑和下西洋的重要事件及相关航海技术的来源与变化,指出下西洋壮举以宋元以来中国航海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基础,船队系统地吸收了当时中外先进的航海技术,其成果又向中国民间扩散,促成此后几个世纪里中国航海技术的基本格局。这项研究成果汇集成《长风破浪——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这部专著与《跨洋利器——郑和宝船的技术剖析》形成互补。
北宋水运仪象台被李约瑟赞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带有擒纵机构的时钟。关于苏颂的《新仪象法要》及其记载的水运仪象台,学者们做出了各自的解读,提出了不同的复原方案。有的学者甚至不相信北宋曾制作出能够运转的水运仪象台。其实,20世纪90年代,水运仪象台复原的重要问题已经解决,也成功制作出可以运转的实用装置。2001年,台南的成功大学机械工程系林聪益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水运时转——中国古代擒纵调速器之系统化复原设计》。该文提出古机械的复原设计程序,并借此对北宋水运仪象台的关键装置(水轮-秤漏-杆系式擒纵机构)做系统的机械学分析,得出几种可能的复原设计方案,为复原制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指南针几乎成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一个主要标志。王振铎在1945年提出的“磁石勺-铜质地盘”复原方案广为流传。然而,学术界一直在争议何时能制作出指南针、古代指南针性能如何、复原方案是否可行等问题。人们质疑已有的复原方案,但讨论主要限于对文献的不同解读,少有实证分析。2014年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将“指南针的复原和模拟实验”选为黄兴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他将实验研究与文献分析相结合,通过模拟实验证实:从先秦至唐宋,中国先贤能够利用当时的地磁环境、资源、关于磁石的经验知识和手工艺,制作出多种具有良好性能的天然磁石指向器,这一成果被写成《指南新证——中国古代指南针技术实证研究》。
宝船仿真设计、下西洋航海技术、擒纵机构复原设计和指南针模拟实验研究等新成果值得推介给学术界和广大读者,以丰富和深化我们对科学技术传统和文明演进的认知,并为将来重构科学技术史添砖加瓦。当然,这些成果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张柏春
2020年1月8日
于中国科学院中关村基础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