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古代木船的特征结构及演变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数量众多、技巧高超的木质结构的亭台楼阁、桥梁船舶。从公元前1500年起,就出现了用卯榫连接梁、柱的建筑方法。绵延数千年,发展到宋代,编撰成书的《营造法式》就从建造、结构到施工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木结构的体系[1]。而用木板制造舟船,上古时期就出现了独木舟和木筏,至西周时古人就懂得将木板连接成更大的外板,来制造供十数甚至更多的人乘坐的舟楫。
春秋战国时期,木工技术发展到新的水平,为传统造船技术的革新奠定了基础。此时无论是“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齐国,还是濒海而居的吴楚百越都展开了较大规模的水上运输活动。其造船工艺更是有所发展。
先秦之后,在秦汉、唐宋、元明时期出现了三次造船技术发展史上的高峰,造船技术在这期间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各项新技术不断产生并加以完善,最终在明代达到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巅峰。正是以中国古代精妙的木帆船建造技术为基础,才出现了郑和七下西洋这样的航海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