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笔记中的现代桌椅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有些暗自得意。繁华如过眼烟云的北宋东京城,在千年之后的某个夏日午后被我从日常生活中打捞出,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无不与北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只得随意抽出一丝来寻找其脉络。好吧,在说北宋的餐桌餐椅之前,我们先科普一下宋代之前的餐桌餐椅。
有个典故大家应该都知道——举案齐眉,对,就是《后汉书·逸民传》上记载的这个故事,说东汉隐士梁鸿,受业于太学,后入上林苑牧猪;还乡娶妻孟光,隐居灞陵山中,以耕织为业。因故夫妻二人后来转徙吴郡(今苏州),为人帮工。梁鸿每当打工回来,孟光为他准备好食物,并将食案举至额前,捧到丈夫面前以示敬重。孟光的举案齐眉,成了夫妻相敬如宾的千古佳话。《汉书·外戚传》说:“许后朝皇太后,亲奉案上食。”因为食案不大不重,一般只限一人使用,所以能轻而易举地举起来。后世也有更多的温情妻子,对丈夫的敬重远远超过孟光,对前辈的孝顺也不亚于许皇后,却难再去举案齐眉了。为什么?举不动了,除非举重运动员,小食案变成了大餐桌,弱女子举个大餐桌成何体统?关键是太沉了,举不动。
今天我们使用的桌椅,秦汉时期就是炕几和炕席。秦汉以前,没有桌椅板凳,古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或者凭俎案而食(俎是古代祭器,设宴时陈置牲口的礼器,木制漆饰,如同有足的案),就是把用芦苇编成的席子铺放在地上作为坐具,而在面前放置俎或案以盛放食具等东西,吃饭时在席上跪坐着吃,即所谓“跽坐”。古时的座席下面都铺垫一层竹编,叫作“筵”,所以把酒席宴会又叫“筵席”。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带来了新的家具。早在东汉后期,游牧民族的胡床就已传入中原。这种比较低的椅子的应用使原来的跪姿转变成了坐姿。胡床,也就是今天的马扎。胡床原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从西域传入中原,隋朝时改称“交床”,后来又改称“交椅”。《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小贩在街头挑卖竹椅的画面。交椅在画卷尾部的“赵太丞家”也有展示,不过那把交椅比较高贵,不是一般百姓能坐的。
宋代家具的最大特点是民间普遍使用桌子和椅子,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宋时,“椅子”这个名词已普遍使用。《东京梦华录》《东巡记》等史料中,记载了多种椅子的名称:金交椅、银交椅、白木御椅子、朱髹金饰椅子等。
北宋时流行的椅子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交椅,另一种是直腿椅。交椅又名交床、胡床、绳床。当时的交椅只设有圆形搭脑的椅圈和绳编的软坐屉。近年来,在宋墓的壁画中,发现很多椅子的形象资料。准安一号宋墓中,有嘉祐五年壁画,东壁正中和左右均画桌子、用器和食品及高椅;西壁正中也画方桌、高椅、衣架等家具形象。河南巩义城西南稍柴村南的宋墓《夫妇宴乐图》壁画,东壁绘有桌子及其两侧的椅子。
北宋时,直腿椅的使用者逐渐增多。在河南方城的北宋墓中,曾发现有石雕的直腿椅子。在今河南禹州白沙发现的北宋墓中,第一号墓和第二号墓的壁画上,墓主夫妇所坐椅子都是直腿靠背椅。因为人们从席地而坐到使用椅子,桌子四腿的高度也相应提高。坐在椅子上吃饭,避免了席地而坐“走光”的危险,同时,垂腿放松了腿部肌肉,使人在吃饭的时候最大化休息了下肢。
宋初,桌椅仅限于富贵人家使用,到宋代中期,百姓之家开始使用桌椅,但那时仅限于男人使用,女人是不可以与男人一样凭桌而坐的。在士大夫家,妇女如果坐椅子,就会被人讥笑为没有“法度”(参见《老学庵笔记》卷四)。到了北宋晚期,桌椅才真正开始在民间普及,使我们在《清明上河图》可以随处看到这样的情景。
宋代还有一种仕宦贵族家中必备的坐具——“太师椅”。“太师椅”之名的由来,见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自来只有栲栳[2]样,宰执侍从皆用之。因秦师垣在国忌所,偃仰片时坠巾。京尹吴渊,奉承时相,出意撰制荷叶托首四十柄,载赴国忌所,遗匠者顷刻添上,凡宰执侍从皆有之,遂号太师样。”文中所说的秦师垣,即南宋时任太师的大奸臣秦桧,这是太师椅的由来。从式样来看,太师椅是在栲栳圈椅上添加木制荷叶托首。
另外,在宋代还出现了方凳和长条凳,至今这种凳子还在市井中使用。粗木长凳是在唐代床的形制上蜕变而来,长凳与床有渊源关系。五代关仝的《关山行旅图》中有长桌凳,在宋《文姬归汉图》《清明上河图》等绘画中均有长凳形象出现。我上小学的时候,教室里用的就是长条凳。现在乡村待客人的时候用的八仙桌,坐的也是这样的长条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