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知识积累】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毛泽东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为东汉明帝为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强夺公主园林,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渐成“沁园春”这一词牌。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1925年晚秋所作。当时毛泽东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作者面对湘江上的蓬勃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词。
独立寒秋①,湘江②北去,橘子洲③头。
看万山④红遍,层林尽染⑤;漫江⑥碧透,百舸⑦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⑧,万类霜天竞自由⑨。
怅寥廓⑩,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⑪?
【注释】①寒秋:深秋、晚秋。秋深已有寒意,所以说是寒秋。
②湘(xiāng)江:一名湘水,湖南省最大的河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川县南的海洋山,干流全长844公里,向东北流贯湖南省东部,经过长沙,北入洞庭湖。
③橘子洲:地名,又名水陆洲,是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小岛,西面靠近岳麓山。毛泽东七律《答友人》中所谓长岛,亦指此。自唐代以来,此处就是游览胜地。
④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
⑤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⑥漫江:满江。漫,满,遍。
⑦舸(gě):大船。这里泛指船只。
⑧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翔,本指鸟盘旋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⑨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竞相自由地生活。万类,指一切生物。霜天,指深秋。
⑩怅寥廓(chàng liáo kuò):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怅,原意是失意,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寥廓,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⑪沉浮:比喻事物盛衰、消长,这里指兴衰。这里的意思是,由上文的俯瞰游鱼,仰望飞鹰,纳闷地寻思(“怅”)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
【译文】我独自站立在这深秋季节的橘子洲头,脚下的湘水滔滔不绝向北奔流而去。
看呵,那万千山峰全被经霜的枫林染成红色;那碧绿透明的江水,正有一艘艘船只争先恐后,乘风破浪。
雄鹰在辽阔的天空里振翅飞翔,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轻快遨游,秋光中自然万物都竞相自由自在地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无限感慨,我向这旷远苍茫的大地发问,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盛衰沉浮?
携来百侣①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②。
恰同学少年③,风华正茂;书生意气④,挥斥方遒⑤。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⑥,粪土当年万户侯⑦。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⑧,浪遏⑨飞舟?
1925年
【注释】①百侣:很多的伴侣。侣,这里指同学(也指战友)。
②峥嵘(zhēng róng)岁月稠:不平常的日子是很多的。峥嵘,山势高峻,这里是不平凡、不寻常的意思。稠,多。
③同学少年:毛泽东于1913年至1918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1918年毛泽东和萧瑜、蔡和森等组织新民学会,开始了他早期的政治活动。
④书生意气:书生,读书人,这里指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
⑤挥斥方遒(qiú):挥斥,奔放。《庄子·田子方》有“挥斥八极”。郭象注:“挥斥,犹纵放也。”遒,强劲有力。方,正。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指点,评论。江山,指国家。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⑦粪土当年万户侯: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粪土,作动词用,视……如粪土。万户侯,汉代设置的最高一级侯爵,享有万户农民的赋税。此借指大军阀,大官僚。万户,指侯爵封地内的户口,要向受封者缴纳租税,服劳役。
⑧中流击水: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击水,游泳。这里引用祖逖(tì)的“中流击楫”典故。
⑨遏(è):阻止。
【译文】回忆过去,我和当年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游玩。难忘的不平凡的岁月有很多很多。
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大家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我们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
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湘江里搏击风浪,那浪花大得可以阻止飞奔而来的船舟?
【内容解析】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触景生情,通过对长沙壮丽风景的描绘,对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壮怀激烈地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刚健遒劲,大气包举,情采飞扬,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
上阕,作者即目写景,写自己在寒秋时节,独自站立在湘江的橘子洲头上。开头三句,点出时间、地点和人物,“独立”二字形象生动,遒劲有力。着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词人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要读出其中蕴含的深意来,这里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烈火、光明,“万山红遍”和“星火燎原”的相似点就在这里,深刻地表达词人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的憧憬。接着写到碧透的江水、争流的船只、翱翔击空的雄鹰、自由游曳的游鱼。最后用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突出了“自由和生机”的大自然,用一句设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结束上阕,引起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下阕,作者回忆往事,着重抒情,写年轻“百侣”的群体活动。起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形象新颖且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绮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又成为统领下阕七句的词眼,概括地回忆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呈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结尾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不仅表现了作者和“百侣”那种一往无前奋勇搏击的豪情壮志,而且也昭示人们“主沉浮”的伟大革命理想的实现,必定需要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全词大气磅礴地表达出青年毛泽东“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理想和乐观自信、魅力非凡的胸襟、气度,也显示出他诗词艺术的充分成熟和高度成就。
【章法点评】
1.意象典型,境界豪迈
意象是诗词的灵魂,决定诗词的格调。这首词选取的意象很美,选取的景物或广博,或宏伟,或雄峻。“看”字总领“万山”“层林”“百舸”“雄鹰”“游鱼”几个意象,分别从远望到近观,从仰视到俯瞰几个角度写出了湘江两岸的秋景和壮阔境界:天长地阔,山红水碧,充满生机和活力。视野灵活自然,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形成文学的典型。正因为有如此典型意象的巧妙架构,全词创造出了高远博大、乐观自信的豪迈意境,形成了一幅幅壮阔的画面,使得这首词具有很强的审美效应。
2.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这首词的上阕侧重写景,以寒秋为大的背景,以眼前所见为主体,勾勒词人眼中的秋景图。毛泽东心怀天下,自信乐观,这种情怀和大自然中的景物形成契合。所以,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虽然是一般的秋景,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诗人笔下的秋景既是自然之秋,亦为心中之秋。自然所见之景皆成了抒情的触发器。这些景物不同于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下阕写景转入抒怀,主写情而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画面感极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绮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