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虞美人

李 煜

【知识积累】李煜(937—978),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北宋建隆二年(961),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国君,后世把他和其父亲李璟合称“南唐二主”。李煜多才多艺,工书善画,能诗擅词,通音晓律,尤以词的成就为最大。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存世共有三十余首,在内容上,可以亡国降宋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宫廷生活和男女情爱,风格绮丽柔靡,虽不脱花间派习气,但在人物、场景的描写上较花间词人有较大的艺术概括力量,在部分词里也流露出了沉重的哀愁(如《清平乐·别来春半》);后期词反映亡国之痛,哀婉凄凉,意境深远,极富艺术感染力。李煜在词史上的地位,更多地决定于其词的艺术成就,李煜对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①了:了结,完结。

②故国:指南唐。

③回首:回顾、追思。

④雕栏玉砌:指远在金陵的南唐故宫。砌,台阶。

⑤应犹:一作“依然”。

⑥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⑦君:作者自称。

⑧能:或作“都”“那”“还”“却”。

【译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样的美好时光,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呢,涌上心头的往事还能记得多少!昨夜,囚身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故国那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都还在吧,只是那所怀念的旧人已容颜衰老。要问我心中到底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尽的春江之水汹涌奔流。

【内容解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即景抒情,痛今追昔,将要抒发的幽囚的苦闷和亡国的悲切融为一体唱出一曲高亢凄楚的挽歌。

词的上阕以发问开端,劈头而来,令人警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本是岁月美好、赏心乐事,但作者却苦于挥之不去,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一国之君,何等的尊贵,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他远离了曾经的繁华,失去了人身自由,沦为阶下囚。他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此时此刻词人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这其中的伤痛,难以言尽。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据历史记载,李煜不仅受到宋太宗的嘲讽,就连他心爱的小周皇后也被召唤宋宫受到凌辱,这种生不如死的境地,实在令人悲催!春暖花开都成了词人心中的伤,谁叫自己是亡国之人。今天,东风又吹来,春花又怒放,这种容易触发人内心愁情的景物谁愿意看到呢!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同时,“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下阕词人并没有绕开这个话题,而是承上启下,“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继续展开对故国的情思,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在前面词句中,词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接下来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一句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问一答,问抽象的本体“愁”,答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这是如这满江的春水一样流不尽的满腹的愁恨,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至此,全词戛然而止,而愁苦之情却永无尽期!

【章法点评】

1.奇问开笔,劈空而来

首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给人们以钟爱“春花秋月”之感,加上一个“何时了”,初读起来甚是突兀奇怪,但细细品味,却为全词定下了“愁苦”的基调,和全词抒发的亡国之情相称。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也是作者过去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春花秋月、歌舞升平、快乐逍遥。可如今身为阶下囚,看到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想起过去的荣华富贵,环境和心理的落差,使他不仅不觉得美好,反而觉得厌烦,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怅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所以,人多以美好的“春花秋月”,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便向苍天发出“何时了”的奇问,看似离奇,实则在情理之中,正可谓是“一切境语皆情语”(王国维)。

2.比喻贴切,流传千古

全词结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形象的春水比喻抽象繁杂的多愁,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读着它,令人想象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仿佛回到了他的故都金陵,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思简直跟江水一样,无时无刻不翻滚波涛流向东海,显示出愁思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尤其是放在这首词的结尾,是把全词渲染的亡国之愁在此一泻汪洋。再者,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的这首词便能在广大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