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咏喇叭
附 录
拟行路难(其四)
鲍 照
【知识积累】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郡人(今属山东郯城西南)。南朝宋杰出的文学家、诗人,与颜延之、谢灵运同为宋元嘉时代的著名诗人,合称“元嘉三大家”。其诗歌注意描写山水,讲究对仗和辞藻。他长于乐府诗,多抒发建功立业和愤慨不平之意,其诗风骨劲健,辞采华丽,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有《鲍参军集》。
《行路难》是乐府《杂歌谣》曲名,本为汉代歌谣,内容多咏叹世路艰难和孤苦悲伤之意。东晋袁山松曾对《行路难》原曲辞进行了加工改造,现在古辞袁辞都已亡佚。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本诗是第四首,抒发了诗人在南朝门阀制度的压抑下敢怒而不敢言的郁闷而激愤的痛苦之情。
泻①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②。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③。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④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⑤踯躅⑥不敢言。
【注释】①泻:倾,倒。
②各自东西南北流:用四散的流水比喻命运的贵贱穷达。
③行叹、坐愁:互文手法,实为“行坐叹愁”,行走坐立都在哀叹发愁。
④断绝:中断,停止。
⑤吞声:声将发又停止,形容强忍悲伤。
⑥踯躅:走来走去,徘徊不前。
【译文】把一杯水倒在平地上,水会向东西南北不同方向流淌。
人生也有各自的宿命,怎么能整天哀叹发愁呢?
喝点酒来宽慰一下自己,可是要举杯饮酒只得中断《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终究不是草木和石头啊,怎么会没有感慨呢?只是强忍悲声,游移不定,不敢说罢了。
山居秋暝
王 维
【知识积累】王维(701—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因事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开元二十三年(735),为右拾遗,次年迁监察御史,后奉命出塞,为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此后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过着半官半隐居的生活。安史之乱中被叛军执获,出任伪职,乱平,以谄贼而论罪降官。后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míng)》通过描绘雨后终南山的美景,寄托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暝,日落,天色将晚。
空①山新②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③归浣女④,莲动下渔舟⑤。
随意⑥春芳⑦歇⑧,王孙自可留⑨。
【注释】①空:空旷,空寂。
②新:刚刚。
③喧:喧哗,喧闹。
④浣(huàn)女:洗衣服的女子。浣,洗,洗涤。
⑤渔舟:打鱼的船。
⑥随意:任凭。
⑦春芳:春天的花草。
⑧歇:消散,消失。
⑨王孙自可留: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王维反用其意,暗示自己想要远离官场、归隐山林的愿望。王孙,原指贵族子弟,此处指想要隐居的游子。
【译文】空寂的山中刚刚下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的天气显出秋的凉意。
明月映照松林,洒下点点清辉,清澈的泉水淙淙流过山石。
竹林中笑语喧哗,那是洗衣服的姑娘们归来了,莲叶哗哗轻摇,那是打鱼的小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日的芳菲凋零消散,(秋景依然美好,)游子仍可留居山里。
客至
杜甫
【知识积累】见《登高》。
本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当时杜甫刚刚入蜀,在经历离乱之后,他终于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他时与田夫野老交往,一次一位崔姓县令来访,杜甫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了淳厚的喜客之情。《客至》中的“客”指崔明府,杜甫在题后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相过”是探望、相访之意。
舍①南舍北皆春水,但②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③不曾缘④客扫,蓬门⑤今始为君开。
盘飧⑥市远无兼味⑦,樽⑧酒家贫只旧醅⑨。
肯⑩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⑪尽余杯⑫。
【注释】①舍:屋舍,指家。
②但:只。
③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④缘:因为。
⑤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意指房屋简陋。
⑥盘飧(sūn):盘中的食物。熟食曰飧。
⑦兼味:两种以上菜肴。
⑧樽:酒器。
⑨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醅,未过滤的酒。
⑩肯:能否,肯否,这是向客人征询意愿。
⑪呼取:唤来。
⑫余杯:剩下的酒。
【译文】屋舍南北都已绿水荡漾,只见一群群的沙鸥结队翩翩飞来。
花草茵茵的庭院小路不曾因为迎客而打扫,我家的蓬门只为您的到来首次打开。
集市太远,盘中没有几味菜肴;家境贫寒,酒樽只能呈上陈年浊酒把您招待。
您肯不肯与邻家老翁相对欢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陪您喝完这剩下的酒吧。
菩萨蛮
温庭筠
【知识积累】温庭筠(约812—866),字飞卿,艺名庭筠,并州祁县(今山西省晋中市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他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后代。多次考进士均落榜,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助教。他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荡不羁。其诗华丽精致,多写闺情,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风格绮艳香软,被尊为“花间派”鼻祖,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有《花间集》传世。
小山①重叠金明灭②,鬓云③欲度④香腮雪⑤。懒起画蛾眉⑥,弄妆⑦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⑧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⑨。
【注释】①小山:指小山眉,这里写女子过夜后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一说,指屏风上雕画的重叠小山。
②金明灭:写女子头上插戴的饰金小梳子金光闪闪的样子,或指女子眉际的额黄有所脱落而或明或暗。金,指“额黄”,唐时妇女眉际涂饰黄色,谓之“额黄”。明灭,隐现明灭的样子。一说,金明灭,阳光照在屏风上金光闪烁的情形。
③鬓云:鬓发蓬松如云。
④度:这里是纷披、覆盖的意思。
⑤香腮雪:面颊雪白。
⑥蛾眉:飞蛾触须般细长弯曲的眉毛,多指美人之眉。
⑦弄妆:梳妆打扮,修饰仪容。
⑧花面:指花和女子的容颜。这里化用唐朝崔护的诗句“人面桃花相映红”。
⑨新帖绣罗襦(rú),双双金鹧鸪:罗袄上有一双新近贴绣上去的鹧鸪图。这说的是当时的衣饰,就是用金线绣好花样,再绣贴在衣服上,谓之“贴金”。贴,即贴绣,苏绣中的一种工艺。罗襦,丝绸短袄或短上衣。
【译文】晨起时眉黛深浅不匀如重叠的小山,额黄脱落,金光隐现或明或暗,鬓发蓬松如云,覆盖着雪白的面颊。懒懒地起来描画弯弯的蛾眉,整一整衣裳,梳洗打扮却意迟心慢。
照着前后两面镜子,把花插在头上,花光与容颜交相辉映。崭新的绫罗短袄上,绘着金线绣成的一双双鹧鸪。
登快阁
黄庭坚
【知识积累】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黄庭坚提出“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等诗学理论,对宋诗和后世影响深远。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有《山谷集》等。
此诗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当时,黄庭坚在泰和县任知县,公事之余,诗人常登澄江之上的快阁览胜。本诗是黄庭坚的代表作,作者因景寄慨,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和想要归家隐居的愿望。
痴儿①了却②公家事,快阁③东西倚晚晴④。
落木⑤千山天远大,澄江⑥一道月分明。
朱弦⑦已为佳人⑧绝,青眼⑨聊⑩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⑪,此心吾与白鸥盟⑫。
【注释】①痴儿:作者自称。语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
②了却:完成。
③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
④晚晴:傍晚晴朗的天色。
⑤落木:落叶。
⑥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⑦朱弦:这里指琴。本句用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⑧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李白《江上寄巴东故人》:“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
⑨青眼:正眼看人,指尊重对方。晋代阮籍以青眼(黑色的眼珠)正视对方时表示尊敬、器重之意,以白眼(露出眼白)看对方时表示轻蔑之意。
⑩聊:姑且。
⑪弄长笛:吹奏长笛,语含荡涤心灵、摒弃一切世俗杂念之意。伏滔《长笛赋》:“……近可以写情畅神,……穷足以怡志保身。”弄,吹奏。
⑫与白鸥盟:与鸥鸟交朋友,指退隐山林。《列子·黄帝》记载:古时候有个人,常到海上与鸥鸟嬉戏,成百的鸥都会飞到他的身边来,互不猜疑。
【译文】我这个呆子在忙完官事之暇,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傍晚晴朗的景色。
只见千山落叶飘零,天空更显得辽远阔大,如白练般的澄江,在月光下更显得空明澄澈。
琴弦已为失去知己而断绝,凝睇而笑,姑且借樽中美酒排解烦忧。
(真想)从万里之外畅快地吹着长笛乘船归家,我的心早就与白鸥结为了朋友。
苏幕遮
周邦彦
【知识积累】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词人。少有才学,神宗赵顼元丰初为太学生,因写《汴都赋》,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余年,任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回汴京,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知河中府。徽宗时,为秘书监、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乐府。后知顺昌府,徙处州。他精通音律,词作格律谨严,多写闺情、羁旅,为后世格律派词人所推重,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在宋代影响甚大。有《片玉集》《清真集》。
本词由咏雨后的风荷,引入故乡归梦,抒发了词人浓郁的思乡之情。
燎①沉香②,消溽暑③。鸟雀呼晴④,侵晓⑤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⑥,水面清圆⑦,一一风荷举⑧。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⑨,久作长安⑩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⑪轻舟,梦入芙蓉浦⑫。
【注释】①燎(liáo):烧。
②沉香:水沉木制成的薰香,其香味可辟恶气,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沈,同沉)。沉香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
③溽(rù)暑:潮湿的暑气。溽,湿润,潮湿。
④呼晴:唤晴。旧有鸟鸣可占晴雨之说。
⑤侵晓:天快亮的时候。侵,渐近。
⑥宿雨:昨夜下的雨。
⑦清圆:清朗圆润。
⑧举:擎起。
⑨吴门:本为苏州别名,古吴县城亦称吴门,此指古属三吴之地的钱境(杭州)。即现在的江苏苏州,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⑩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后世常借指京都。此处借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
⑪楫(jí):桨。
⑫芙蓉浦:长着荷花的水边。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浦,水边。
【译文】在屋内焚烧沉香,驱除潮湿的暑气。拂晓时分,鸟雀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好像在呼唤着晴天。屋外初升的太阳晒干了荷叶上残留的雨滴,水面上荷花清朗圆润,晨光中的荷花一朵朵地迎风起舞。
故乡遥远,什么时候才能归去?我家住在吴门,我却长久地客居汴京。又到五月了,家乡的渔郎啊,你还能否把我记起?入夜,我划着小船,在梦中又闯入那叶绿花香的荷塘深处。
临安春雨初霁
陆 游
【知识积累】见《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过花甲已赋闲五年的陆游又被起用为严州知府,他前来临安觐见皇帝,便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但世态炎凉和客居的寂寞使诗人夜不能寐,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名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客居京华的百无聊赖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慨。
世味①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②京华③。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④明朝卖杏花。
矮纸⑤斜行⑥闲作草⑦,晴窗⑧细乳⑨戏分茶⑩。
素衣⑪莫起风尘⑫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释】①世味:世态人情。
②客:作客。
③京华:京城,指南宋都城临安。
④深巷:很长的巷道。
⑤矮纸:短纸。
⑥斜行:倾斜的行列。
⑦闲作草: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下笔必为楷则,常曰:‘匆匆不暇草书。’”东汉书法家张芝(字伯英)说自己写草书比楷书慢,只有空闲时才写。此处陆游暗用张芝的典故,来突出“闲”字。草,指草书。
⑧晴窗:明亮的窗户。
⑨细乳:茶中的精品。据说是一种好茶叶,其片甚细,煎出的茶呈碧乳色或白乳色。
⑩分茶:宋元时一种煎茶的方法。倒进开水后,用筷子搅茶,使茶水波纹变幻成种种形状。
⑪素衣:白衣,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⑫风尘:这里的风尘不只是说自然现象中的尘土,也暗指京城官场上的不良风气。
【译文】近年来世态人情已淡薄如纱,谁又让我骑马离家客居京华?
我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淅沥的春雨,明天早上定会有人在小巷深处叫卖杏花。
闲来无事我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坐在明亮的窗下无聊地煮茗品茶。
不要叹息京城的尘土会弄脏白色的衣衫,还来得及趁清明节时回一趟家。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知识积累】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江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郁孤台远眺中原,“借水怨山”,抒发了家国沦亡的悲慨,表达了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以及收复无望的悲愤、抑郁和苦闷之情。
郁孤台①下清江②水,中间多少行人③泪。
西北望长安④,可怜⑤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⑥,山深闻鹧鸪⑦。
【注释】①郁孤台:今江西赣州市城区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②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这里指赣江。
③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④长安:即现在的西安,唐以前此地久作都城,后世常借指京都。此处借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可怜:可惜。
⑥愁余:使我愁苦。语出《楚辞·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
⑦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好像在说“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词人借此有影射南宋统治者奔窜逃难、不思北伐之意。
【译文】郁孤台下汹涌澎湃的清江水,其中有多少逃亡人的伤心眼泪。我向西北眺望中原故都汴京,可惜被无数的青山阻隔。
青山无法阻隔滔滔的清江水,江水毕竟会向东方滚滚流去。江头的暮色中我正愁绪满怀,深山里传来鹧鸪的悲苦啼鸣。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知识积累】见《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以豪放词驰名文坛,但《青玉案·元夕》却是一首经典的婉约词。这首词先铺陈元宵夜灯火交映、歌舞并作、游人如织的盛况,下片聚焦于孤芳高洁、自甘寂寞的美人形象。作品中的美人,是作者刻意创造的艺术形象,她自甘寂寞,独立不移,不同凡俗,分明是作者矢志追求、决不同流合污的政治理想。全词以欢闹起笔,以冷清作结,以欢快热闹反衬冷落孤寂,造成境界上的强烈反差,从而突出了人物形象和词作的主旨。元夕,即元宵节,夏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故称此夜为元夕或元夜。
东风夜放花千树①,更吹落,星如雨②。宝马雕车③香满路。凤箫④声动,玉壶⑤光转,一夜鱼龙舞⑥。
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⑧暗香⑨去。众里寻他千百度⑩,蓦然⑪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⑫处。
【注释】①花千树:千树开花,此处形容花灯之多。
②星如雨:指焰火纷飞,洒落如雨,形容烟花满天。星,指焰火。
③宝马雕车:装饰华美的骏马和彩车。
④凤箫声动:指笙、箫等乐器演奏,乐声嘹亮,此起彼应。凤箫,箫的美称。
⑤玉壶:白玉灯光旋转。玉壶,一种用白玉制作的灯。
⑥鱼龙舞:指舞动鱼形、龙形的彩灯,如鱼龙闹海一样。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古代妇女元宵节时头上佩戴的各种装饰品。这里指盛装的妇女。
⑧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
⑨暗香:本指梅花,此处借指美女。
⑩千百度:千百遍。
⑪蓦然:突然,猛然。
⑫阑珊:零落稀疏。
【译文】仿佛春风在夜间吹开了千树繁花,又像吹落了满天的星斗,如雨点般缤纷坠落。豪华的车马往来如梭,满路脂粉飘香。凤箫悠扬,四处回荡,白玉灯光旋转,光耀夺目,彻夜鱼灯、龙灯不停歇舞动,如鱼龙闹海一样欢腾。
俏丽的仕女浓妆艳抹,头上都戴着闹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地飘然走过,留下一缕缕淡淡的幽香。我在人群中千百次地寻找她,猛然回头,她却站在那灯火的零落之处。
贺新郎
刘克庄
【知识积累】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南宋文学家,豪放派词人。以荫入仕,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他是宋末文坛领袖,多言谈时政,内容开阔,风格豪迈慷慨。著有《后村长短句》。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词中运用了大量典故,抒发杀敌报国的激情和志向,也表露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国脉①微如缕②。问长缨③、何时入手,缚将戎主④。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⑤。试看取、当年韩五⑥。岂有谷城公⑦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⑧。谈笑起,两河路⑨。
少时棋柝⑩曾联句⑪。叹而今、登楼揽镜⑫,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⑬屡舞。君莫道、投鞭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⑮,有金汤⑯、便可无张许⑰。快投笔⑱,莫题柱⑲。
【注释】①国脉:国家的命脉。
②缕:线。《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
③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
④戎主:敌人的首领。
⑤尺度:标准。
⑥韩五: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诨号。
⑦谷城公:亦称黄石公,借指深通谋略之人。传说汉代张良曾于谷城山下遇仙人传授兵书。
⑧骊山母:一作黎山老母,道教传说中的女仙。传说唐朝李筌曾在骊山下遇一老母为他讲解《阴符》秘文。
⑨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即今河北山西、河南部分地区。
⑩棋柝(tuò):指军中文人豪放风雅的生活,这里借用韩愈棋柝联句的典故。唐时,韩愈曾与李正封写了联句诗《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柝,古代打更用的梆子,这里指军旅生活。
⑪联句:古代作诗的一种方式,由两人或多人共同创作一首诗,每人一句或数句,联结成一篇。
⑫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人已衰老。
⑬冲梯:冲车和云梯,古代攻城的工具。
⑭投鞭:即“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淝水之战前,前秦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⑮制难:挽回危难的局势。
⑯金汤:“金城汤池”的省语,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⑰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
⑱投笔:投笔从戎,用汉代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⑲题柱:喻指立志求取功名。汉代司马相如过成都升仙桥,曾在桥柱上题字说:“不乘驷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译文】国家的命脉已衰微得像一根细线。请问长缨何时才能到我手里,将敌人的首领擒缚?人间未必没有英雄好汉,谁(朝廷)能够放宽一些用人的标准?试看当年的韩世忠,他并没有得到谷城公那样的名师指点传授,也不曾遇到骊山圣母那样的神仙传授法术,可他在谈笑之中,在河北东西两路大败金兵。
我年轻时,曾在军营中一边下棋一边联句。可叹如今,只能登楼照镜,慨叹功业未建,白发生头,从军的机会多次耽误。听说北风吹面而来,边境上敌军的冲车云梯屡次狂舞。你不要说蒙古军投鞭断流是虚语恫吓。自古以来,任用一个贤能的人就能解除国家的危难。即使有坚固险要的城池,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也不能守住。赶快投笔从戎吧,不要一味地求取功名。
长亭送别
王实甫
【知识积累】王实甫(1260—1336),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平事迹不详。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人物生动,语言华美,口语直白,是元曲“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
《西厢记》取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以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为蓝本,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5楔子。作品以崔莺莺与张珙曲折的爱情故事为题材,具有很浓的反封建礼教的色彩,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明贾仲明增补《录鬼簿》有《凌波仙》词吊王实甫:“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这一说法对《西厢记》评价很高。
《端正好·碧云天》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作品用深秋的寥落萧瑟的景物,渲染了莺莺送别心上人的沉郁忧伤之情。正宫,宫调名,元杂剧的每一折都有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俗称套曲。端正好,曲牌名,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①,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②?总是离人泪③。
【注释】①碧云天,黄花地:化自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黄花,指菊花。
②霜林醉:枫林经霜变红,就像人喝醉了酒脸色红晕一样。
③总是离人泪:化用苏轼《水龙吟》“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碧蓝的天空中飘着白云,大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西风吹得正紧,北方的大雁往南飞去。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得这样红?那一定是离别的人带血的眼泪。
朝天子·咏喇叭
王 磐
【知识积累】王磐(约1470—1530),字鸿渐,号西楼,高邮(今江苏高邮)人。明代著名散曲作家。他出身富家,性好读书,但“薄科举,不应试”,一生不仕,雅好词曲,工诗能画,曾筑楼于城西运河边,因自号“西楼”。其散曲题材广泛,风格清新雅致,语言十分幽默。著有《王西楼乐府》。
《朝天子·咏喇叭》作于明正德年间,是他的代表作品。据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中载:“正德间阉寺当权,往来河下无虚日,每到辄吹号头,齐征夫,民不堪命,西楼乃作《咏喇叭》以嘲之。”作品用拟人的写法托物抒怀,借吟咏喇叭唢呐,对当时狐假虎威、装腔作势、鱼肉军民的阉党(宦官)做了辛辣的揭露和讽刺,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喇叭,唢呐①,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②。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那里③去辨甚么真共④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⑤!
【注释】①唢呐:一作“锁呐”。
②声价:一作“身价”。
③那里:现在写作“哪里”。
④共:连词,和。
⑤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
【译文】喇叭,唢呐,吹奏的曲调都很短,声音却很大。官船来往穿梭,乱糟糟的像一团麻。全靠了你们的大嗓门来抬高身价。士兵听了士兵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去辨别哪个是真哪个是假?眼看着吹翻了这家,又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枯鹅飞,民穷财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