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
杜 甫
【知识积累】见《登高》。
昔闻洞庭水①,今上岳阳楼②。
吴楚东南坼③,乾坤④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⑤,老病⑥有孤舟。
戎马⑦关山北⑧,凭轩⑨涕泗⑩流。
【注释】①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称云梦,在今湖南北部的长江南岸,因湖中有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
②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③坼(chè):分裂,裂开。
④乾坤:天地,这里指日月星辰和地上景物。
⑤无一字:没有音讯。字,这里指书信。
⑥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⑦戎马:指战争。
⑧关山北:北方边境。关山,关隘与山峰。
⑨凭轩:靠着窗户。凭,倚着,靠着。
⑩涕泗(sì):眼泪。
【译文】昔日就听说过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今日总算登上了闻名遐迩的岳阳楼。
大湖把东南大地分开隔为吴、楚两块,天地星辰宛如在湖面上日夜漂浮。
亲朋故友全无一点儿音信,年老体弱的我漂泊在一叶孤舟上。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我不禁老泪横流。
【内容解析】
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这年春天杜甫沿江由夔州出蜀,经江陵、公安等地,于冬天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他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长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诗人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著名的诗篇《登岳阳楼》。
首联先以叙事的笔法引入话题,“昔闻”说明诗人向往已久,“今上”说明如愿以偿。但世事巨变,今昔各异,唐朝由盛转衰,国家战乱不止,人民流离失所,诗人也已不是当年的意气风发,他饱经离乱,晚景凄凉。登上岳阳楼,本应喜悦壮歌,但是,伤时伤世的感慨凝聚在杜甫的心头。
颔联写登楼后所见的阔大气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水隔开了吴国与楚国的疆域,日月星辰都似乎漂浮在湖面之上,写景气势磅礴。写到此处,如果是“诗仙”李白一定会神思飘逸,但经历了颠沛流离的杜甫面对如此宽阔广大的美景,心中泛起的却是怎样的寂寥之感。句中的“坼”“浮”都很生动,既画龙点睛,又很有力度,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壮阔。这样的手法,诗人多次运用,比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等,都是以雄浑阔大的气象来反衬孤苦悲怆之情,这些都体现出沉郁顿挫的诗风。
颈联转入对自己艰困处境的描述。飘零无依,年老多病,居无定所,唯依孤舟,诗的意境突然由广阔转入狭窄,落寞之至。此联的“狭”与上文的“阔”互为映衬,诗人忧念个人贫病、身家失散的情感异常感人。
尾联又由对个人悲惨遭遇的慨叹跳到忧国忧民的感伤上来,由个人推及国家,小我与大我融为一体,表达了诗人饱含家国之思的悲悯情怀。
【章法点评】
情由境生,情景交融
诗歌由对洞庭湖的向往之情引入,由登楼写起,以登楼所见之景催发情感,以登楼时的悲慨之情收束,情与景互相映衬交融。所写之景阔大无比,暗含着天地巨变、时光流逝的沧桑感和诗人自己孤独寂寞之感。诗人百感交集,所抒之情悲郁深沉,由悲慨个人身家的离散到忧国伤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颔联的壮景既反衬了颈联中凄苦无助、孤寂穷愁的处境,也与尾联表现的家国之思、忧国忧民之情遥相呼应,情与景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