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 高
杜 甫
【知识积累】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市),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李商隐与杜牧合称的“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天宝初年,杜甫应进士不第。安史之乱中,他投奔肃宗,授官左拾遗。后几经辗转,流寓蜀地,被好友四川节度使严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两年后,又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太宗大历五年(770),他病死在湘江上。他一生忧国忧民,胸怀国事。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其诗艺精湛,创作融采众长,兼备各体,风格沉郁顿挫,其诗作达到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作在抒发个人情怀的同时,往往紧密结合时事,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诗史”。
风急天高猿啸哀①,渚②清沙白鸟飞回③。
无边落木④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⑤悲秋常作客⑥,百年⑦多病独登台。
艰难⑧苦恨⑨繁霜鬓⑩,潦倒⑪新停⑫浊酒杯。
【注释】①猿啸哀:指长江三峡中猿猴凄厉的叫声。《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②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③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④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⑤万里:指远离故乡。
⑥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⑦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⑨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
⑩繁霜鬓: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⑪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⑫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理应该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译文】秋风急,天高远,猿猴啼,一切显得十分悲哀,江水清,沙儿白,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叶萧萧地飘落坠下,望不到头的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万里悲秋的季节啊,我常年漂泊他乡,一生疾病缠身,今日我独自登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不得已刚刚停止了浇愁的酒杯。
【内容解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秋,杜甫羁旅夔州登高时所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门见山,气氛全出。由高处着笔,勾画出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即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悲凉的氛围之中不可自拔。接着,作者笔锋转向江水沙渚,“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几个简单的意象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有一只孤独的鸟在飞舞盘旋。这里作者借物抒情,寓情于物,那只孤独的盘旋的鸟不就是漂泊无依的作者自己吗?这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以写意的手法表达在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凄怆。
颈联回到诗人自己身上,转入情感的表达。“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再加个“万里”来修饰,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常作客”说明诗人已经是常年作客他乡,而孤独的诗人却与“万里悲秋”相伴,那种孤独就更加孤独。“百年多病”已是暮年不说,这“多病”之身,便是雪上加霜,如今独自一人登台,那又是何等的悲凉!
尾联,诗人又从自己的老病孤愁联结到艰难的时世,写出诗人艰难困苦、华发已生,加之酒杯新停的潦倒处境。自己孤独、悲凉,放在忧国伤时的情怀下,全都凝结在这“潦倒”一词之中了。
【章法点评】
1.浓郁的现实主义色彩
杜甫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过去了四年后的公元767年,但反映的是安史之乱造成的社会灾难和心理创伤,是现实。更何况这个时候藩镇割据和吐蕃骚扰愈演愈烈,国家极不稳定。所以杜甫仍是感时伤世,忧心忡忡。诗中风急天高,虎啸猿啼,萧萧落叶,滚滚江流,表面看来都是写景,实际上都有着浓厚的社会政治色彩,都是艰难苦恨的根源。
2.格律严谨工整
杜甫的这首诗从章法、字法、句法而言,堪称七律的典范之作。胡应麟在《诗薮》中说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首句入韵,押的是灰韵。平仄的粘对都很精准到位。特别是对仗工整,如果放宽点来看,四联都是对仗。首联既上下互对,又句内自对,如“风急”对“天高”等。颔联、颈联自不必说,就是尾联对仗有所放松。这样中间两联属于绝对,首尾两联有所松弛,显得工整中又富于变化。仔细玩味鉴赏,此诗能博得“旷代之作”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