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知识积累】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嘉祐年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其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开豪放词派之先河,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①大江:指长江。

②故垒:旧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③周郎:即周瑜(175—210),字公瑾,孙权军中指挥赤壁大战的将领。24岁时即出任要职,军中皆呼为“周郎”。

④雄姿英发:姿容雄伟,英气勃发。

⑤羽扇纶(guān)巾:(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儒者的装束,形容周瑜有儒将风度。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⑥樯橹(qiáng lǔ):代指曹操的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

⑦故国:指赤壁古战场。

⑧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花白的头发。

⑨尊:同“樽”,一种盛酒器。这里指酒杯。

⑩酹(lèi):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译文】滚滚长江向东流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巨浪淘尽了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旧日营垒的西边,有人说,那里是三国时期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只见陡峭纷乱的石壁像要刺破天空,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击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壮美如画,一时间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为她竞相赴死。

我不禁想起了当年的周瑜,美丽的小乔刚刚嫁给了他,英姿勃发,勇武刚烈,神采照人。他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曹军的战船烧得烟焰蔽天,灰飞烟灭。如今,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至于过早地长出了白头发。人生一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上的陪伴我的明月吧。

【内容解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是一首比较经典的怀古诗,词基本按照怀古诗“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情”的方式结构,吊古伤怀,怀古伤今,借古人之事,抒个人内心忧愤。

上阕咏赤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滔滔不绝,水天相接,浩瀚无际,浩大的空间,再加上千百年历史长河构成的广阔的历史时空,组成一个辽阔旷远的时空背景;“风流人物”的涌现,更多了一份历史的沧桑与英雄的孤寂,“浪淘尽”,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中,大浪淘沙,泥沙俱下,是非成败转头空,前尘万事成云烟。这种人事的变换便奠定了全词苍凉、悲壮的情感基调。接着,作者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远及近,由面到点,将镜头从宏阔的大江之上聚焦于赤壁一隅,也将“风流人物”的形象群体引至“三国周郎”,自然而然地转向词的回忆主角——周瑜,尽管苏轼面对的赤壁,是黄州(在今湖北省黄冈市)城外,长江北岸的一段红色山崖(赤壁古战场在湖北省咸宁市西南的赤矶山),但一句“人道是”便将可能的历史真实抛掷一边,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咂摸这赤壁古迹的历史厚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乱石崩云,雄奇险峻,赤壁依然闪烁着古战场刀光剑影中的惊心动魄;群雄毕至,逐鹿中原中一幕幕驰骋沙场、舍生忘死、抵死而战的壮怀激烈如史诗般波澜壮阔。至此,诗人为英雄的出场已做好了各种场景准备及情感铺垫,静等“风流人物”周郎的登场。在此基础上,诗人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以“江山如画”,概括上阕江山雄伟,巧妙过渡;以“一时多少豪杰”,由景及人,开启下文古人之事的叙写。同时,诗人将“如画”的江山和众多的“豪杰”连缀交织,再一次回归到开篇创设的壮阔意境之中。

下阕怀古伤今。“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以美人烘托英雄,侧面写出周瑜的年轻有为,“雄姿英发”与后文“早生华发”形成对比。江东乔公有两女,俱是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大乔嫁与孙策,小乔嫁与周瑜,可谓“醉里客魂消,春风大小乔”。周郎与她结婚是在建安三年(198),赤壁之战时,他俩已是成为10年夫妇,将10年夫妇写成“初嫁”,并非笔误,而是诗人着意为之,小乔初嫁,自是周郎少年得意之时,年轻有为,如日中天,春风得意马蹄疾,再加上红袖添香,佳人相伴,令人艳羡,美人映衬英雄,使英雄更为光彩照人,诗人着意渲染创设出一种浪漫气氛,也通过点染塑造周瑜形象中的柔美一面。“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手执羽扇,头戴纶巾,这种“葛巾毛扇”的装束,分明是一介儒生,而“谈笑间”的指挥若定、稳操胜券更是将周瑜潇洒自如的儒将风度尽展眼前。当年,曹操顺江而下,旌旗蔽空,雄视天下,江南莫不响震失色。此刻的周瑜,却能在谈笑间使曹操大军“灰飞烟灭”,赤壁之战的一把大火烧掉了曹操的嚣张气焰,也烧出了东吴的三分天下。周瑜的气定神闲,运筹帷幄,自是后人膜拜的对象。诗文至此,诗人通过多重渲染,将英雄及英雄事一一呈现,怀古伤今的“怀古”环节已水到渠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诗人便由前面的怀古而进入“伤今”,神游赤壁,追慕英雄,功成名就,人生得意的周瑜使诗人陷入无限的沉思,此时的苏轼,已是华发早生,韶华不再,少年的壮志距自己越来越远,偏安于黄州这偏僻的居所,无所事事,每天在恓恓惶惶的百无聊赖中消磨着时光,与英雄的神交,将被岁月尘封的慷慨激昂一下子激发起来,汇聚成青春易逝、功业难成的无奈与悲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迅速地从一种无可奈何的精神苦闷中超脱出来,以一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来慰藉被磨折、被损害的心灵,用旷达的超然抚慰苦难的印记,在感慨时光易逝之后,以酒祭奠江月来洗刷沉痛的记忆,诀别往事的纠结,重拾生活的信心。

综观全词,苏轼在怀古的缅想之中借怀古的酒杯浇伤今的块垒,透露出时不我与的抑郁和人生如梦的空寞。但伟人就是伟人,苏轼用自己的旷达超脱人世的种种磨难,在阔大的悲壮中发出自己的雄豪之声,用自己的洒脱唱响了这首经典的豪放词,完成了自己的人生突围。

【章法点评】

1.意境雄伟,情调豪壮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首苏轼临终前两个月所写的绝命诗是他命途多舛的真实写照。在仕途坎坷的逆境中失意苦闷,在灰尘满面中自我解嘲,自我超脱。轻松潇洒、有滋有味,他将人生的低谷活成一种洒脱,一种情致,活出了人生的旷达与高傲。苏轼的词,即使在人生最难熬的苦难中也闪耀着豪放的光芒。本词也是如此,虽有英雄的落寞,人生的无奈,但英雄的脊梁会坚挺出豪壮的呐喊。

本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浩浩荡荡的长江、惊心动魄的古战场,尽管是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钲鸣,但怪石林立,波涛翻滚,古战场遗迹中似乎依然响彻着当年厮杀的悲壮。读此,一种沧桑中的豪壮之感油然而生。其次还表现在对周瑜的英姿与功业的描写上,大敌当前依然从容不迫,气定神闲,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这种从容淡雅中展现的英雄豪气使人意气风发、荡气回肠。而超脱苦闷的“一尊还酹江月”表现出的是人生的淡定从容,尽管在全词中有壮志难酬的苦闷,但全词始终贯穿着一种英雄的豪迈,而开阔的意境,亦将郁结的愁苦超脱为追慕英雄的奔放豪气,格调豪壮至极。

2.多方点染,烘云托月

周瑜是全词重点刻画的人物,他既是诗人借古伤今的纽带,更是凝聚诗人英雄情结的情感核心,所以,对这一英雄人物的塑造,诗人极尽烘云托月的点染之妙。首先,为周瑜的出场多方点染,既有滚滚长江的壮阔,也有古战场惊心动魄的壮观,英雄在阔大、宏伟的历史画卷中登场,万众瞩目。其次是对周瑜的描写。从羽扇纶巾的装束,到佳人相伴的浪漫柔美,再到指挥若定的洒脱从容,既有正面描写,已有侧面衬托,诗人集多种手法于一人,烘云托月,为读者展现了一位儒雅有度、令人艳羡的少年英雄,寄托诗人对英雄的追慕之情,为下文中诗人的人生之叹做好了坚实的铺垫。

3.精雕细琢,用词传神

例如,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中,一个“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一个“惊”字,借用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奔腾;一个“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一个“卷”,一个“堆”字,展现了雪浪的阔大,侧面反映出海浪的力量之大。借助于这些传神的文字,惊心动魄,骇人心魂的古战场便展现于读者眼前,眼观怪石林立、巨浪滔天,仿佛置身于刀光剑影的战场厮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