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发展与社会环境、劳动保障制度、生活方式和心理卫生等因素密切相关,较其他疾病而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重的特点,一旦发病,将对个人、家庭、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和沉重负担。根据《2019年上海统计年鉴》报道,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2 423.8万人(较2017年增加5万人),户籍人口1 462.4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02.0万(较2017年增加近20万人),占34.3%;80岁以上老人81.7万人,占5.6%。户籍人口期望寿命,女性86.1岁,男性81.3岁。全市户籍人口死亡12.57万人,死亡率8.60‰,自然增长率-1.90‰。神经内科疾病死亡专率12.83/10万人,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专率352.02/10万人。近年来,国内脑卒中仍是造成居民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逐年上升趋势,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和与之相关的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自2011年以来,上海市卫生局(现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以实施“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为契机,按照医改工作的总体目标与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和“全程化、精细化、高效化、绩效化、让公众放心满意”工作原则,组织开展了“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践了“医防融合”“精细全程”的慢性病综合防治服务与管理,建立了职责明确、衔接有序、合作互动的脑卒中预防与救治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全市建立起了由11家市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39家区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市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和区医疗急救中心、市和区健康教育所,以及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的、“医防融合、区域分诊”的“上海市脑卒中预防和救治服务体系”,覆盖了健康教育、筛查、健康管理、干预、治疗、转诊、危重抢救和康复护理各环节。

体系自建成以来,充分发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作为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中心的技术支持核心作用,不断完善本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各项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质量控制与管理,持续强化对口支持和双向转诊机制。发布了基于36家市区两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的《上海脑梗死急救医院地图》,推广了针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卒中急救健康宣教片》,带动了上海市36家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共同提升急性脑卒中的急救能力(急性脑梗死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急救质量(静脉溶栓治疗发病至治疗的时间≤60分钟的比例)、服务能力(收治发病两周内脑卒中病例的比例)和服务质量(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治疗的比例),推动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脑卒中高危筛查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上海市脑卒中相关预防和医疗服务资源的均衡性、市民获得服务的可及性、诊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控中心连续三年出版了《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神经内科专业(上海地区分册)》,并在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国际卒中年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上报道了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服务和质量安全的全面总结和评估,标志着上海市神经内科整体水平的持续提高以及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工作规范化的进程。

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上海将继续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支持下,在国家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的指导下,依靠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的所有医务工作者,继续做好脑卒中的预防与救治服务工作,共同为“降低人群脑卒中发生率、提高脑卒中发生后60分钟内规范救治率以及降低脑卒中复发率、致残率和死亡率”,让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而不懈努力。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