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医疗服务过程指标现状
脑梗死单病种医疗质量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情况分析见表2-6。2016—2019年度KPI比较见表2-6及图2-6,整体溶栓比例逐年增加。
表2-6 上海地区脑梗死单病种关键绩效指标分析及比较
(续表)
*基线NIHSS评分0~3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12 285例,其中心房颤动865例,静脉溶栓患者1 335例,24小时后到院的239例,因此符合早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适应证的患者9 846例,其中使用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3 546例。
#2019年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2 311例,其中532例具有抗凝禁忌证,因此在1 779例符合房颤抗凝适应证的卒中患者中,出院使用抗凝药物的患者为1 049例;在具有抗凝禁忌证的患者中,仍出院使用抗凝治疗的患者90例。
$共计9 827例患者进行了下肢动静脉B超检查,其中48小时内不能独立行走的患者2 388例,因此该比值为48小时内不能独立行走的人数中行下肢动静脉B超检查/48小时内不能独立行走的人数。
图2-6 2016—2018年度上海地区KPI对比
根据国家《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诊疗指南》的定义,轻型非致残性卒中发病24小时内启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减少短期3个月卒中的再发风险。因而,在2019年质控标准中首次加入了轻型卒中双抗的治疗,作为早期启动抗栓治疗的一个辅助指标。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定义为发病24小时内基线NIHSS评分<4分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按此标准,2019年度符合轻型非致残性卒中患者9 846例,占所有卒中患者的43.71%。按照是否使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行考核,符合双抗治疗适应证且使用双抗的患者占所有符合双抗治疗患者的32.5%。因为2019年是首次考核此指标,所以目前距离其他质控指标还有差距。另外,我们也发现共有6 011例卒中患者使用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房颤患者314人。另外,将近一半的患者不符合非轻型卒中标准仍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图2-7)。
图2-7 是否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与N IH S S评分分布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