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

二、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的信息化管理

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自成立以来,积极完善神经内科疾病的信息化管理流程。为了更好地监督管理本辖区内医院机构上报质控指标数据以及对采集的数据分析和反馈,在上海市政府的“公共卫生新三年行动计划惠民项目(2011—2013年)”支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牵头开展了上海市脑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下文简称“体系”)的组建。2013—2016年初步形成了11家卒中临床救治市级中心以及25家卒中临床救治区级中心的服务网络,2017年逐步纳入了部分社区医院,作为卒中筛查、诊断及随访网络延伸。2017—2018年底,达到了区域内神经内科专科临床质控的“全覆盖”,并完善了此“服务体系”建立的数据信息化。此举目的在于:①通过各级医院神经内科的卒中筛查门诊服务,帮助高危患者减少卒中风险;②对各级卒中急救流程、住院及出院的关键临床参数进行质量控制,规范化急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流程,有效地利用了全市的卒中医疗资源合理分配、适度诊疗。

通过“服务体系”初期探索了电子病历的“模块化”临床关键参数,软件自动抓取上传数据的电子数据平台系统。从2015年起,经过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试点后的“模块化”卒中电子病历被嵌入电子病历系统。临床医师只通过填写和勾选固定的“模块”,即能在完成电子病历书写的同时,完成了卒中临床关键数据的填写。通过对病例书写的“前结构化”,跳过了自然语言识别在智能化过程中的步骤,同时通过预设表单及结构化的病例模板,再通过医院信息科及数据公司对卒中临床关键数据进行收集并上传至电子数据平台系统,即“上海脑卒中预防及救治服务体系数据库”(下简称“体系数据库”)。至2016年10月,上海地区拥有11家市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及25家区级脑卒中临床救治中心为服务网络的数据资源平台。2017年起“前结构化”病例模块的已经作为临床卒中质控平台建设,且在2018年发表在国际卒中杂志上,得到了国际平台的肯定。

在稳定、连续的数据抓取、质控监测及临床行为反馈的系统管理下,上海卒中预防与救治体系获得了连续稳定的数据库平台。基于此数据平台数据,上海市神经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于2019年、2020年连续两年在国际卒中年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与国际同行交流了我们的初步研究结果,并同期发表于Stroke杂志上(图1-1)。

图1-1 上海市卒中预防与救治体系平台在Stroke上发表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