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卒中人群的危险因素分析
上报22 518人次急性卒中人群中,高龄依旧是上海地区的特色之一,年龄分布图详见图2-2,中位数发病年龄69岁[四分位数62~78岁],男女性别比1.84,从分布图上可见两个发病年龄的高峰,分别在55~70岁以及78~85岁。进一步分析具有年龄数据的男女患者性别差异发现,女性患者7 885例,中位数73岁[四分位数65~83岁];男性患者14 356例,中位数67岁[四分位数59~75岁],详见图2-3,此分布与2016年、2017年、2018年数据上海地区的数据分布类似。
图2-2 上海地区卒中患者年龄分布图
图2-3 上海地区卒中患者中男女性别相关的年龄分布差异
进一步分析性别差异与吸烟状态在年龄分布上的交互影响,发现不吸烟男性卒中数量及年龄分布基本与卒中女性人数相似,因为推测吸烟可能造成男性卒中人数增多及卒中年龄提前的主要因素。男性卒中患者中,吸烟患者的发病年龄均数62.8岁,非吸烟男性患者的发病年龄均数68.8岁,因此,在男性中吸烟这个危险因素可将卒中发病年龄提前6年。经性别校正,吸烟是卒中年龄提前的独立影响因素(Coef-5.99,P<0.001,95%CI-6.39~-5.57)。50~65岁年龄段男性卒中患者几乎与吸烟生活方式重合,因此推测,吸烟与男性卒中早发相关。与女性相比,男性吸烟率较高(33.5%vs.1.6%,Coef-0.318,P<0.001)(图2-4)。
图2-4 上海地区卒中患者中男女性别与吸烟状态的年龄分布差异
*吸烟定义为目前吸烟,除外了既往吸烟且目前已戒烟的患者
既往卒中危险因素方面,入院前的危险因素,除了既往心肌梗死以外,其他基本与往年持平(表2-3)。根据出院时诊断的危险因素(表2-4),所有卒中患者中的高血压(73.2%)和糖尿病(34.1%)是最常见的合并疾病,与往年出院诊断率也基本持平,因此提示了仍有广大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未能在早期进行卒中的一级预防。其中,吸烟、酗酒是男性较为特异的危险因素,性别分布情况见表2-4。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发现年龄与吸烟、酗酒、入院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心房颤动、既往脑梗死、既往心肌梗死史(P均<0.001)、高血压史(0.005)均存在统计学差异。
表2-3 卒中病前危险因素的年度变化趋势
表2-4 出院时卒中危险因素在男女性别卒中患者中的分布
(续表)
另外,在非首次卒中患者中,比较性别危险因素发现,发病年龄、吸烟、酗酒、心房颤动及既往心肌梗死仍存在性别差异。而与首次卒中患者相比,年龄平均晚3~4岁,且发病年龄的第二个高峰仍然存在(图2-5)。男性患者中,戒烟、戒酒等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明显,但仍显著高于女性。但血管危险因素方面,非首次卒中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等危险因素均较首次卒中的患者比例更高,尤其合并心房颤动的女性患者占再发卒中女性患者中比例高达18.8%,较2018年降低3%(表2-5)。相反,高脂血症病史虽然较首次卒中患者明显增加,但低密度脂蛋白>100 mg/ml的比例较首次卒中患者显著下降。因此,住院期间戒烟宣教及他汀治疗,对于减少卒中再发风险还是起到了相当的作用。而且,纵向对比发现,卒中再发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糖尿病及房颤的认知率显著高于首次卒中患者,且基本与首次卒中患者出院诊断率持平,因此推测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二级预防宣教有效,但是否防控到位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研究。
图2-5 上海地区卒中患者中新发卒中vs.复发卒中的年龄分布特点
表2-5 新发卒中vs.再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在男女性别卒中患者中的分布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