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小常识

中医小常识

《黄帝内经》告诉你

【原文】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天气是清静光明的,潜藏着万物之德,因而万物生长永不衰减。如果天上阴霾笼罩,那么日月就没有了光辉。这个时候,邪气就会侵入人的孔窍而引发疾病。如果天上的阳气闭塞不能流通,地上的阴气停滞不能上升,云雾弥漫不散而无法使得天空放晴,那么应地气的甘露就不会降下,天地阴阳之气就无法交融,因而万物的生命不能延续,地上生长的树木就会大量枯亡。恶气不能得以散发,风雨无法按时到来,甘露不能降下,那么草木就会枯萎而无法生长。邪风时时侵袭,暴雨频频降临,天地四季之气不能相互保持协调平衡,与正常的自然规律相背离,那么万物在生长的中途便夭折了。只有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能够适应四季自然变化,所以他们的身体没有大病。如果万物皆像圣人一样不违背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也可以同样保持生机不会衰竭的。

违背了春天的时令规律,那么人体内的少阳之气就不会生发,肝气因此就会内郁而引起病变;违背了夏天的时令规律,那么人体内的太阳之气就不能旺盛生长,心气就会因此内空而引起虚寒;违背了秋天的时令规律,那么人体内的少阴之气就不能发挥收敛的作用,肺气就会因此热焦而胀满;违背了冬天的时令规律,那么人体内的少阴之气就不会发挥闭藏的作用,肾气就会因此亏虚而出现下泄。

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得以生长的根本。所以懂得养生之道的圣人在春夏摄养阳气,秋冬保养阴精,顺应了四时阴阳变化这个万物赖以生存的根本,就能与万物一道,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规律中运动发展。违背了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就会破坏人的本元,损坏人的身体。所以四季阴阳的变化,是万物的始终,生死的根本。违背了就会发生灾祸,顺应就不会患上重病,这就是养生之道。养生之道,圣人能够遵循它,愚昧的人却会违逆它。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规律,人就能生存,违逆了,人就会死亡;顺应四季的阴阳变化规律,人体功能就能正常,违逆了,人体功能就会紊乱。不去顺应反而违背它而产生的病变,称为“内格”。

所以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养护;不是在身体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功能正常的时候就进行保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疾病形成以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功能紊乱以后才去调理,就好像口渴之后才去挖井,战斗发生之后才去铸造兵器一样,那不是太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