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之祖皇甫谧

针灸学之祖皇甫谧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是汉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幼年时父母双亡,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整天东游西荡,像脱缰的马,是别人眼中目不识丁的废材。皇甫谧虽然不学无术,却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一天,他在外边玩耍时尝到了口味鲜美的瓜果,便拿回家呈献给婶母。谁知婶母十分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孝经》里说:‘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你快二十岁了,不读书,不上进,我心里怎能宽慰。”接着她又说道:“从前孟母三次搬迁成就孟子的大仁,曾子的父亲兑现杀猪的诺言来教育他,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对你的教育有所疏漏,你为什么这样愚钝不开窍呢!你好好学习,是给你自己长本事,难道是在给我学吗!”皇甫谧听了婶母的话羞愧难当,幡然醒悟。于是开始发奋读书,即使去地里干活也要带着书,养成了沉稳内敛的个性,有了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人格。他四十岁的时候得了风痹病,仍然手不释卷。

得了风痹病的皇甫谧,每天承受着巨大的疼痛,于是他开始钻研医术,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针灸甲乙经》这部巨著,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典范。皇甫谧也被后人誉为中医针灸学之祖。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直到如今,我国的针灸学虽然在穴位名称上略有变动,但在原则上均本于它。一千六百多年来,它为针灸疗法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奠定了针灸学科理论基础,对针灸学以至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