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情商教育的秘密
我们有一座乐园,每周都能见到三百多位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在我们面前欢笑、流泪,用尽全力地成长、毫不掩饰地崩溃。他们的小心思、小情绪、小欲念漫天漫地飞舞,我们猜测、化解、支持、反馈,就为弄清成长的心理秘密。这个秘密不是孩子学会多少知识,而是如何与自我、他人、环境和社会更舒适、契合地相处,赢得天赋上的人尽其才。
不仅如此,他们的家庭还敞开胸怀让我们观察和了解,承上启下地提供可以福泽后来者的经验。更得天独厚的是,这些爸爸妈妈自带了坦诚的故事和经历,为教育贴上背景、做了注脚,让我们可以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气氛下,更从容地审视教育因素的方方面面。
跟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你带来欢笑,我有幸得到;你带来苦恼,我有幸悟到。单谈孩子,是很快乐的。因为我们早已在他们的秘密花园里得到了永久通行证,出入犹如无人之境。就算孩子是撒泼打赖、叛逆不屑,我们也不以为忤,因为了解孩子的心思、动机和心愿,知道他们毫无恶意与防备,最多就是好奇与尝试,以及被感受驱动的试探。就算每个孩子个性有所不同,表现方式有各种花样,我们也能顺着方法和经验,扯出一根线头,耐心拾掇,最后还是能真相大白,更了解他们。我们收获更多的是支持与帮助的满满喜悦。
但是,如果配上家长和家庭,把孩子镶嵌在结构宏大、因素繁杂的环境中,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孩子不仅继承着父母的生理特点,还在很大程度上复制父母的性格和经验。不把自己拾掇好,只一味地去教育和要求孩子,往往就像不思进取的领导,难以看到大展宏图的下属。杨澜说过:“身为父母,别把劲儿都用在孩子身上。”作为教育者,全在孩子身上用功,不关注家长和家庭,铁定也端不出大菜。这早已不是个新鲜的秘密。
在情商发展这个领域,尤其如此。所以,“亲子共同成长”所凝聚的力量,是我最珍视的。
这十年以来,数以百计的爸爸妈妈给我提供了清晰翔实的案例,让我徜徉在孩子形形色色的成长中。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我就像个纪录片导演,开始如数家珍地清点自己的素材,伙同一位虚拟的剪辑师,各种回放、慢放、剪切、拼接、渲染,只为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经过了这样的日日夜夜,我忍不住把这些珍贵内容攒成一部13集、并不算太长的“片子”,准备放给大家看。这13集内容,是我这些年来触及频率最高的、拨开表象对问题最有总结性的、也是很多父母之所以困惑和教育操作不利的根源问题。
我承认,这些内容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处处都是: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情商发展这个问题上,家长不仅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讲完道理、提完要求就完事了,而需要像这个时代不少家长对老师的要求——知识技能、师德和人格魅力一样也不能少,孩子方能“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家长更得像教练,自己要有较高的竞技水平,孩子才有机会成为高水平选手。父母锻炼“情商肌肉”的力量,孩子获得力量的传承。
这么听来,对家长要求似乎挺高的。这也是我过去几年踌躇不敢动笔、非常犯怵的地方。我历来笃信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钱德拉塞卡的观点:简单是真实的标志,美丽是理性的光辉。怎么才能让方法简单一点儿、让家长操作起来更大胆一点儿?怎么才能让叙述美好一点儿、有趣一点儿,让人读起来更明白一点儿?请相信,我确实努力了,未来还会不断在这个方面有所追求。只要你尝试读着、思考着,一定会有收获。
教育到最后,靠的是传播。如何让更多人受益、如何让更多人感悟,如何搜集更多的经验和教训、如何再反过头来驱动教育本身的发展,成了现在我最关心的事情。我试图在这本书中做个尝试,在开篇也希望与您达成以下共识。
1.文中案例涉及的人物名字,用的都是化名。细节之处也会略做调整,以保护儿童和家庭的隐私。
2.情商快乐营的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们、我的同事和学生们都喜欢叫我“樊姐姐”或“老樊”,如果这两个称谓在文中出现,指的就是我——作者本人。希望第一人称视角有助于我竭尽全力地分享经验和感受。
3.我见过看自己的孩子样样都好的父母;也见过看孩子处处都是问题的家长。前者先略过不表,会发现美好是能耐,会调整和进步是本事,能一直发现美好、适当忽略就是种修行,只要不是掩耳盗铃、逃避问题就可以。后者在看这本书时,得记着,每每要割孩子一个“瘤”,先割自己一个“瘤”试试。不割也没关系,得认识自己确实也有这“病灶”,并且接纳“带症生活”这件事,以提升“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在情商快乐营,我有个同事过敏性鼻炎特别严重,有个同事血糖很高,有个同事时常容易犯哮喘,还有个同事经常胃炎爆发。但她们都没有影响工作,调整得当也活得舒服乐呵。因为知道问题的存在,所以能有所预期地跟它们和谐相处。我们和孩子都不是完人,况且孩子还有些“发展性问题”,不是咱们想马上解决就能立竿见影地解决的。这本书里,我也会帮您接纳、调整,以孩子、大人都舒服为目标。并攒一把长久之力,以让孩子的未来不跑偏、进入良性循环为终极任务,也请大家不要太在意一时得失。
4.人的动机往往很隐秘,而孩子的动机不仅隐秘,还不太容易被理解。
理解孩子的动机[1]
情商快乐营的豆豆哥哥给我讲过他小学时的一个故事。他非常喜欢一位女老师,有次女老师的男朋友来学校接她下班,老师就跟孩子们介绍了一下,然后俩人就大秀亲密扬长而去。豆豆忽然发现,怎么可以另有他人跟自己喜欢和倾慕的人如此亲密呢?心里非常不能接受。嫉妒和恼怒之下,他把老师的一盒新粉笔掐成一小截一小截以泄愤。
如果我们没听过这个故事,会把孩子的行为解读为淘气、捣乱、惹事儿。如果听过了之后,就知道孩子也有一方心思的小天地,那里面有饱满的因果关系,有值得一窥究竟的人性。阅读这本书时,您得有这样开放式理解的心态,如果带着很多想当然的设定,估计在某些章节,会感到略有不适。
5.如果这本书您读进去了,有阵儿时间会不太敢跟孩子说话,说前得掂量掂量。我很少见到对孩子太过慎重的家长,每每见到的都是太过随意、说话不经大脑的父母。
父母应避免向孩子使用“仅图一时痛快、但有风险”的语言信息
有一天我和家人出去就餐,邻桌有位妈妈教训淘气、不好好吃饭的孩子:“你看看你的德行!我看你根本不适合上幼儿园大班,你重新回小班得了!”
如果我们在心平气和、理性的时候想想这句话:会让孩子收敛自己的行为吗?会对孩子的行为调整有好处吗?大多数人会根据认识和经验给出否定的答案。但那个时候,做家长的往往只会说这么一句,这就是一句“以大欺小”的恐吓,暴露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这跟我们工作时,领导对我们说“你看看你的工作结果!你根本不适合在公司上班,我看你回去重考大学得了”有什么分别?你除了觉得领导水平低下以外,能有那么一星半点调整工作的方向吗?所以,先慎言,再有方法地给出教育信息,也是我期望父母在调整中能领悟到的。
6.书中很多关于解释和说明的视角,我都会选择积极方面来阐述。这个世界客观的艰辛,孩子总会发现;而幸福的体验,又是主观的。与其养一个苦大仇深的孩子,不如让孩子习惯从乐观的角度看问题。这不是把头埋在沙子里,而是用意志和信心去调和生活中的事实。同理,我发现给孩子积极关注,孩子也会给你积极关注,能有机会赢得一派亲子和谐共荣的景象。
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的意义和价值
有一次,我失手打碎了杯子,儿子徐小熊安慰我:“妈妈你受伤了吗?让我看看。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你下次一定会小心。你不用太担心了,我猜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吧?”
孩子不仅拷贝了我的说法,也领会了我传递的情感。这时,你心里升起的感动,难道会让你下次继续不慎重?难道会让你再次蓄意打破个杯子?所以,关注积极方面,对自己和他人不使用双重标准,会收获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包括亲子关系。
7.读这本书要放下一些道理,努力找回与孩子互动中的人情味儿。道理这个东西,人人都能做到的话,世界早就变成美好的人间了。我们自己做不到,却每每带着幻灭,希冀孩子懂得并且做到,这只会渲染我们的无力和空虚。还是让我们重新发掘一下态度、动机、情绪等这些以往被我们忽视的心灵后花园吧!有位妈妈给我发微信,说了这样一件事……
父母的立场和引导如何帮助孩子顺利社交
“感觉我家孩子很容易成为校园霸凌的对象。昨天带他到游乐园玩,他不小心碰到了一位小朋友。那个小男孩就哭了,招来了好多大人看。我就让儿子向那个男孩道歉。他不说话,然后一群孩子开始起哄,都说让他道歉,他还是不说话。那群孩子就一直说他臭、说他是故意的,不再跟他玩。他不高兴了,开始有意无意地往那群孩子身上扬沙子。我怕惹事,把他拉到另外一个地方玩。过了一会儿,那群孩子也跟了过来。有个女孩就说,‘这是我们玩的地方,你不能玩儿’,还推了他一下。他还手,也推了对方,但并不重。我就开始干涉了,说那个女孩子这样不对,不友好。女孩很生气,走开了。别的小朋友就开始喊,说是我儿子先推那个女孩的。回来路上我又跟我儿子讲道理,说不小心碰到别人要道歉之类的,他无动于衷,一直没反应。到家时他不小心踩了我一下,我让他道歉,他说他害羞,说不出来,又鼓励了半天终于说了‘对不起’。”
我听了这个故事,心里说不出得难受。这是个隐忍的孩子(还不是个脾气火爆的孩子呢),站在人际孤岛上,因为一道叫作“道歉”的海峡,与同伴越漂越远。况且妈妈还像一阵地震,让这座孤岛更加远离大陆架。她真的道理太多了,少了人情味儿,没有为孩子“撑腰”的感觉。我们来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一位成年女性,跟好友一起去喝下午茶。在餐厅里,好友不小心碰了别人一下,而对方恰好又不是“省油的灯”,嘟嘟囔囔不乐意。好友没什么错,却恰好倔强敏感,被对方态度惹急,没有马上说“对不起”。我们作为友人,万万不会催促她说:“你跟别人道歉啊,你碰了人家你知道吗?你不就得跟别人道歉吗?”我们会化解,和稀泥也好、打圆场也好,甚至代为说“不好意思”也好,都是看重人的社交尊严,也是在发挥亲密友情中自己的作用。
而换成孩子版本——妈妈自己都说了,儿子是“不小心”碰到了小朋友——当对方小朋友开始博取舆论同情的时候,孩子势必会是惊慌的、无措的。妈妈如果能果断站出来为他“化解”:“他确实是不小心的,对不起!我相信他会更小心的,同时你也是个宽容友好的孩子对不对?嗯,阿姨看出来了!我们还可以一起玩儿!”这样,不仅解决了矛盾的起源,还为孩子做了非常好的人际问题解决示范。请记住,孩子永远最擅长观察和模仿学习。这也是很多二胎妈妈告诉我的,老二比老大学起一些东西来要快得多的原因,比如拿筷子、穿袜子、道歉、提请求、解释误会等等。前面有人做示范嘛。另外,每一位孩子都需要感觉到来自妈妈深深的信任和支持,才会更有能量去解决问题。让我们道理一边放,人情味儿放中间,重新换个角度解决问题。
8.我们作为家长教育孩子和作为成人参与社会生活时,常常是有断层的。如果不从孩子本位角度出发,重新审视他们,跟他们一起成长,重新“学习情商”,我们很多经验的储备是浪费的,这非常可惜。
把孩子太当“小孩”、糊弄孩子的风险
有一次,我在地铁上,看见一位衣着光鲜靓丽的妈妈带着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妈妈接了个电话,听上去她是位领导,慎重严谨地部署了工作、解决了问题。收线之后,小男孩要求玩手机。能看出妈妈不希望他玩儿,于是吓唬他:“玩手机会让人变傻。有个小孩,老玩儿手机,就只有一岁宝宝的智商,于是被幼儿园劝退了。”小男孩眨着他忽灵灵的大眼睛,对妈妈说:“你坏。”就不再理睬妈妈了。
这位小朋友是非常直接的,而我更感慨的是,一位理性成熟的大人,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怎么会这么幼稚呢?连孩子都本能地知道,玩儿手机不会让人智商下降,不然你们这些天天抱着手机的爸爸妈妈,不都得重返幼儿园回炉重造?这么做更多地会带来孩子的焦虑:你很想玩儿手机,但权威告诉你,玩儿是不好的,还扯出一大堆虚头巴脑的伪道理,以为你好之名,行忽悠之实。而权威自己也在玩儿,有时他为了让你安静一下,甚至主动给你玩儿。不然孩子怎么会主动索要呢?
这时,孩子的内在冲突是严重的。教育的时候,任何因为考虑不全面而走过的捷径,到头来都是要重走一遍的。我希望弥合这种断裂,为人处世时不忽悠别人,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别忽悠孩子,怀抱真诚的敬畏之心。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解决,可以学。千万不要觉得孩子好糊弄。如果我们习以为常糊弄孩子,就等着生活糊弄他们,我们再来收拾烂摊子吧。我猜这不是亲爹亲妈愿意做的事情吧?
9.我讲家长课的时候发现,人在心平气和时,都喜欢听道理,也喜欢那些刷新观念的知识点,听了就觉得有收获,就觉得舒服。但回到生活中之后,却往往记不住,也做不到。在这一点上,孩子和家长共同持有这个问题。我也见过不少道理讲起来比大人还漂亮的孩子,一到具体的事件情景里面,就无法行动。这不能怪孩子,因为大人的“知”和“行”也是分离的。我们往往知道“应该怎么做”,却不知道“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我希望在这本书里,少一些“应该”,多一些具体做法。所以,有部分会读起来有点儿累。但吃透了,会比好读的部分让您更有收获。情商快乐营有很多用心的父母去参加教育操作类的课,一听就是好几遍。
10.我无意与大家所面临的教育现实抗衡。固然现在的家长觉得当前教育中有各种问题,把苦恼归结于现实状况。“现实”在我们的意念中,永远值得更好,这也是我的假定,但我却不会花时间去抱怨它们。有啥用呢?螺丝壳里可以做道场,戴着镣铐也可以跳舞,我更关注目前、当下、现在,关注“可以怎么做”“可以怎么看待”。当愤青固然爽快,爽完之后是空虚和无助啊。认识现实的存在,去做可以作为的事情,更值得成为我们的方向。
父母接纳孩子负面情绪表达的意义
情商快乐营有位小朋友叫敦敦(7岁),他写了这样一首诗,叫《我不想学习》:
知识的脚丫在我的书包里踩呀踩呀,我的书包变重了;
知识的脚丫在我的文件袋里踩呀踩呀,我的文件袋撑破了;
知识的脚丫在我的脑子里踩呀踩呀,我的脑子爆炸了;
知识的脚丫在我的时间里踩呀踩呀,我都没时间玩儿了;
知识的脚丫在我的童年里踩呀踩呀,我的童年远去了!
这是位能非常合理表达内心痛苦和烦恼的孩子,我们都可以说,他在用诗歌这种文学形式表达,简直是一种升华嘛。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做《春秋》”、《少年维特之烦恼》成就歌德一样,没有什么分别,只不过是个儿童版的。做家长的,也是学过情商之后,能更欣喜地允许和接纳孩子的表达。敦敦妈妈晒出儿子的小诗时,也是平和的,感喟于他这种自我调节的方式,不知比大喊大叫、抗拒逃避要好多少,还觉得好玩儿。她肯定是能欣赏这种高级感的。
跟着孩子学情商,获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力量,看似小儿科,但常常会出现令人疑惑的、考验人性和智慧的难题,敦促我们还得不断学习。如果把孩子的情商发展这门学问从幼小到成年梳理得清澈澄明,我相信,不仅孩子能收获成长的养份,父母也会通透许多。
樊潇潇
2017年2月6日于上海
【注释】
[1]本书中涉及的案例,在附录中会有汇总,指出说明和解决的是哪个方面的问题。以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