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态度·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诀窍

第八章 动机与态度·培养孩子积极心态的诀窍

多少家长身陷与孩子纠缠“态度好不好”,却无法使孩子端正态度的泥潭?就让我们来剖析态度的“前世今生”,看看它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吧!忽略态度、关注动机,怎么就能收获一个在行为动力上截然不同的孩子呢?这背后是有原因、方法的。别错过让孩子拥有积极向上心态的最重要诀窍!

父母惯常对“学习态度”的要求

说到“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这件事,这些年来我听到家长嘴里说得最习惯、最顺溜、最成套路的话就是:

我不要求你学习成绩有多好,但我希望你学习态度一定要好。有好的学习态度,才是最关键的!

我常年混迹在孩子们中间,对他们接受父母信息的那一套系统译码非常了解。我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这段话多数孩子听到耳朵里,是怎么样一番含义:

“爸爸妈妈不相信我能够搞好学习,所以他们不要求我的成绩。但他们还不甘心,怕我不努力反而变得更差,就要我好好的,别出毛病、别找借口。他们也怕我不乖,搞起我的学习来费劲儿,他们想省事儿。”

这可不是我妄自臆断的,而是在情商快乐营一位觉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的孩子(四年级)那里得到的蓝本,再结合其他各年级孩子零星表达的感受和想法,总结而来的。

好嘛,论“说一句话、踩好几个雷”的功夫哪家强,这句话也是当之无愧了。现在很多爸爸妈妈都极重视保护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而“我不要求你学习好”是几个意思呢?让孩子推断出“我没能力”是分分钟的事情。我理解,在家长那里,以这个说法作为起势,是为了烘托后面递进着说“好态度”更重要,只能让“学习好”屈尊了。可好好说“成绩不代表一切”也好很多啊。

再说回来,什么是“态度”?我询问了21位父母,放在他们这里,就是不要对学习有负面情绪,尤其是抱怨,行为上也不能有过激的宣泄;当大人对学习进行指导的时候,要乖乖答应、不急不躁;还不能阳奉阴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得承诺既出、行动必果。

如果我把上面“学习”这俩字,换成“工作”,大家来感受一下。我在没有交代背景的前提下,问了另外一些父母:“如果一家公司,要求您对待工作的态度是这样的,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其中一位爸爸的说法非常有代表性:“这个时代,最终还得以工作结果和能力来论定。把态度抬那么高干嘛,比赛表忠心吗?再说了,对工作谁还不能有个负面情绪啊,不然不是压抑人性吗?”

说得有道理。但到了孩子那里,这番说法冷不丁就被遗忘:我们对待孩子和自己的双重标准,很容易就这么诞生了。

大家可能会觉得,对于小孩子来说,态度很关键。在他们的发展和上升期,态度是提升能力和得到结果的保障。这么说来还是在态度上纠结。如果大家还记得这件往事,我们就有机会从头梳理,得到云开月明的思路。

大家在上中学的时候,可能班上都会有几个这样的同学……

用“自我妨碍”的态度来掩盖能力和努力的例子

每每邻近中考或者高考,我们面临的各种练习考、模拟考、摸底考总是特别密集。每当考试日,大家一早坐在教室里“临阵磨枪”时,总会有个把同学一阵风似地跑进来,好像毫不在意、大声地对周围要好的同伴说起:“唉!我昨晚根本没复习,看了会儿电视就睡着了,一觉睡到大天亮,今天竟然迟到了!”“我昨天晚上打通宵游戏了,我爸妈竟然没发现!”“我最近都没复习,呀,你们这么用功,我完蛋了!”再配上瘫倒的动作,效果更好。

我们几个比较实在的小伙伴,一开始总是特别服气这种同学。至少心理素质好,人家也没见考得特别差啊?或者,当他们没考好的时候,我们还会插科打诨地安慰他们说:“你最近都没复习嘛,考前又没‘抱佛脚’,你还想考好?”他们也会顺势挠挠头:“是啊是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怨不得别人,就是咱自己没努力呗。”如果他们恰好考得好,我们还会奉上艳羡的目光:“看人家,真聪明,没复习都比咱考得好!”

时间一长,我们愚钝的几个也开始有点儿摸清这类同学的套路了。后来学了心理学,知道这种大声说自己没努力,而且真的没努过力的人,叫“自我妨碍”。他们是怕自己努力过却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使自尊受伤。这是一种由于认知不全面产生的自我保护行为。而还有一些人稍微成熟那么一点儿,表面上向你展示他的不努力,但私底下一点儿工夫没少花,甚至比多数人更用功。他们只是希望在结果出来的时候,让大家能把其成功归因为“能力强、天赋高、聪明”,而非下死工夫的努力。似乎这种方式可以获得认知上的优越感,更能让人刮目相看一样。

问题来了。为什么人倾向于让别人认可自己的能力、而被肯定努力似乎就没有那么受青睐呢?这可能跟能力是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因素,而努力的波动范围可以非常大有关系。在我们的文化中,一个人被认为“没有能力”,是非常伤自尊的;如果被认为“不努力”,似乎无伤大雅,还可以掩盖很多毛病和缺点,所以成了很多孩子和大人维护自尊的救命稻草。

曾经有一个外国人[1],跑到中国来教足球,他引用了西点军校的一句名言说“态度决定一切”。结果使这句话在中国广为传颂。因为我们有个前提假设是,中国人对待这项运动有着积重难返的不良态度。而且这句话作为口号是无可厚非的,用在作为“控制系统”的成人身上,也能起到警醒的作用。但孩子毕竟是“情绪与动机系统”,关于学习这件事,如果这些“小鬼头”真的用“态度”作为维护自尊的挡箭牌,当家长的就会跟孩子玩儿“猫捉老鼠”的游戏:越抓越跑、越跑越滑,在关键的事情上亲子双方就是躲躲闪闪,碰不上面;你觉得他不干正事儿净找借口,其实是他自尊受伤启动了本能的自我保护程序。

我在情商快乐营的家长课上,跟爸爸妈妈们演练最多的一个情景就是,当孩子对作业感到恼火时,可以如何引导,不至于跌入纠结“态度”的死循环。

纠结“态度”容易使孩子和父母双方陷入的误区

家长跟我倾吐过太多的版本,孩子们变着花样地表达自己的“消极”态度:“这是什么破数学作业,出得太奇怪了!”“这是什么臭练习题,根本就没有道理,就是来修理我们小孩子的!”“我最烦抄写,我要把抄写本全都扔掉!”“我最讨厌英语卷子了,永远也不要让我见到它们!”……有的孩子虽然不说什么,但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消极怠工;还有一类是把字写得又大又丑,也有划破纸张来对抗的,或者一言不合就把本子摔得啪啪响,扔作业甚至撕作业的我也见过。

很多爸爸妈妈就绷不住了。有讲道理的、有发火的,占多数的确实是警示孩子态度不好、让他们收敛一点儿的。如果家长愿意提醒孩子冷静下来,帮助和支持他们搞定作业的,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在有些情景下,这么做似乎还不够,因为孩子一句“不用你教,我会!我就是烦!”足以把我们顶回来。

情商快乐营有位浩浩妈妈,有天晚上气急败坏地给我打电话……

孩子对学习表达出“负面态度”时如何引导

“樊姐姐,我气死了!刚刚浩浩(9岁)把他的数学作业撕掉了,怎么引导都不行!我没办法,就把他骂了一顿,差点儿就动手了。我该怎么办?他还是死倔死倔的,我跟他说过了,只要认真去做就可以,就算他做不完我也可以理解,关键是态度要好!但他对作业的态度就是要死不活的,看得我火大!”

眼不见为虚,我真想知道浩浩是多缺乏动力,才对作业感到如此无奈;被激怒后又如此失控,以至于“胆敢”撕掉作业。这在小学生中并不常见,孩子们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儿敬畏心的。于是就约浩浩妈妈周末把他带过来,跟我一起写一会儿数学作业,我准备见识见识浩浩的“问题”。

可能我算是浩浩喜欢的老师,他看在我的面子上,头10分钟做得比较顺利。10分钟以后,大概他觉得对我也算仁至义尽了,就开始了各种抱怨和转移话题:“樊姐姐,你知道吗?我们班的同学都讨厌做数学,因为我们学校教得太难了!我看见数学题就没好气。我妈妈跟你说过吧,我昨天把作业撕了,我今天还想撕更多!我就是学习态度不好,对待这些破题我就要用这样的态度!好了,我要去大厅玩儿了,我不做了,你别拦着我!你想告诉我妈妈的话,我也不管了。”

我吃了一惊。以前我是知道浩浩主意大、敢于挑战权威,但没想他从“出招”到“亮绝招”能进程这么快,毫不遮掩的。通过刚才对他做作业状态的观察,基础薄弱确实是一方面;同时,他被“纠结态度”伤得挺厉害的。一遇到难题,他的反应往往是左顾右盼,似乎完全不愿意沉下心来再想点儿办法。关键是他这种“爱谁谁”的气势能让他躲在“态度”的盾牌后面,让他呈现出一种“你奈我何”的强势,难怪浩浩妈妈没办法。

我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了。我之前用过好用的、在其他孩子身上实践验证过的方法,还真不知道在被折腾疲沓的浩浩身上会不会有点儿效果。

我深吸一口气,对他说:“浩浩,其实你是个对自己很有要求的孩子,而且也希望把作业做好。在有些方面,你挺追求完美的。”当我说完这句话,刚才还得瑟着、给我下最后通牒的浩浩好像忽然有点儿感兴趣,目光直视我,没有吭声,等待着我继续说下去。

“如果完全对学习和作业不在意的孩子,根本是不会生气的,也不会撕作业。你想啊,你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自己能搞定它,当你还没有让自己满意的时候,就会很愤怒。这说明你有满满的能量和动力啊!我记得我小时候学游泳,怎么都学不会换气,我气急了,大哭了一场。一边哭一边把游泳池的水往岸上泼,还推别的小朋友。老师来劝我,我就往他身上泼,还拼命拍打水面,手都拍肿了。你说,我要是不想学好,怎么会发这么大火?那我就无所谓地该干嘛干嘛去好了,我完全可以甩手走人的嘛。”趁着浩浩感兴趣,我赶紧接着说。

浩浩眨了眨他古灵精怪的大眼睛,接着我的话头说:“我学游泳可快了,换气对我不在话下,我一下子就学会了。”我在心里偷着乐了。这是个自尊心多强的孩子啊,多需要被尊重和肯定价值,如果我们一直没有赋予他认同的时候,人家可不是得搬出态度这个“救兵”,只要自己面子上不难看就好。

“对,每个人都有更擅长的领域。对自己有要求的人,最终干什么都不会太差。我就不断地练啊练,等到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游泳池游泳,有位年纪较大的老师跑过来问我,‘你是专业队的选手吗?’那时候我真的游得又快又标准。我就知道,虽然努力的成果出得慢了点儿,但坚持是有效的。”我赶紧再补一句。

“行吧。我确实对自己要求高。但等一会儿做题的时候,樊姐姐你要帮我。毕竟我们的数学题很难的。”嘴硬的浩浩在这个时候还不忘给自己留点儿面子、预先铺好台阶。对他的聪明劲儿,我也是心服口服。这样的孩子,引导好了,能不出彩我就不相信了。

“我可不能确定,你问我问题的时候,我会不会。毕竟你们现在小学的题目太难了!但我非常愿意和你一起面对、一起想办法!”我顺水推舟地附和着说,给他留够面子。

孩子啊,你不就想要这个嘛,能被人看到内在好的动机、自尊上有优势、没有被否定能力的风险;在信心和控制能力还不稳定的时候,有机会安全地成长。我很愿意配合你,一心一意地给到你。

那天,浩浩坚持了40分钟,搞定了那本作业。虽然可能掌握充分的孩子,在同样的题目数量下,花20分钟足矣。但这对于浩浩来说,是里程碑式的调整。我确信,浩浩妈妈也会在这条我试验的道路上,得其要领地坚持下去。

我的“绝招”就在那个小小的关键点上:忽略态度,寻找积极动机。态度是自尊的最后一道防御,连小孩子在潜意识里都知道,只要严防死守用“坏态度”做抵抗,任何否认能力、伤自尊的事儿都坐实不了。所以态度才会那么“宁死不屈”,这也是纠缠态度没用的原因。我们放态度一马,找寻找寻孩子的积极动机,走一条“春风化雨心理战”路线——这不仅给了孩子积极的暗示,最关键地,传达的是对他们的信任和认同。

我特别喜欢情商快乐营芳芳姐姐说过的一段话:“我们太愿意相信孩子的能力,而怀疑他们的动机;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动机,怀疑他们的能力。”我听过很多家长爱说这样的话:“我的孩子是有能力的。”这其中恰恰忽略了关键的一点,这能力是稳定的吗?还是最好水平下的能力?这能力是能轻易达到的还是铆足了劲儿才能实现一次的呢?

理解“稳定的能力”“最好水平下的能力”的例子

这就好比,我从中学起练长跑、平时也常锻炼,现在让我去参加一次半程马拉松的比赛,我也是能跑下来的。但要我一个星期跑它个两三次,我的内心和体能都会是崩溃的。或者这么说,如果我们是从事销售工作的,如果用一年最高位的那个月的销售业绩去判断销售能力,非要说没有月月达成这个业绩就是“态度不好”“消极怠工”,其实作为一名好的销售员“我们是有这个能力的”,从而要求一直保持这个高位水平,是不现实的,也是太过于苛刻的。

我们常用高位水平去衡量和设想孩子的能力,这是个误区。这使“能力”每每引火烧身遭受质疑,孩子心里不好受,就只能搬出态度救场。坏态度登场保护自尊的时候,我们就又指责孩子态度不好,这是个导致事态滑坡的死循环。孩子慢慢地迷惑了,越发认不得努力和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他们的能力真的还没稳定到那个程度,而他们“想要做得更好”的动机往往又不被看见。久而久之,孩子就只能无奈地躲在顺水推舟、以假乱真的“糟糕态度”背后,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能力的尊严——“我就不用功,所以不出活,你也别说我不聪明”。

而我很喜欢类似浩浩这种“急性”宣泄的孩子,他们的动力往往很足。纠结态度让动机削弱,忽略态度、关注动机让孩子可以重振旗鼓。

有的爸爸妈妈跟我说:“我一看到孩子那样的态度就大为光火,早就把寻找他们的积极动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于这点的调整和改变其实既不困难、但也没啥捷径可寻。《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的那四字真言“刻意练习”用在这里也很恰当。当好父母除了天赋,也在于后天的练习,凭啥孩子通过上课、做作业才能提高成绩,我们就不能做做练习提高当父母的水平呢?经常有妈妈跟我说:“我骂完他就后悔了”“我做完就发现自己方法可能不对”“我还是按照自己的老习惯把孩子教训了一顿”“我就是一台检索能力糟糕的电脑。方法学了一大堆,绝对代表21世纪20年代的先进水平;但是具体使用的时候,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能力阶段”……这种自我吐槽其实很不错,已经有觉察了。我发现的解决方法也很简单:如果发觉自己没有改变,就去“刻意练习”。教育完孩子,事后找个本子把事件记录下来,把合适的处理方法像答案一样写在后面,并在心里默默演练。保管下次同类事件发生,“正确处理”的概率会大大提升。其实这跟孩子给作业和试卷纠了错,下次考试时同类题目做错的概率降低,在原理上是一样的。情商快乐营很多家长跟我一起实践过,亲测有效。

但这还不是最麻烦的,更有不少家长觉得孩子压根儿就没有积极动机。

孩子抱怨作业、不肯做作业时,向孩子反馈积极动机、关注行为、忽略态度从而引导成功的例子

“就是懒惰、就是逃避、就是偷懒,这全是人性的弱点!”小米妈妈这么告诉我的时候,还有些义愤填膺呢。我很想知道,这些懒惰、逃避、偷懒,要么是遗传获得,要么是环境造就,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粘在娃儿身上的不成?总得有个解释吧。我一问具体情况,才知道是小米(10岁)不愿意写作文。作为在美国出生的中国孩子,小米读的是一所国际学校,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三年级才开始写汉语作文。已经把英语作为优势语言的小米用汉语写作起来很是吃力。我理解的人之常情是,干一件事总没有成功体验,还有多少人能咬着牙满怀热情地坚持?于是小米祭出了自己对写作文坚决不屑的态度:“我汉语不是说得挺好的?也都能听懂,跟你们用了一辈子中文的大人都能交流,有的时候你们还说不过我。上次语文老师都夸我成语用得好,凭什么我非得写作文啊?我将来是要出国读大学的!”

任凭妈妈搬出什么龙的传人、炎黄子孙,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未来的趋势精通汉语才是高级人才……妈妈说得口沫横飞,小米自是岿然不动——“态度是我最后的一道关卡,你想那么容易地攻城陷地?没门儿!”

小米完全没有积极动机吗?积极动机也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一点儿的。我们说,要对孩子进行积极关注,孩子才会具备积极的人格。情商快乐营有位爸爸总结得好:“积极关注就是坏中找好,好中找更好。”如果小米只是把作文当成应付,随便写一写就交上去,对自己写成的水平也完全不在意,会扯出来这么一大堆说法吗?

我见过最麻烦的孩子绝不是用强硬的糟糕态度为自己辩护的,而是对任务“无所谓”,已经彻底放弃坚守和抵抗的。这种“自暴自弃”是绝望的,他们的“铮铮铁骨”似乎已经坍塌了,像浩浩和小米那样嘴硬的,反而是积极动机尚存的标志。而前面说的那种孩子,想要寻找他们的积极动机,都难了。

有一位妈妈曾经这样跟我描述孩子:“他的意志也像瘫痪了,叫不应、推不动,无所谓、心灰意懒,整个人就像一摊大肉泥——我真不想这样形容自己的孩子,但他就是这样,凭什么事情都唤不起兴趣,可能都是之前我们逼他逼得太紧了。”

到了这种程度,就需要一些专业的干预了。

小米妈妈跟我演练了几遍,终于能自然地说出:“你是个对自己很有要求的孩子,也有些完美的追求。在你心目中,作文要写得拿得出手,才是对得起自己。并不是写作文时‘堆砌一些文字’这件事本身对你来说有多难,而是你想做好这件事情,我非常理解。需要我帮忙和支持的话,请尽管说。”

用功而自律的小米妈妈私底下练习过好多次。当她第一次对小米这么说的时候,小米好像很不耐烦地回应:“好啦好啦!我知道了,你去忙吧!”没有再发射态度的炮弹,就把妈妈推出了房间。妈妈当时还有点儿挫败呢。第二回,再次路遇作文拦路虎,她又对小米这么表达时,小米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主动对妈妈说:“你把手机打开给我录视频,我把这个主题的内容都说出来。我怎么就是不明白,你要是让我说的时候,我就能说一大堆;但要我写下来时,我就没词儿了呢?”小米妈妈心中窃喜,孩子开始上道了,自己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呢。

于是她故作淡定地说:“对啊,听、说、读、写,难度就是按照这个顺序排的,写作最难。但你的基础好,又肯想办法,将‘写’的问题打通关、搞定掉,应该没问题,我支持你!”人一旦获得了成功体验,就会开始走上超水平的发挥之旅。我不得不说,小米妈妈的这番话,说得非常到位。

娘俩儿自此走上了花式研究汉语写作的道路。不仅使用录像的方式,他们还开始比拼给一个个题目提出问题,一起回答,把答案组织进段落;使用美国小学写作启蒙的方法“Writeright”,把它变成一个适用于汉语的版本;他们还跟我一起探讨过“文以载道”的思路,如何通过写作文表达观点和想法……现在,写汉语作文不仅对小米不再困难,而且他还写得乐在其中。

那个重要的转折点,按照小米妈妈的说法,就是“放过态度,开始寻找积极动机”、说出方向完全不同的那番话的那个时刻。“老樊你看,找到问题解决方法并不是最难,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方法和资料,这是‘术’;但如果没有那个‘心’,把孩子带回到正道上,再多的方法都是抓瞎。”现在,小米妈妈也越来越有习惯将“好动机”移植到生活的其他事项上,小米在被看见、被尊重、被认同中成长着。

忽略态度、寻找积极动机这个事有多难呢?掌握这门绝技,需要一颗沉静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并且安抚好自己急切想要孩子“变好”的心情。因为“指责的大炮”在亲子战争中是最唾手可得的,大家都用得顺溜,殊不知战略战术的调整才是最有助于取得教育关键战役胜利的。

情商快乐营有位小朋友叫小渤(11岁),正奋斗在小升初的关键阶段……

由于孩子自己不注意、不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生病,父母如何引导帮助孩子获得健康经验

有次考完试,他跟妈妈说起考试的时候肚子疼,可能这门要考得够呛。初听下来,我也会认为是小渤在降低妈妈期待、博取些同情:“因为我肚子疼,所以如果没考好的话,你要知道是情有可原哦!”可我们的爸爸妈妈都是追溯问题的一把好手,绝不放过一个漏洞和死角。小渤妈妈不仅没有同情他,反而数落了他一大堆的问题:“你最近明明知道要考试了,还吃得那么多,不知道节制;睡得又那么晚,作业都写完了还想再磨蹭一会儿;还老想出去吃,嫌我在家做的饭清淡;雾霾天也不勤快点儿地戴口罩……你的身体还能好?身体不好还找理由?你学得再好,都能被考试时生病毁了你知不知道!还有脸跟我说呢!”

妈妈说完这段话,平时还比较温和的小渤牛脾气就上来了,说得振振有词:“我压力大才吃得多,不是说吃东西可以缓解焦虑吗?你天天做的那些菜像剩菜一样,还不油不咸的,我才没有胃口!你和我爸,你们晚上都是一直干正事儿吗,难道不会看电视和手机吗?凭什么要求我写完作业一秒就去睡觉,我就不能缓解一下吗?你们去买个机器人当儿子好了,程序写进去,想让它干啥就干啥,你们就满意了!戴口罩我呼吸不畅,确实不喜欢戴,怎么又扯到肚子疼这件事上了……我肚子疼你也不好好问问、安慰一下,就没见过你这么狠心的妈!”妈妈的自尊心也被戳痛了,母子俩大吵一架,俩人都觉得委屈,不欢而散。

小渤妈妈问我,自己究竟哪儿做得不对?在这个节骨眼的关键时候,好好给孩子指出问题,他要是能调整,大家都奔着最好的结果去,有什么错?

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很多人都败在不懂得心理和人性的诉求上。提要求、总结问题不代表不去安慰、不去同理、劈头盖脸地就指责吧?

“小渤考试的时候肚子疼这是事实吧?当你生病的时候,最希望别人对你做什么?”我问小渤妈妈。

“当然是别人的关心和安慰,人生病的时候最脆弱嘛。但他完全是可以不病的,他身体底子好,要是稍微注意点儿,也不会在这节骨眼的几天闹肚子疼。我们上高中的时候,就很留意自己的身体,生怕考试的时候倒下了,前面的努力都白瞎了。”小渤妈妈还是按照前面的思路回答我。

“好,你的出发点和目标是非常有价值的。最后通过你传达给小渤的信息,有实现这个价值吗?”我不关心一件事多有道理,我只关心实现道理的路径。路径“不合法”,道儿走偏了,你来跟我说自己有多冤枉,我也替你喊冤不成?我顶多也只能关心关心动机,然后再来谈方法。

“没有。”小渤妈妈没有那么有底气了。“哎,樊姐姐,他是不是提早进入青春期了?是不是确实压力大,才脾气冲的?”

做家长的都习惯于寻找解释,却没那么喜欢寻找解决方案。因为解释通了,就可以让我们重归“认知平衡”——这件事是有原因的嘛,我心里就疏通了、好受了,疑问就缩水了,事情就可以翻篇了。而解决,还需要努力和改变,多麻烦。

可我偏偏就不喜欢给家长那么多的解释。首先,谁能保证这种解释绝对是正确的、能被证实的?其次,解释越合理,越削弱行为的动力。

“我不确认他有没有进入青春期。面临考试,压力大是事实。我只知道,您的这种思路和做法,会降低他下次遇到问题时向您倾诉和寻求支持的可能性。当真正青春期来临的时候,您希望面对一个什么也不愿告诉您的孩子吗?因为您会评判,而没有给到他需要的安慰和支持,而且下一步的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之路也就被顺势堵上了。”我回答。

“什么都不跟我说,是我最担心的情况。”小渤妈妈叹了一口气。

“我这么说,您来听听。您现在切换到小渤的角色中,等会儿告诉我感受就行了。”我准备给妈妈实际扮演一下。

“你考试的时候肚子疼?真的太不容易了!现在还疼吗?有拉肚子的感觉吗?还是胀得难受?我们需要去医院吗,还是我给你煮点好消化的食物,我们在家再观察一下?”

“听你这么说,我真是心疼。本来考试就紧张,你又遇到这样的突发情况。你考得一定很艰难,我知道,身体上的一点儿异常,都会时刻提醒我们它的存在,你还得高度集中精力答题,真是辛苦了!”

“确实听着很舒服。但我也不能老让他得劲儿,不解决问题啊!”小渤妈妈打断我。我心中暗暗地笑了,对结果这么关心的大人,在处理起自己的问题来,人人都是一把好手,很容易达成目标成为人生赢家的。但就是在孩子这个问题上,干这么使力确实不行。

“咱们的人生就这么着急忙慌吗?陪孩子一会儿,揉揉肚子、喝杯热水、静静地待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吗?等他渴望被抚慰的心理满足了,咱还愁说不到正事儿上?”

“前面孩子想用态度把考不好给稀释掉,妈妈有没有发现我还做了件事——就算有突发情况,我们也认可孩子全力以赴的动机,这相当于给了孩子一个正面的强化。有些身体状况,是我们不可控的。我考研前的那个晚上,就拉了七八回肚子。而我也没干什么啊,都是正常在学校食堂吃一天三顿的。能多‘正面提示’这样一道保险、能实际恰切地传递给孩子,也是好的。”我要舒缓一下小渤妈妈的节奏,把这里面的问题掰扯清楚。

小渤妈妈点了点头。

“假设我们已经陪伴了孩子,满足了他的心理需要。这个时候,再来问他‘怎么会考试的时候肚子疼呢?咱们回顾一下可能的原因。我知道你非常重视考试,就像统帅一样,一定会把所有可控的因素控制好,把所有的部署安排妥当,包括饮食、睡眠、锻炼、不同天气下的自我防护。需要我配合什么吗?’”我接着说。

“是的。如果我还能控制情绪,相对比较平静地给他讲道理,他经常也会反问我‘你觉得我什么都不懂、很愚蠢是吗?’我们总觉得孩子生活经验不足、不知道总结,要一遍一遍地讲道理。其实他们早就听烦了。”小渤妈妈笑了起来。

“给孩子信赖和支持,才是他们改善的最大动力。这番话说完,他的结论会是‘我要反思一下问题在哪儿’。如果我们噼里啪啦地讲一堆道理和指责,孩子的结论会是‘我妈真烦,以后我再也不要告诉她什么了’。”我最后总结。

“是的是的,我还是想要第一种结局。我以后就惦记着第一种结局,慢慢倒推来调整自己的思路和做法,准备好迎接青春期的孩子!”小渤妈妈坚定地说。

不管你接触儿童的机会是多是少,让我们来想想见过的小孩子们。有的拧巴别扭、消极低落;有的随和舒展、积极向上。除了天赋的气质类型影响以外,跟家长给信息的方式极有关系。如果只停留在态度的层面纠缠,常常导致亲子间拉锯对抗,孩子的心理习惯也是“找别扭”。对态度的压迫是最容易顺手拈来、不需要技巧的;但寻找积极动机,却是需要点儿自我长进的。家长进步了,孩子还没有变得更好,在我的观察和实践中,就像水涨船不高一样难。所以,痛快地去练习、放心地去实践吧,没有什么比培养一个自带积极向上“体质”的孩子,能让我们更放心他的未来。

【注释】

[1]这个外国人指的是原国足教练博拉·米卢蒂诺维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