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我在情商快乐营,常常会遇到持相反观点、如果把他们张罗在一块儿差不多就能直接开辩论赛的两类家长。一类认为孩子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是天生就决定的,另一类则认为是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的。当然,更多的人持中间立场,觉着把两方面因素都考虑进来才叫客观全面。他们在争论时我会作壁上观——多少年的教育告诉我们,千万别站“绝对的队”。这就是发展心理学琢磨了近一百年的著名的“天赋”与“教养”之争问题,在具体养育者身上的呈现。
诚实地说,我见过家庭教养方式一塌糊涂、却看上去发展良好的孩子;我也见过父母皆用心、方法挑不出大毛病,但似乎良好结果还徘徊在路上没落到实处的孩子。我也见过父母调整方式后,进步和变化巨大的孩子;仍有为数不少的爸爸妈妈告诉我:我们跟孩子同步学情商,是我们收获大、改变多,但孩子方面的进步,只能寄托于“未来可期”。
但教育如果那么功利,是一味“神仙药”的话,我也就不用这么卖力吆喝和费劲站台了。没有什么比不相信现在的作为可以赢得一个能改善、能进步、能发展的未来,更让人绝望的了。中国人有很多说法,诸如“积跬步、致千里”“水滴石穿”“铁杵磨成针”,都是在谈坚持之后的大功用,我们不会唯独到了孩子这里,只相信“立竿见影”吧?
我绝对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自有天赋,同时更相信教育是改善未来不容放弃的通路。这么说吧,每位孩子出生时都自带“配置”,硬件条件不尽相同——生物进化了20亿年,搞有性生殖,就是为了多样性和预防种群退化。我们得顺着孩子自有的“配置”,让他们顺畅“运行”,发挥自身的价值。而做爹妈的,真的要避免将自己的不良使用习惯传递给纯白无欺的下一代。最好顺就手的,也清理一下自己的恶意软件、优化一下系统配置,不至于老化的那么快、功能减退的那么厉害、运行速度那么受影响。有人愣是能把高配置的计算机,用得跑也跑不动,每每死机,我也是服气;有人的计算机配置一般,但干净清爽,能恬静安稳地完成任务,不枉此行、不虚此生。这可能就是我认同的,关于孩子天赋和教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寓言吧。
说这个是因为,书是二维平面的。虽然力气使得大,就有可能将信息包罗万象地收纳,但总难免有局限。尤其是我们学心理学的,总是诚惶诚恐地考虑各种变量,生怕漏了啥,导致操作跑偏。在叙述中,我已经尽可能说明一些情况,比如孩子的年龄、性别、个性特点、父母风格带来的养育方式、环境与情景因素……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庭各有分别,读者们可以作为启发,可以收纳片段,可以领会思想,但不一定适宜全篇照葫芦画瓢去按图索骥。这就是与老师面对面探讨、去听一场现场课堂并提问、去跟一位经验丰富的从业者交谈,永远不可取代的原因。读过书在实践操作中遇到困惑的时候,也需要其他途径去继续探索。这是我要说明的。
我喜欢用一些略显极端的例子。生活远比小说和电影精彩,这一点在我经验的生活中,是早已坐实了的。极端,才能引人注目,才能提供一个广阔的阈限,让我们充分讨论问题。这就像一个患过癌症、存活了十年的人,当然可以跟患过良性肿瘤的人分享治疗经验和健康心得,至少能起到鼓励和强化信心的作用。但如果我让后者为前者做类似的事情,前者会觉得,您老又没经历过我的九死一生,谈论那些雕虫小技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情商”这个说法虽然通俗并为大家所接受,但终究还是屏蔽了一些信息。它主要指的是“情绪情感健康和社会性发展”,别说现代人由于压力和社会变迁受到此方面的挑战大,在我阅读历史的过程中,发现各个年代的人都有其困扰,自有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如果不依赖于认识、方法和手段的进步去进行完善,放在哪个年代,都不能自然而然获得健康。这跟没有现代医学、很多疾病不可防不可治,单靠人类进化照样搞不定一个道理。
在这个大前提下,我期待孩子们都能有一对愿意学习方法和技巧、再去做家庭教育的爹妈,而不是仅凭自己的本能——使他们能顺着童年一溜烟长到成年,少焦虑、不抑郁,有机会觉察情绪为自己带来的信息,与各种情绪和谐相处;不啃老、不恐婚、不回避人群、不为了宅而宅;不管是热爱安静的独处还是喜欢热闹的相聚,都能依势而为,不纠结、不难受、不犯怵。其他相伴相生的心理素质,自信心、挫折抵抗力、独立与适应性、问题解决能力等等,也会由这些“情商”核心之功能做到位了,而相辅相成地解决。
我希望这是我第一次跟大家谈情商,但不是最后一次。在这个虽然细分、但依然可能浩如星辰大海的领域内,我希望做一个本土化的推动者。
感谢滋养了我的经验和认识的各位家长和小朋友们,尤其感谢跟我分享过问题、经历,并且认真操作、给我反馈的爸爸妈妈们。愿意开放信息给专业人士的人,都抱着“让别人以我为鉴、少走弯路”的大爱,你们也是本书的参与者和讲述者。我没能一一致谢,在这里就一并表达感激了。
感谢情商快乐营的同事们,我没少引用你们的故事、你们的分享、你们的经验和你们的名言。在我的“仓库”里,还有不少存货呢,在合适的时候,我都会搬出来,作为论据和论证——我明白,只要我的初衷与你们的意愿一致,那就是“帮助更多的孩子和家庭”,你们都会二话不说,慷慨解“脑”。在这里一次性地跟你们讨要版权了。你们就是点缀在孩子和家长中间的“能量站”和“充电桩”,也是“快乐大使”和“问题解决中心”。就让我们一起,继续舒展天分,做好这份事业吧!
樊潇潇
2017年2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