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与沟通·开拓情商上限,从好好说话开始
父母的情商水平,决定孩子情商的上限。家长不提高,孩子就头碰天花板了。而我认为,去给情商“拓荒”,从全面认真地表达开始最好不过。顾及谈话对方的感受和处境、把情况说清楚;别光顾着倾泻负面信息,多练习对当事双方的积极关注,说事实、猜动机、谈感受,就没有咱不能赢来大好局面和光明未来的沟通。
情商快乐营的爸爸妈妈成天见面就鼓动我讲讲成人的情商。总结下来理由就是:父母的情商决定孩子情商的上限。家长不提高,孩子就头碰天花板了。这就像跟着没出息的老板混前途有限,是一样的。
有位晓天妈妈还给我举了个例子,就是她儿子同班级(二年级)另一位妈妈的故事。
孩子被同伴告状的处理和应对
这位妈妈的女儿叫小雅,是个淘气、精力旺盛的女孩子。因为跟“主流”的女孩不同,时不时会惹出点儿小麻烦出来,妈妈难免会遭遇投诉。
有一天,小雅妈妈接她放学,一下子跑过来三四个女孩告状。说的大多是“小雅妈妈,你管管她,她又淘气了!”“小雅妈妈,她今天藏了我的文具盒,害得我找不到!”“小雅妈妈,今天排队的时候她偷偷在后面戳我!”
晓天妈妈说:“要是换做我,早就崩溃想要钻地缝了。或者为了‘平息事端’,就当场教训孩子一顿,让她跟同学道歉。或者,这么惹事儿的孩子,我当场修理她,解解气也好!”
但小雅妈妈还是保持着微笑,很关切地回应女孩子们:“是吗,她有这样对待你?我猜你一定不喜欢这种方式!让你不舒服了,阿姨跟你道歉。非常感谢你们告诉我小雅的事情,这让我和她有机会一起来改变。这说明你们都是很关心她的,也相信她能够做得更好,对不对?谢谢你们!你们看到了小雅的问题,那谁能告诉我,她有什么优点?我也想全面了解她在学校的情况!”
小雅妈妈话音刚落,被肯定的女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这位阿姨:“她背书非常快!这是她的优点。”“她上音乐课唱歌很大声,老师总让她当领唱!”“有男孩子欺负我们,她会帮我们的!”
……最后一个看似领头的女孩子说:“我们觉得她还是很不错的,如果再进步一点就更好了!”这个时候,原本一直绷着脸、嘟着嘴、几欲爆发的小雅,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毕竟是小孩子,谁不喜欢别人说好听的话?
小雅妈妈高兴地对女孩子们说:“谢谢你们如此关心同学,我觉得你们真是一个温暖的团队,小雅会跟你们一起相处得更好的!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宝贝们!”
“老樊你给点评一下,这位妈妈是不是情商爆表?”
晓天妈妈故事讲完,等着我共鸣。
“可不是嘛,小雅妈妈真的太会引导孩子、太懂得表达的力量了。既认同了‘告状’的女孩子们诉说的价值,给出了改变的承诺;也为当时‘孤立无援’的女儿挡了枪,收获了在女儿心目中的权威;还找到了女孩子们的‘积极动机’——关心同学,这可比‘告状’这个标签来得温情、合理多了!最关键是,她还擅于引导‘舆论’,让孩子们说出了小雅的优点,给足了孩子‘积极关注’;引导大家客观看待小雅的优缺点,降低了孩子将来因为‘丢脸、没面子’可能产生的争取权力和自暴自弃、反而变本加厉‘报复同学’的可能性。最后的升华也是高明,肯定了她们是个温暖的团体,化解了孩子们之间的矛盾,拉近了她们的距离。别光顾着夸小雅妈妈了,晓天妈妈您也是善于发现和观察,能看到这一幕,还能告诉我,这也是了不起的能力啊!”
我说的这是事实,有的爸爸妈妈还看不着别人的好呢,更谈不上主动吸收和学习了。
果然,父母情商高,孩子也倍儿有面子。
我不得不承认,家长们说得还真对。爸爸妈妈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情商,顺带去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多练习,绝对会收获亲子双赢的结局。如何像小雅妈妈一样,把话说清楚、说好,是首先需要引起重视的领域。
有一天晚上,我很火大。我管理情绪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决定第二天写篇文章指名道姓地出出气。因为人的工作记忆[1]是非常有限的,就像电脑的内存。我们不能但凡开机,就把所有程序打开,让它们占满内存。那结果只会使电脑变得卡顿,运行速度极受影响。包括现在的智能手机,要想运行更流畅,也要时常清除一下缓存呢。你会发现,重大情绪事件,很容易保留在工作记忆中,扰乱你的心智、影响你的效率,甚至有的时候会让你越想越光火。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写下来、记录下来。这是一个类似虽关闭程序,但却把内容存入硬盘的动作。既让我们有“秋后算账”的安全感,又不至于太影响当下的生活。
使用考虑情景与互动中对方感受的表达方式
我先生老熊周一回贵州老家了。因为我公公动了手术,需要先抽调一人来陪护。几天后,我知道老人出院了,状况还不错。我也算放下心来,舒了一口气。根据先前计划的临近航班,老熊应该要回来了,就是还没见人影。
于是,晚上九点半的时候,我就打了个电话关心一下:“咱爸怎么样了?你准备啥时候回来?”
电话那端,哥们儿平静快速地说:“咱爸不错,见面再说。我马上就要回去了,先挂了,再见!”
忙音。再打,挂断。
什么鬼!马上要回来了,是从贵州出发?在上海的机场?还是准备打车回家?
我的心在怒吼,你多说一句会死啊!就你能创造吉尼斯快速挂电话记录!你不知道女人都是“心思细腻,七想八想”星球来的吗?你是马上要登机,就明着告诉我;你是在开车,不方便,干脆别接;你是在跟重要的人说话,就直接说明,跟你交谈的对方也会觉得非常受尊重;你要是被绑架了,就给我点儿暗号,我好拨打110;你要是有另外电话接入,应该直接告诉我“挺好,明天回,现在有另一电话拨入,我先接”;你要是暂时不想被打扰,参照第二条和第五条……我不是教你诈,只是告诉你如何顾及别人感受,你不知道你的亲人会担心吗?
结果,老熊一个多小时之后进了家门,告诉我:“我下午就回来了。没告诉你们。我积累了一堆事儿,去加班。怕你们问七问八:‘晚上回来吃饭吗?要给你留吗?你啥时候回来?老爸咋样?’干脆没告诉你们。”
当时我真想直接拿把枪崩了他。先生,你不知道可以直接说:“我下午三点半到的上海。老爸恢复很不错,见面详说。工作积累了一大堆,必须赶工。不能回家吃饭了。不用留,我外头吃。我也很想你们。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我会尽快。晚上见!”我用电台主播字正腔圆的语调试了试,16秒说完了全部内容。几乎无死角,让人感到放心、被尊重,内心扬起满满的关怀和体谅。唉,这样不好嘛?难道不解释真的是爷们儿的特质吗?我真为我们落后的社会性别特质定位难堪。
我更知道,这短短16秒的内容后面,其实是体谅他人、同理同感、办妥事情的情商能力的积累。知道为啥女人们都爱玛丽苏吗?就是因为这些大老爷们话说一半吞一半,怕麻烦自以为是,也觉得“瞒着”最省事儿,经常觉得弄得女人们百爪挠心——只能靠花痴贴心、嘴甜男神去释放力比多。当然,女性自身也可能存在问题,比如唠叨、穷追猛打、事无巨细、不授权不放心……导致男性更不乐意表达和交流。如果这样下去的话,缺乏练习的我们如何像小雅妈妈一样,在关键的时候表达得体到位,为孩子扳回一城呢?
最关键的是,一个沉默欠表达的爸爸和一个啰嗦且宣泄情绪的妈妈形成的组合,如何为孩子建立良好的情商发展示范呢?
我自己家的工作没做好,深感羞愧。于是更深入地思索这个问题,更努力地练习表达,力图把话说清楚。
有一次,情商快乐营来了个市场广告方面的销售人员小丁,跟我谈业务。中途,他的电话震动了。他抬头用诚恳的眼光征询我的意见。我告诉他:“快接吧,没事儿。”
他接了电话,可能发现不算紧急和重要,向对方说道:“好的,我知道了。很抱歉我正在跟一位很重要的用户说到重要的地方。大概还需要半个小时,我会在结束的时候马上打给你。放心吧!”
我是重要的人!我能很肤浅地说自己顿时心花怒放吗?这通电话,能翻手云覆手雨地同时让俩人感觉受到尊重。大哥你是情商星球来的移民吗?
一年多后我再打电话给他求合作,是他同事接的:“抱歉啊,樊老师,丁先生已经负责上海区了。我来帮您办吧,我完全了解你们的情况,丁先生跟我交代得很清楚,我这边都有记录。您就放心,保证质量不跑偏。他还说哪天去看看您呢!”
小丁啊,你们的整个团队都这么靠谱,你们公司上市没?我买点股票去。
这不禁让我想起,如果我们对待孩子也能如此重视和表达清晰,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我有一场父母沙龙,挺多家长感兴趣,叫“如何引导孩子打招呼”。其中特别谈到给孩子“更多人际情景的输入”,而不是仅仅逼迫孩子去叫人和问好。
引导孩子向人问好、打招呼的思路和方法
有一次,进行演练的爸爸妈妈都表现得特别精彩。果果妈妈在扮演“孩子”时,把小朋友用以掩盖害羞和不好意思的高冷范儿表达得特别到位,虽然有一旁“妈妈”的提醒,但就是嘟着嘴不问好。
祺祺妈妈扮演的“妈妈”能够恰当地忽略孩子,努力与“邻居叔叔”互动,使用了“提问”和“赞美”的技巧,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
而旺仔爸爸扮演的“邻居叔叔”回应充分,确实像热情暖心的邻居。却忽然冷不丁地说起自己的孩子最近在上的讲故事课很好,建议“妈妈”也可以带“孩子”去试试。“妈妈”可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话题,挺感兴趣,也想趁机了解一下,于是问了“邻居叔叔”几个课程的细节问题。
这时,“孩子”开始在一边大声抗议:“妈妈你不要说了,我们走吧!我们要去超市的!你们说的太多了,烦死了!”果果妈妈这自动“加戏”加的我也始料未及。
祺祺妈妈和旺仔爸爸更是顿时愣在原地,全场看得正起劲的其他爸爸妈妈也安静下来。两三秒以后,“妈妈”回过神儿来,对“孩子”说:“好啦好啦!就要说完了,你再等一下,我们马上就走了!”于是,匆匆结束了与“邻居叔叔”的谈话,也结束了这场开始很美好,后续被“不和谐音”打乱节奏的演练。
果果妈妈告诉大家:“我们家果果就是这个样子的。我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她常常很不耐烦,非常不礼貌地打断和插话。别看她打招呼不积极,制造干扰倒是一把好手。当然,那一次我也理解她,她可能觉得:‘妈妈跟叔叔问上课的事情,又要给我报名课程了。唉,我不想去上,我的课都够多了。我就去破坏他们的谈话,表达不满!’”
原来,这一幕的出现是有生活原型的。我忽然记起小雅妈妈和小丁,以及他们让人皆大欢喜的表达。孩子们是“情绪和动机系统”,经常更为不加掩饰地表现自己、更加简单直白;不像成人是“控制系统”,会考虑一下情景,从而设定行为。孩子一定是更会听从自己感受的召唤,想说啥就说啥啊!
于是,我让这幕情景回退到“孩子”表达抗议的那一刻,自己撸袖子上阵,客串“妈妈”,试试跟孩子过招。
孩子打断/打扰父母跟别人说话的问题解决
我搂着果果妈妈扮演的“孩子”,说:“果果,你现在很想去超市,等的有点儿着急了,是吗?”
“孩子”点点头:“你们说了太久了!”
“嗯,请你再给妈妈两分钟,问叔叔最后一个问题。谢谢你对刚才我和叔叔交谈的尊重。有可能你担心我会要求你上这个故事课,请放心,我问叔叔问题,是为了获得多一点的信息,至于上不上课,我会好好跟你讨论,再来决定的!”我回过头来,抱歉地对“邻居叔叔”说:“不好意思,让您久等了。您这么耐心地等我和果果说完,我很感动!”
旺仔爸爸扮演的“邻居叔叔”眼神飘忽,好像在沉思什么。听我说了刚才那句话,好像一下子回过神来,似乎迫不及待地要跳脱剧情:“老樊,你赶紧问我,‘刚才什么感受?’”
还没等我搭腔,他马上开始分享,好像怕忘记似的:“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妈妈’矫情和迂腐,又是‘请’啊又是‘谢谢’的,还什么‘信息’,也不怕孩子听不懂。我的第一感觉是,我过去总是想打发孩子,从来不对他正经说话。原来如此认真地跟孩子交代,传递的是这么重视和信任的气场。”
“你是不是还要问我,作为邻居,我会不会对你花时间跟孩子说话感到尴尬和冷场?完全不会!我也是当爹的,绝对理解。我欣赏‘妈妈’会教育孩子,也为自己有这种高素质的邻居而开心。当然,如果我为此不爽,那么代表我跟你不是一路人,也理解不了这种高端做法,你就更可以不必在意了!”他话音刚落,全场的爸爸妈妈都会心地笑出声来。
这些跟我“混久了”的爹妈,真是对我的套路摸得一清二楚啊!
果果妈妈这会儿也像举手举了老半天、着急回答问题的孩子,马上接茬说:“妈妈不仅对我尊重,还说出了我的担心,我很感动,觉得必须要配合,等两分钟没问题。通过扮演我自己的孩子,我确实是体会到了她要什么。我也同意旺仔爸爸说的,我们经常对孩子太随意,不雕琢自己的表达——那么怎么能要求孩子对别人也表达充分、得体,能有高情商的表现呢?”
哎呀,我什么也不用说了,两位都总结到位了。
情商快乐营的卢妈妈有一次满世界找律师咨询一件事。忽然想起来,我们自己的家长中有位妈妈就是律师,而且关系很不错啊,咨询一下算不上“以权谋私”。
如何在请求帮助时表达清楚,让提供帮助者尽可能判断自己的资源和能力,愉快地提供帮助
于是,卢妈妈就发了这样一条微信:“松松妈妈,您好!不知道您周日带孩子来上课的时候有空吗?有件事我想咨询您,就是想大概了解一下,关于场地安全方面,在不同情形下,我们需要承担的责任相关问题。”后面又补上一句:“您是专家,希望跟您问问,判断一下后续我们需不需要购买专业的咨询和支持服务。”
松松妈妈也是高情商啊,马上回复:“没问题,咱们见面聊!您是教育方面的专家。以后还要多向您请教,我们互相支持!”
这互相肯定得多么顺溜啊!互利共赢、资源共享达成了,愿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等等,为什么我看到卢妈妈这条微信会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清空大脑“缓存”,静坐着想了几分钟,忽然发现,卢妈妈是在人家是否决定答复前,说明白了是什么事情以及自己的需求和目标。
有人问你有没有空、跟你要时间,却不告诉你是啥事儿,你啥感觉?
反正我心里会发慌,不知道要不要提前准备。万一别人当我是专家,我一听问题变傻瓜了呢?我战战兢兢,不知道是不是能办到的,万一不能办到,先前答应得那么爽快,岂不是像抽自己一个耳光?我心惊胆战,不知道是不是该拒绝的事。万一违反我做人原则,怎么当面跟你撕破脸?我提心吊胆,不知道是不是会耽误自己的正事,万一时间地点冲突,我办不到,咱们以后怎么愉快地玩耍?
有一次,一位妈妈托我请君君姐姐办件事,指定了时间。我见到君君,马上就问:“君君,你下午3点40分有时间吗?”情商快乐营的人都知道,君君是永不停转的陀螺、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落山的太阳,一等一忙就属她。
看到君君痛苦纠结的表情,我的心开始颤抖。我明白,她很想说:“我没有时间。但是,这是啥事,老樊你倒是给个痛快话呀。”像君君这种高效率的工作狂,虽然时间从海绵里挤一挤是够“咕咚”闷一口的,但是挤也挺费事儿呀,也需要值不值当的评估啊。
我终于一不小心做了自己一直都在疯狂吐槽的事情。Better Late Than Never,我念叨着这句中学英语谚语Top10赶紧补充:“苏苏妈妈想跟你聊一件事情,是关于孩子最近的状况和新学期的安排。”
君君马上满血复活。只见她迅速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噼里啪啦,一顿安排,妥了。她就是能将事情有序地安排成第一、第二、第三……如果没有这个顺序会让她非常不安。
可要知道,我们想求帮忙的那些个人,既然有能力帮我们搞定事情,不也得有类似的这样几把刷子、几样能耐吗?人家没准儿日理万机,不说清楚要人家如何帮助,实在是件非常不体谅的事情。不能对互动的对方做到同理、同感,怎么能获得愉快顺利的人际互动体验?愿意思考别人背后的情绪情感、愿意考虑别人的处境、愿意尽可能给足条件,真的是于自身和教育孩子都好用的情商能力。
其实,对孩子也是一样的。不怕给孩子的信息多,只要能保持着跟孩子互动、交流,动态跟踪问题发展的心态,给孩子调节和判断的空间,也是调动他们能力和潜力的铺垫。就怕我们自己想当然最后保守而缩略地告诉孩子直接结果——“行”和“不行”“允许”和“不允许”“对”和“不对”,让孩子茫然。
情商快乐营有位顺顺妈妈跟我分享了一件让人哭笑不得的故事……
孩子用自己的“好心”强迫他人做某事的处理和解决
她有次去接顺顺(8岁)放学,给他带了两枚小点心充饥。随后,顺顺遇到了好朋友沐沐,就很慷慨地把其中一枚点心分享给了沐沐。分享完的顺顺放心地吃起了自己那份,还一边愉快地跟沐沐聊天。
临分别时,顺顺发现点心还拿在沐沐的手上,一点儿没动,他也没有要吃的意思。顺顺这时忽然着急了,非要沐沐马上吃掉。沐沐解释到:“抱歉!我现在还不想吃,我一般都是吃完饭才吃甜食,我带回家吃吧!”顺顺不知怎么的牛脾气上来了,逼着沐沐一定要当场吃掉。沐沐很尴尬,两位家长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弄懵了,直到顺顺甩出这样一句话:“你不现在吃,就赶快还给我!”
顺顺妈妈很崩溃地说:“我当时就有一种天雷滚滚的感觉!已经分享给人家的东西,还要管得那么宽,还想要重新要回来,这算什么道理!最关键的是,我当时好说歹说‘你已经分享给沐沐了,就不能再要回来了’,怎么就跟对牛弹琴一样,他非要把局面搞僵。而沐沐妈妈也很尴尬,让沐沐还回来也不是,不还回来也不是。最后差不多是带着孩子落荒而逃的。顺顺怎么就这么不明白人家的处境、这么不会同理别人呢?”
这个故事当时也是刷新了我对孩子的认识。但忽然,我的思路出现了一条小缝,浮现出前不久顺顺和妈妈在情商快乐营的大厅里僵持的一幕情景。
对孩子“不考虑情景”的执拗做法的引导
那天是顺顺和同营队的牛牛下课一起玩儿,但玩着玩着就散了。当顺顺想回家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手上拿着牛牛的一枚小扭蛋,而这时牛牛已经去上下一节情商课了。
顺顺想要把小扭蛋亲自还到牛牛手上,妈妈就不乐意了。她对顺顺说:“不行!你不能进去。你交给前台姐姐吧,她一定会帮你还给牛牛本人的。你干嘛要去打扰人家上课!”
顺顺不甘示弱:“我就要自己还给他!”
妈妈继续站稳立场:“你不能去!人家上课呢!绝对不行!”
顺顺倔强劲儿上来了:“我不还给他,我就不回家!”
妈妈开始施加压力:“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儿呢!人家上课呢,你非要去打扰人家吗?”
顺顺变得气鼓鼓的,嘟着嘴,就是不肯走,也不妥协,颇有些风中傲骨的精气神。
我正好从旁边经过,听到了这娘俩分别站稳自己的立场、说车轱辘话的全过程。是时候出手拯救一下“危局”了。情商快乐营的姐姐都乐得看见这种时刻:既可以马上解决孩子的问题、梳理传递给他们的方法和技巧,又可以现场给爸爸妈妈做演示,强化他们对教育方法的直观认识和理解。
于是,我对顺顺说:“我刚才听到了你和妈妈谈话的过程。我觉得你真的非常有责任心——不小心拿了同伴的玩具,就记得一定要还给他,没有轻易地托付别人,更没有一走了之。这是多么信守承诺的行为啊!你真的是一位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刚才还气鼓鼓的顺顺,竟然露出了一点小得意。
可不是嘛,哪个孩子不喜欢被肯定?本来还在被责备,突然被发掘出了积极动机,看到了自己的闪光点,是谁都会甘之若饴吧。
如何引导孩子灵活地根据情景处理事情
我得乘胜追击。于是接着说:“所以,妈妈关注你的责任心是否能坚持到底、能为好朋友充分地考虑。顺顺,你来说说,如果你现在进去牛牛的营队,会对他有什么影响呢?”
我曾经说过,每个孩子心里都是有数的。就是我们做大人的,给不给机会让人家展示的问题。
顺顺小声说:“我会打扰他上课,情商老师会被打断,他们营队的其他孩子会问‘这是谁啊?他为什么来我们营队?’”
我真的觉得那一刻,心底像洒满了一片阳光。顺顺不仅内化[2]了妈妈平时和这一次对他的教育——“不能打扰人家”,还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带了进来。确实,在营队中出现一个陌生的小朋友或大人时,孩子们揣着好奇心都会不依不饶地问:“他是谁啊?他来干嘛?”
“嗯,你猜测了这么做会对牛牛产生的影响。那牛牛会有什么感受呢?”问完事情问感受,大家要记住我一直大力鼓吹的这两个问题。真的好用,咱们后面再说其中深意。
“我觉得牛牛会有点儿尴尬和不好意思。就像有一次,我忘带作业了,老师让我打电话给妈妈,让她给我送到学校来。一位不认识的老师帮我带进教室,说‘你妈妈把作业给你送来了’。同学都看向我,我当时就有这感觉。”顺顺认真地说。
我不由得感慨万千。很多时候,孩子的同理和同感都是天然的,是那么自然而真挚地流露,能够推己及人,有举一反三的实力。但就是因为我们往往粗暴地只谈道理、只说事实,让他们的敏锐觉察钝化。然后再反过头来指责孩子“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要知道,事情先要有感知,才能有理解和懂得。
我由衷赞叹:“顺顺,你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能够推断着去理解他人,真是太让我惊讶了!我要是牛牛,虽然也会有一点尴尬和不好意思,但更多的会是感动和信任:我的好朋友没有带走我的玩具,他给我送来了,他是负责任和值得信赖的!我们再来说说,你能交给牛牛、不能交给牛牛,分别让你有什么感觉?”
“交给牛牛让我感觉好,不交给他让我觉得别扭、难过,像是有事情没做完。”顺顺幽幽地叹了口气说道。
我欣赏孩子们的原则性和坚持,这是我们成人社会日渐消失的稀缺宝贝。同时也理解爸爸妈妈对孩子处理事情“灵活性”的期待。毕竟孩子一贯生活的世界,仅凭单一标准去应对,是需要付出很多成本和代价的,死磕到底并非好选择。
我像哥们儿一样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真是个有原则的男子汉,我主动要求跟你做朋友!没事儿,我猜你一定能想出解决的办法,既照顾牛牛的感受,又负责任,还很妥当的那种办法。”
顺顺的眼睛闪闪亮,认真地说:“我把扭蛋交给前台姐姐,请她帮我一定在下课时交给牛牛。然后我用妈妈的手机,在我们营队的微信群里@牛牛妈妈,发语音告诉牛牛,‘很抱歉我拿了你的玩具,又没法儿等到你下课,就请姐姐交给你。你收到了吗?谢谢你给我玩儿,我们下周见!’”
我情不自禁地为顺顺鼓掌。看看他这个时候,不仅生气的阴霾一扫而空,而且朝气蓬勃的,透出一股小孩子特有的认真的智慧。
你看,同样是问题解决,当你把肯定整个事件中的好行为、寻找积极动机、引导孩子说感受、找到问题的起承转合这几项工作做好了,孩子就自觉主动上道了。而且,这是完完全全属于孩子自己的领悟。果然伽利略说得没错:“人不可以被教,只能帮助他发现自己。”
随后,我跟顺顺妈妈简要地回顾了一下这件事。
妈妈一拍脑袋:“对呀,樊姐姐你的意思是,这两件事其实是类似的,对吗?那天我很钦佩你对顺顺做的引导,也下定决心在问题发生时不只说道理,要找好行为、找好动机、引导孩子说感受来着。只是这事儿一发生,我彻底晕菜了。看来还是融会贯通的能力不行啊!”
“让同伴非得吃点心这件事,对我来说也新鲜。它是个高级的挑战,当我们练习越多,才越能识别嘛。咱俩今天权当练习了!”我说的是真心话。
我天天浸淫在琢磨和实践孩子教育的气氛里,遇到新鲜事儿也还得想一想,才知道咋办。更别说有自己本职工作、孩子冷不丁给个新挑战的爸爸妈妈了。
我和顺顺妈妈演练起来。顺顺的好行为是“遇到好朋友就能分享”,这是很慷慨、很大方、很有爱的行为,也会非常受同伴欢迎。这个一定要先告诉顺顺。
然后好的动机是“当自己有想法时,敢于表达出来。‘我希望你吃,我就直接提了请求’,这是直爽和真性情”。沐沐的感受是“感觉有点被要求、一点点被强迫,有点儿不太舒服,有些困惑”。而顺顺自己的感受最有可能是“哇!这么好吃的点心,我好希望你赶紧吃掉,跟我同享美妙啊!如果你吃完觉得也好吃,我会觉得好开心、好幸福!你不马上吃,我就有点儿等不及了!”如果这么被引导,顺顺最终的解决方案极有可能会是“我尊重你的选择,但你记得一定要吃吃看哦!”然后两个好伙伴愉快地告别。
这里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并不是一下发展起来的。当他们很期望达成心中所想目标、愿望很强烈的时候,延迟满足会变得更难。这个时候,就需要在情绪上觉察,通过表达来释放了。
所以,妈妈如果能一直遇事这么引导顺顺,他就能学会这样的思考路线。将来当妈妈不再“辅佐”的时候,也能自行掌握。他会变得越来越通达,不湮灭自己对他人和自我的敏锐感受,同时还能发挥问题解决能力,这不是情商高手又是什么?我更相信他跟妈妈有机会这样把事情里的角角落落都说清楚,将来一定会在任何交往中,都能把话说清楚,让相处的双方都舒服、愉快。也不枉我到处鼓吹这件事了。
让我欣喜的是,当我不断地表达感受、用引导小朋友的方式换个更正经点儿的口吻、措辞更成人化地去跟熊爸互动后,他也越来越爱充分地表达了。我们俩之间的交流通畅度高到我自己都喜出望外。
应对孩子干扰父母打电话、对他人说怪话的方法
有一次,小熊从情商快乐营上课回来,我和他坐后排,熊爸开车。路上我接到了闺蜜黄大夫的电话,聊了起来。不甘心寂寞和不被关注的小熊,一开始在旁边插话,随后开始说不太有礼貌的搞怪话,类似“黄妈什么时候会消失?”“黄妈被电磁波吃掉了!”……
虽然我俩关系亲近,但熊孩子如此,我还是略感难堪,于是请黄大夫稍等一下,转头批评了他:“我在跟黄妈打电话,你在旁边说这样不礼貌的话,还让她听到了;而她是我一直尊重的好朋友,你这么做让我非常难过和生气。请你马上停止这么说,否则我要请爸爸停车,我们都下车冷静一下!”
这种客观批评是好用的。小熊马上闭上了嘴巴。我用余光看到他虽然闷闷不乐,但知道这是他应该承受的,也有助于他自我调整。
过了一会儿,我打完电话收了线。不经意地换了一种欢快的语调问小熊:“亲爱的,你猜姥姥今天晚上会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小熊似乎觉得我给他台阶下,于是开始恢复情绪,回应我的问题。
这个时候,前面的熊爸淡定地开腔了。“老樊,你刚才及时地给小熊‘砍小树杈[3]’,让他学会尊重别人和保持礼貌,我很欣赏。你还记得你讲的‘如何培养孩子的挫折抵抗力’这堂课里,谈到‘批评’有一条原则吗?要与表扬泾渭分明,需特别留意不要在批评后,因为觉得内疚和亏欠很快再去表扬或讨好孩子、给孩子台阶下吗?你当时说,适当的留白会保护孩子的自我调节机能,同时给他们充分的反思时间,这才是对孩子负责的做法。我能够理解你,想到了就想要跟孩子互动,这是你的优点。但同时,你也要记得你讲过的原则,给孩子空间。刚才我作为旁观者,觉得你的问题有些讨好的嫌疑,你自己感觉呢?”
他能够肯定我的行为、寻找我的积极动机、关注我的感受,还能拿我的矛攻我的盾,对于这样的家长,我除了心悦诚服,还有什么说的呢?
只要我们自己去努力做好“把话说清楚”,会发现,周围的大人、孩子都无比受益。
【注释】
[1]工作记忆: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容量有限的记忆系统,确实类似电脑的内存。放在工作记忆里的内容,可以理解为正在运行或者在后台依然运行的程序。
[2]内化:指的是个体从认知和行为的层面接受并使用原来外在的信息、思想和方法。
[3]“砍小树杈”:在中国很多地区,家长用这个说法代指“批评”,我们在情商快乐营也沿用了这个说法。具体可参见第四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