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与想法·你和孩子,有怎样看待世界的眼睛?
这篇可以当作第二章的姊妹篇来看。孩子在成长之初,会透过我们的视角来看世界,到底给他们加装“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滤镜”,这是一种选择。而学习如何装上“积极滤镜”,这是一个问题,需要一些观念和很多练习。但没有比做这件事更值得的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了!
有一次,我们在进行“改变想法、调整情绪”的家长沙龙时,一位乐宝妈妈跟大家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在工作上独当一面,家庭也很幸福,当时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对他人“不合理方法”的不同理解,会导致事件结果的不同
她告诉大家,“上了这课,我不由得再次琢磨一件往事。你们可能想不到,我有位只比我大一岁多的亲哥哥,他的天赋比我高,但却初中都没有毕业,跟我走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他最近工作一直不顺,还在闹离婚”。
大家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引”起来,好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亲生兄妹人生道路迥异。
乐宝妈妈继续讲:我认为的转折发生在我读三年级、他读四年级的那一年。
我们换了一位数学老师。当时学校的规模都很小,老师会跨年级任教,这位老师正好既教哥哥又教我。
说实在的,因为我妈也在那所学校当老师,能更方便地对我们进行要求和管教,所以在上三年级之前,我跟哥哥学习都不错,哥哥比我更加突出。
可是这位数学老师让我们受到了挑战。他就是那种非常严格、脾气暴躁、对学生要求很高、吝啬于表扬、觉得批评是种好用的“激将法”的老师。不像现在,老师不能体罚、不能说侮辱性的语言,当时老师骂我们是“笨蛋”也是常有的事情。
记得有次我考试不理想,他当着我的面,对全班同学说,“女生学数学就是不行,榆木脑袋”。其实,我哥哥虽然数学很好,但也被骂过。我们都怕极了、也恨极了这位老师。
不过大家也看到了,我的学习轨迹还比较正常,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优秀。但哥哥就完全不同了。为啥会有这种情况呢?我从小是个爱琢磨事儿的人,其实这个问题我也一直都在思考。
我觉得是我跟哥哥性格不同。他一直都是个很温顺听话的好孩子,同时性格也比较柔弱。我呢,非常要强,骨子里很倔强。比如小时候我俩偷跑出去玩儿,妈妈批评惩罚我们,他会哭着认错,很快得到原谅;我就倔在那里,忍着一声不吭。
所以,遇到这样的老师,他批评我,我特别不服气。同时,我也是个比较早熟的孩子。我在心里暗暗较劲,你不是觉得我不行吗?我非要证明给你看,我肯定能学好数学,我才不像你说的那样是个笨蛋!难道你说我不好我就不好了?总有一天,我要让你大吃一惊、让你后悔!所以,小小的我憋着一股劲,就是“打败老师”,证明老师是错的。
我觉得哥哥不是这样,他被老师“打”垮了。身为好学生的他,真没见过这阵仗,好像他以往对自己的评价全部垮塌了。我能感觉到他很伤心,也很迷茫。他开始害怕数学课,慢慢发展到害怕去学校,直到厌恶学习本身。看来《学记》里面说的“亲其师,信其道”确实没错。
那时候我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而且那个年代的家长也根本不懂小孩子心理什么的。妈妈急了,就对哥哥提了更高的要求、给他施加了更多的压力。可想而知,以他的性格,这根本不对路。他越来越消极。慢慢地,本来温顺的他开始用沉默的方式对抗。到了初二,大概是进入了青春期,他就彻底爆发了,干脆拒绝去上学。
说到这里,乐宝妈妈流泪了。
她应该是心疼自己的哥哥,为那个小小人儿曾经遭遇的心灵苦楚惋惜。
如果我能回到过去,我一定会拥抱他,把自己的经验传给哥哥。就算不能彻底改变,这也是一种支持啊!
所以,我今天听老樊讲“改变想法,改变情绪”,我脑子里一直萦绕的是这件往事,不吐不快。大家想,同样的事情——遇到了糟糕的数学老师,但我跟哥哥的结局却不同。我们差在哪里?不就是我们想法不同吗?老樊说想法背后是个信念系统,我觉得没错。我的信念是,这老师对我是个磨练、对我是个机会,我就是要证明我能学好。我哥哥的信念可能是,我怎么这么倒霉,遇上这个老师;我这么优秀,别人应该认为我好,不然我就困惑、迷茫。在这种思维框架下,慢慢地,他会无力地缴械投降——老师说啥就是啥吧!相信了自己就是很差,然后向“我很差”这个莫须有的深渊滑去。
我刚想称赞乐宝妈妈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从另一个侧面阐述“想法”对我们情绪和行为的重要影响,现场马上有一位弘宝爸爸提出质疑。
如何理解天性敏感的孩子“不容易引导、引导效果有限”这个问题,如何强化对这类孩子教育的信心
“可是你跟哥哥的性格就是不同啊!虽然一母同胞,但你刚好生就了不服输的刚烈性子。你哥哥天生没有这个,所以他的道路是不可避免的。唉,我的孩子就比较像你哥哥,太敏感,很容易被挫败……我听到你刚才这么一说,更觉得为孩子营造理想的环境太重要了!生了这样的孩子,我们只能尽力保护好他。”
现场一下子变得很安静。能感觉到,大家忽然迷茫了,似乎俩人说得都非常有道理,一时间不知该站哪一队。开始有相熟的家长递过来眼神,那是期待我发表意见的信号。
人类就是这样,很容易道理“丛中过”,执行“三不沾”。如果当个甩手掌柜一般的老师,发表一通逻辑自洽的见解就完事了,最是潇洒自在。但这样任由听众听的时候直点头、拐回头继续跌进自己的模式里、该咋样还咋样的事儿,我还真下不了手。
尤其是乐宝妈今天还自我暴露,讲了这么让人震撼的故事,时机又这么恰切,更不能轻易放过这件事。
常常,陌生的领域让我们无法在认知上衔接和疏通,但相熟的事例就会搭一座桥,让我们走进彼岸,开始“贯通之旅”。
对抗自身的不利局面和有劣势的先天条件的思路
我问大家,“请问在座的谁是吃多少都不发胖、也不用专门费心去锻炼,依然能保持苗条而匀称的身材的?还有谁是不怎么护肤,随便抹点儿润肤乳液,依然白净细腻不显老的?请举手示意我一下”。
大家不知道我扯这个啥意思,但在若干秒环视之后,还是有位年轻爸爸既羞怯又自豪地举手了。果然,他看起瘦高,健壮得恰到好处。
“我真是超级羡慕他,简直就是老天爷垂青的体质。而我,必须不断拿意志力控制旺盛的食欲、坚持健康饮食、每天记录吃进去的卡路里、每周坚持有氧无氧锻炼至少200分钟,才能勉强维持BMI[1]19.8呀。大家怎么样,萌生出一点儿羡慕嫉妒恨了吗?”我开始自我暴露,煽动听众的情绪。
这时,萱宝妈妈反应敏捷,马上接茬开始为自己辩护。“这样的高代谢体质,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我也是易胖体质,又不甘自己的身材堕落下去,于是我还可以‘管住嘴,迈开腿’啊,我通过自我控制磨练了意志力,少摄入惹人食欲的高热量美食,也就少吃了不少高油高脂的非健康食物,我的健康可以获得长期收益啊。这样,在我年老代谢能力减弱的时候,我依然可以从自己健康的饮食习惯里受益。”
“另外,运动无论对容不容易发胖的人都有极大好处,就像我现在不管上班和照顾家庭多忙碌,都要坚持游泳和跑步,这是我易胖体质对我的敦促。所以我身体也很好,加班出差都不在话下。如果我像这位爸爸一样,估计动力也会减弱吧!”
“所以,我不会因为自己没有这样天生的条件而放弃努力,这种看似天生的不利,可以成为我们对抗困难和改善自我的起点。这就是传说中为什么得慢性病‘带症生活’的人,很多反而比身体健康的人更长寿呢!知道有问题,就去努力弥补,不会因为繁荣的表象而松懈。”
大家鼓起掌来。周末穿着卫衣和运动裤、看起来容光焕发的萱宝妈妈,确实有说服力。看来人类天性钦佩自律的个体,这件事儿很多人都能想明白。
萱宝妈妈脸色匀称白净,虽然年近40岁,但几乎没有斑点和小细纹。当她发现我盯着她看时,马上心领神会地补充:“对,在另一方面,我很幸运,我就是那种不怎么护肤的人。闺蜜们都羡慕我,说我随便洗完脸,往脸上抹点儿保湿的东西就完事了,还皮肤这么好,耐老,不知道省了多少时间和银子。而她们各种功效的护肤品大一堆、美容院也没少跑,不见得比我皮肤更好。”
“但在我看来,就像老樊说的,任何劣势都是自我管理的起点,都是保持活力和好奇心的法宝,不是坏事。而且,没人会在人生中样样都占全,接纳一些、改变一些,持续管理,对自己和孩子都适用。”
看来时机也差不多了。于是我宣布:“没错,虽然领域不同,一个事关心理健康,一个是身体健康,但原理差不多。通俗地说,要是没那么得天独厚的底子,也不是就没得救、只能干脆随它去坐以待毙。乐宝妈妈在对抗挫折上有天赋,而哥哥没有;这位爸爸光吃不胖,我和萱宝妈妈还有更多的人,就得靠饮食和锻炼的自律;萱宝妈在护肤上省事,但对大多数不懒且对自己的形象有要求的女生是终身课题。同样的,如果乐宝妈妈的哥哥掌握了方法,不断地练习,对抗挫折的能力也会像肌肉一样,不断发展和发达起来。”
“对对,我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乐宝妈赶紧补充。“虽然我哥哥天性里没有这个‘素材’,但如果爸爸妈妈帮他换个角度看待问题、调整一下想法,‘这个老师是来磨练我的’‘突破别人的评价是我更大的胜利’‘我可以顶住困难,我可以相信自己’,包括能知道咱们孩子情商课里讲的‘别人的评价只是他自己的看法,只是一种信息’……至少能冲淡他的挫败感,让他后面不至于把学业搞得那么惨。”
这次,我看到弘宝爸爸也点头了。他补充道:“虽然费点儿事,但是,想想我也是个容易消极悲观的人,在引导孩子更积极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我自己也是个督促和锻炼。作为个体,我很容易陷入过去的习惯中;但为了孩子,我们为人父母的愿意咬着牙去改变,对自己也是个机会。这个思路就很好地让我释然了——当孩子长大、父母老去、我不再能为孩子创造理想的环境时,还可以给孩子留下什么拥有持续‘保护力’的‘免疫系统’。这个思路太重要了。”
生活看似一条平静的河,我们都像是随波逐流顺势游走,但是想法的暗涌一天也没停止过。我们经常得在认识上做选择。A面,积极乐观、不服输、不放弃;B面,不由自主受挫、把自己当作是失败者和受害者。你敢一直选A或选B试试看?去调查一下周围生活中那些行为积极、心思澄明的人,以及那些浑身怨气、虽然身为万物之灵长却好像被命运玩弄的“小白鼠”一样的人,就知道结果了。
老师从小到大跟我们讲的“主观能动性”,你当是啥呢,就是这个主观向好的“生长意识”。
到孩子这儿,不管他是不是幸运儿、是否拥有乐观的天赋,当父母的都可以铆一股劲儿,调整一下孩子看待世界的视角。这种调整,也会不知不觉地改变我们自己。基因层面的天赋傲人,看起来浑然天成是不假,但总缺乏一种后天精进的奋斗感。如果是刻苦锤炼出来的,还多了自律的喜悦、充满经历的厚度和深刻呢!
在情商快乐营,卢妈妈“砍小树杈”的说法广为流传。
孩子遭遇批评感到难过、沮丧时的心理疏导
卢妈妈说儿子曲博博小时候上幼儿园,第一次因为跟小伙伴相互拿勺子淋饭——当然是出于好奇和好玩儿,也是因为不知道后果、更不知道中国的老师和家长对“浪费粮食”多么深恶痛绝。于是,曲博博被老师狠狠批评了一顿,心里很难受,回家还哭丧着脸。
小时候,老师在我们心目中是怎么样一言九鼎、超级权威的存在啊!尤其是对于依从性[2]高的孩子,更是拿老师的话当真理。依从性低的孩子,虽然从很小就开始质疑老师的说法,但被老师批评之后,也未必不会困惑、难过。
卢妈妈是这样给曲博博视角的……
“老师批评你,你很难受、觉得伤心、好像心很疼的感觉是吗?”
4岁多的小不点儿真诚地承认:“是。”
“这种感觉就像:你看在咱家小区,还有公园里,维护绿化的园丁叔叔和阿姨给小树砍小树杈,小树一定也很疼。你知道为什么要给小树砍小树杈吗?”
曲博博瞪大眼睛:“不知道。”
“小树如果在大概一米多高的这个位置上长很多树杈,就会向旁边发展、不再往上生长,这样会长不高,也容易长歪。这样的小树也许就不能成才,长大后只能砍掉当柴烧、做木浆去造纸。有时候做木浆也不太合格呢!而被砍掉小树杈的树,就会‘噌噌噌’地往上长,长得又高又直,有机会长得更粗,这种树我们叫作‘栋梁’,以后可以盖大房子、造大船!”
说的实在是太通俗了吧?不过孩子好理解啊。
“你是想当柴烧,还是成为造大船的好材料?”卢妈妈问曲博博。
“我要造好大好大的船,开往南极洲。”小人儿用他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开始描绘自己的蓝图。
“那就得是破冰船了。对,只有大树造的大船,才能经得起风浪的考验。”卢妈妈不忘强调。
咱们不跟孩子纠缠现在的船都是钢板造的。比喻在教育中,除了让孩子有融会贯通的心领神会外,还能让思维有举一反三的开阔,而且这个比喻也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次第顺序。
“所以,老师批评你,就像给小树砍小树杈。虽然有些疼,但老师是爱你的,是对你负责任,也是为了你好。如果老师不给你‘砍小树杈’,会怎么样?”
“造不了大船,盖不成大房子!”曲博博义正辞严地回答。
“没错。你可以理解老师批评你吗?如果你觉得还难过,妈妈抱抱你,帮你在心窝里揉一揉,等会儿就好了!”
卢妈妈说,自己一直坚持这种调调。有必要时,再一起分析一下被批评的内容。慢慢地,小伙子看待批评越来越淡定,能接纳批评里的信息,也能调整行为,做到良好的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老师心无芥蒂,不顶撞、不对抗、不死倔,这就为下一步辩证地认识老师的权威、理解老师给予的信息打下了基础。
卢妈妈特别强调:“‘砍树杈’这说法也不是我的原创,我们大东北老早就有,原来的说法叫作‘小树不砍不直溜’。老一辈也常这样教育我们。但看到现在面临失传,我就想把它发扬光大。思路就是在苦里看出甜来,愿意用美好的心性去看待他人和这个世界。咱们情商课里,不也让孩子这么理解批评和不好听的评价——也许这是外包装不好看的‘礼物’,但里面的东西细细品味真还算是有营养的!”
当我儿子徐小熊遭遇批评、垂头丧气的时候,我也这么告诉他。
直到中班下学期有一天,他对我说:“妈妈,今天陈老师给我砍‘小树杈’了。我上课的时候一直在跟仔仔说话。砍得有点儿疼,但是我能忍住。她是希望我上课能听到她讲的事情,学得更好。”
我听着,除了在心里暗爽和偷着乐,还能干啥,能比孩子总结得更好吗?从那一刻起我也知道,“砍小树杈”在我的说法里可以功德圆满地翻篇儿了,经过前期的不懈疏导,现在人家已经能灵活自如地用来自我调节了。
我也见过超理性的家长这么教育孩子说:老师也就是一个普通人,是你的错,你改;同时你也要学会质疑、学会坚强。能够质疑权威是在这个时代生存的重要品质……噼里啪啦道理讲了一堆。这思辨性我听了都头疼,讲给四五岁到七八岁的孩子,他们半天也不能抽取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这是我们希望达成的教育吗?至少“心理能力”这件事情,是有发展的先后顺序的,也需要年龄和认知发展水平来支持。先用乐观和接纳作为底色,铺就平和的心性,再渐次发展出判断力、质疑精神——这些是高级玩意儿,别不分时令仓促上马。
我也见过有孩子在爸爸妈妈如法炮制地引导时,说“我就想要当柴烧”。还有的孩子“更有种”,直接说“我才不要造大房子、造大船呢!”果然是天生有质疑精神的小家伙们!同时,可能他们遭遇批评的时候真的很痛。也有可能,他们觉得被批评的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实在难以避免、对自己的行为还不够有信心。通常这个时候,他们会尝试打破规则或者父母的设定,这样的话,可以减轻做不到带来的紧张感。
其实,类似的情况也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情商课上。老师会给孩子们发“代币”[3]作为好行为的奖励,大年龄的孩子发“宝石”,小年龄的孩子发贴纸,集够了还可以换“快乐币”,去情商快乐营超市“消费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有时,孩子会拒绝奖励。
理解孩子“拒绝奖励”的原因,采用合理的回应和引导方式
“我才不要‘宝石’呢!都是假的!”这种是转移话题的。
“我才不稀罕这个贴纸呢,我家多的是!”这是表示不在意的。
“老师你以后不用再给我了!”这个客气一点,也是考虑到老师的自尊心不说理由的。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前因后果,就会发现,孩子的拒绝是有原因的。最常见的是——他没有别人获得的“代币”多。在那一刻,他感觉有点儿伤自尊了。“你再给我,我还是没有别人多。我还得接受这个规则,而在这个规则的评判体系下,我已经没有优势了。干脆我就彻底拒绝。这样,不论好坏优劣,你就是没法儿评价我。记住,是我主动不要的哦!”
我们大人发觉在竞争中没优势的时候,不也爱玩儿这一套吗?
“我根本不在意这个结果。”
“让他们去争吧,我觉得没啥意思!”
“你不觉得争来争去很没劲吗?做人不要那么功利!”
……
其实就是没优势嘛。如果风头正劲,说这话顶多是谦逊;如果优势不足,还这么说,难免让人觉得吃着“酸葡萄”了。其实儿童的世界也差不多。
情商老师一般都会这么说:“嗯,我理解。要不要是你的权力,你完全有这个权力。同时,给不给是我的权力。(首先划清界限,给孩子个台阶下、老师也不损权威,没有比这更好的双赢了)
“你刚才努力开始动脑筋,想到了这个好主意,并大声地表达出来,与其他同伴分享。这就是个有价值的好行为,所以我才会给到你。(肯定行为价值本身,暗示“你还在意什么‘代币’多少呢?看看自己的行为多厉害哇”。老师也是很公允的,好就是好)
“你可以现在就拿走,或是在我这儿暂存一会儿,等你想要的时候,我再交给你。”(积极诠释“退一步海阔天空”,给孩子时间缓冲尊重孩子体现在细节中)
这么说完后,我很少看到孩子还在倔强不知回头的,一般就顺坡下驴地“勉强答应”了,老师赢得的是孩子更好的合作。
这些年,我在成人中发现的最要命的负面心态,还属“受害者心理”。
一位妈妈总来找我说,她觉得老师对她的孩子很不公平、有偏见,经常误解孩子。有可能这是事实,但这个想法的起点还是让我感叹“怀着这种心态,很难不把自己的日子活成滑铁卢”。人生有那么多的“招投标”项目,你不瞅着那些机会好的、净找那些会亏本的,弄得自己和周围人都不愉快。
父母觉得老师对孩子“不公正、有偏见”,如何处理和解决
我就问她:“一个班上三十几个孩子,老师为啥就偏偏瞅中你的孩子,对他不公平、对他有偏见呢?咱们再往前追溯一下,如果孩子没说啥、没做啥,家长也正常与老师沟通、配合工作,老师的偏见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老师必定要对一个人有偏见,你就是那个被意外选中的倒霉蛋儿吗?”
妈妈被问住了,说她没法儿回答我这个问题,但就是觉得“老师没来由地有偏见”,可能就是不喜欢孩子的“某些行为”。
“那就是‘某些行为’中有不受欢迎的特质了?我们可以忙的事情很多:去调整孩子不受欢迎的特质、去谋求老师的合作共同帮孩子成长是一条路;把精力用在暗地里揣度和抱怨老师这件事上是另一条路。选择后者会像遭遇了黑洞,相当于放弃自己的控制力——除了找到更多值得抱怨的证据,还有啥收获呢?”我也干脆捅破窗户纸说透好了。
其实我们的心态和行为,也在影响着他人和环境。
我就给妈妈拆解:“如果你觉得老师对孩子有偏见,还会不对她有敌意?会不防备她?对她说话的时候不会怪怪的、略显阴阳怪气?换做我是老师,一个人老是对我这么别扭,我难道会是榆木疙瘩、一点也没感觉?毕竟能做到以德报怨,需要很高的修为,咱就别动不动去考验人性了。老师难免也会对你和孩子怪怪的,这条‘互相伤害’的路,就这么走下去了,更证实了你的担心。”
这也不怪家长本人,也许我们从小就从父母那里耳濡目染了一些悲观负面的思路。
大家常说,“生孩子是女人脱胎换骨的机会”,坐月子如何如何重要云云。其实,生完只是起点,养育孩子才真是在心理上蜕变的好机会。不管过去有多么悲观消极,为了不让孩子重复自己的人生、不受一直为难自己的信念所困扰,当妈的都值得坚强起来。信念暂时无法改变,语言表达却可以调整。
孩子与同伴打闹受小伤后与老师沟通的原则
说个更简单的例子:
我过去所在的幼儿园班级的微信群里,一位妈妈晚上给女儿洗澡的时候,发现孩子脖子上有红色的痕迹。于是拍了个局部照片,发到群里,问了一句:“谁欺负小雨了?”
看到这一条,我真是替她捏了一把汗。首先吧,这事应该先私信询问老师,信任和尊重毕竟是人之大美德。就这么公开来“兴师问罪”,老师压力也很大,毕竟还不到“公审”的程度嘛!再加上“看客”(群体责任分散)效应,事情未必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抓伤小雨的孩子本人肯定不在群里,他的家长想知道是不是自己家孩子干的常常也是有心无力。毕竟这没头没脑的线索不会让家长马上去询问自家孩子,而孩子也不一定会立即认下来,群里必定是一阵沉默。况且这句话连个主语也没有,让接话头的老师也颇为尴尬。可见,情商的展现都在细节当中啊!
这还不是我想说的重点。关键是,脖子上有红印,一定是小朋友抓的吗,不是虫子叮的吗,不是过敏吗?一定是小雨被欺负了吗?说不准俩孩子打了个平手呢!指不定对方孩子“负伤”更严重呢。更何况孩子们互动的时候难免打打闹闹,你挠我一下,我抓你一下的。孩子都没有哭、没有主动找老师,甚至老师都没发觉,何必先扣个“欺负”的帽子呢?而且,既然这位妈妈在群里都是这么表达的,我几乎敢确定,她问小雨的第一句话也会是:“谁欺负你了?谁给你抓成这样的?”
我们一直在情商教育里提倡“启发式提问”,问一问“这里怎么了?有些红,你记得发生了什么事情吗?”这样多好。
“欺负”这词一出口,好家伙,孩子马上变弱势了:妈妈认为我就是被欺负的那一个。如果这个观念和类似的观念不断在孩子生命中被强调,离培养出来个“痴男怨女”也不远了。
在讲社交力的相关主题中,很多家长在谈到对孩子状态的期待时,都提到了一个词——“不卑不亢”。说是希望孩子不论在现在还是未来的社会交往中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平等平和地与他人互动。既然目标有了,就得检查与目标相关的行为,是不谋而合呢,还是背道而驰。老对孩子说:“谁欺负你了?”“他怎么能打你?”“你的东西怎么老是让别人拿走?”“你怎么就不会争取呢?老让别的小朋友给挤下来!”……孩子如何能不卑不亢呢?个性强的,不甘心被这么评价的孩子,就开始学会虚张声势,一定要占上风,变成“虚弱的强势”;个性柔弱的孩子,就习得了弱势的心理地位和受害者心态。这都不是我们想要的吧?
我们成人固有的心理习惯,常常会像幽灵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偷偷跑回来,不努力反省和觉察,确实经常容易跑偏。别看我是情商老师,有时也会因为急于保护孩子,说话掉进阴沟里。
有一次,幼儿园老师向我反馈,最近徐小熊有一些不良行为。
面对老师的投诉,如何引导孩子调整行为
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往地板上吐口水、在排队的时候推小朋友、上蒙氏课的时候未经老师允许去动教具、还爱大声说话……其他问题还都在我觉得能调整的范围,但这个“吐口水”让我实在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也不能接受,就准备跟小熊了解一下。
“陈老师今天向我反馈了一件事情,说你在上英语课的时候往地板上吐口水,这个行为你最近被老师看到的有两次。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你会这么做?”我使用“录像机说话”[4]技术,尽可能客观地询问,给孩子觉察和解释的机会。
“是艾艾让我往地板上吐的!他说,你敢不敢在上课的时候往地板上吐口水?不敢吐就是胆小鬼!后来又说,我不敢吐,就不是他们‘勇气帮’的,就不跟我玩儿了!”小熊着急地解释。
我听完哭笑不得又气急败坏,居然一下子“破了功”。“他让你吐你就吐吗,你有没有自己的判断力?你这是受人威胁,知道吗?结果被老师看到和批评的是你自己,你觉得值得吗?你有自己的分寸和控制吗?”我连珠炮的一连串反问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了。
小熊委屈地撇撇嘴,头往边上一转、一摊手,又露出了个无奈的表情。
我马上意识到,我在指责孩子了。虽然说得极有道理,但也向他灌输了“没有判断力”“受人威胁”“不懂控制”等负面信息。于问题解决其实没啥好处。过去,情商快乐营的爸爸妈妈经常把我供到“神坛”上,夸我是“情商妈妈”,说我的孩子幸福。我下次一定要告诉他们,看看,我也不过如此,不要盲目崇拜。我们当爹妈的都一样,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觉察和持续调整。
引导孩子处理“被同伴怂恿”的思路
这个时候,熊爸在一边慢悠悠地说:“艾艾跟你玩儿呢。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也和好朋友一起恶作剧,正常!你当时想吐口水吗?”
小熊可能觉得在这场对话中,熊爸听起来比我靠谱,马上“活过来了”,对爸爸说:“也不太想。他为啥让我吐呢?”好像有点儿恍然大悟的样子。谁说非得我们大人告诉孩子道理,这不孩子自己也能质疑?
熊爸继续卖萌:“对啊,真的好玩儿的恶作剧,不是大家应该一起上阵吗?你可以对他说‘咱俩好哥们儿,一起吐啊!’”
小熊听得认真,先点点头、随后摇摇头,说:“他会说,‘你先吐,快吐’。要是我不吐,他就会说不跟我玩儿了。可我吐了又会被陈老师批评,他还会笑我。”
他娘亲我就是因为这个才不淡定的,明摆着傻小子被同伴给控制了嘛。
熊爸稳扎稳打,继续保持着那个节奏,说:“好。你不吐,他就说不跟你玩儿;那要是他不吐呢,你会不会不跟他玩儿?大家都是平等的嘛。你可不可以也对他说‘那你也要吐,不然我也不跟你玩儿了’?”
小熊若有所思,没有回应。过了一会儿,他才慢慢地说:“我还是不想吐的。”
熊爸见好就收,在这里赶紧点题:“对了,儿子,你可以对他说‘我才不吐呢!要吐你吐吧!’”
小熊大声地重复了一遍:“我才不吐呢!要吐你吐吧!”
熊爸竖起了大拇指,最后总结陈词:“大家都是好朋友,是一样的。他想让你这样做,你也可以让他这样做,然后大家都想想该不该做。这才是关系好的好朋友。”
两个星期以后,我给老师发微信,了解之前的那些问题是否有改观。老师给了我肯定的答复,尤其说明吐口水的现象再也没出现了。
想到那一天熊爸救场式的引导,我对这位“情商家属”不得不肃然起敬。在那个时候,能保持乐观冷静的熊爸比我高端多了。
记得他事后私下问我:“你那种问法明显置小熊于心理劣势,而且,好像在指责艾艾不应该,你让两个好朋友以后如何相处?互相怂恿、试探对方这就是小孩子之间的游戏规则,也是他们的恶作剧罢了。何必那么严肃,何必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怂了呢?传递平等的好朋友观念,这也是他学习的好机会呢!”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生活中,关于情商教育这件事,指不定谁就超水平发挥了呢。这就是典型地给了孩子平静如常、乐观积极地看待世界的眼睛啊!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跟别人吵架吵不过、说理说不过,憋了一肚子的怨气、火气,还有深深的自我挫败。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才猛然想起来,“我当时要那样那样说,对方一定被我说服,哑口无言”。这种事遇得多了,就慢慢能用得上准备好的说辞了;在心里演练过多次,就开始变得能言善辩了,在心理上也不再怕辩论时落于下风。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看开这件事,或者有这样的思路。我也见过有的孩子因为说不过同伴,就拒绝再在类似的场合与人沟通。那么父母适时的引导和支持,就变得很重要。
在引导中,是我们最初的指引决定了孩子以怎样的方式看待世界。但凡“我受害”“要抱怨”“不公平”这样的滤镜,可别轻易给孩子架在鼻梁上啊。
【注释】
[1]BMI:身体质量指数(BMI,Body Mass Index)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肥胖程度和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2]依从性可以通俗地理解为“听不听话、乖不乖、接受大人的说法和要求顺不顺利”。依从性高的孩子,更会呈现家长俗话说的“响鼓不用重锤”的效果。但依从性不高,不完全是坏事,这样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不盲从、不轻信,也更有怀疑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表现。
[3]代币法:用表征或象征的方式对良好行为进行肯定的激励系统。当目标行为出现的时候,给予孩子所喜欢和接纳的精神奖励和口头说明。比如,孩子每次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就给一颗五角星,并告诉孩子:“你积极争取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让我们都受到了启发,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这样避免了直接给物质奖励带来的风险(满足感不断下降、索求度不断提升),也可以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强化了精神上的愉悦。
[4]录像机说话:是指在描述情景、行为时,尽可能使用客观、不带主观情感色彩的措辞。使用名词和动词,减少形容词和副词。当描述者未在场时,可以引用他人的说法,把他人的评价、感受等过滤掉。“录像机说话”用在与孩子沟通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孩子的逆反、防御,让孩子有机会回顾、觉察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