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人格·别等到若干年后,让偶像剧“喂养”孩子的情感和人格

第六章 情感与人格·别等到若干年后,让偶像剧“喂养”孩子的情感和人格

小时候,孩子对情感的需求非常单纯质朴。就好像,他们不需要饕餮大餐,米饭馒头家常菜就能喂饱。久而久之形成接地气儿的习惯,惦念“妈妈的味道”,会分得清场合和自己的需求。山珍海味能吃,家常便饭管饱。但从小或在成长过程中不好好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只怕人家大了,你满足不起了,只能眼巴巴看着他“另请高明”。

我是看过一些偶像剧的。没见过猪跑,哪能稍微理解猪肉食客对肉质细腻、口感丰腴的微妙体会?更别说写下这么一篇副标题可以叫作《论情感互动缺失时代偶像剧对青少年情感与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的文章了。

外科和妇产科上过门诊的大夫可以马上拾掇拾掇站上手术台,因为理论和临床同样过关。同理,除了了解一下偶像剧对满足情感和人格的作用以外,如果你不想孩子长大痴迷偶像剧、让偶像占据他们过多的情感生活,想让他整点儿更有智识深度的东西看看、学学,个人情感经营得丰富合理,我也能告诉你预防措施。

不,我不同意偶像剧纯粹是工作累了、学习乏了需要的消遣和放松,那也可以去看谍战剧、家庭伦理剧、宫斗剧和商战剧呀。我确实在地铁上见过大老爷们儿看时下热播偶像剧呢,还真不算凤毛麟角。看偶像剧的女士更是横跨老中青三代不在话下。他们是特定的情感诉求人群。

大概七八年前,情商快乐营有个上初中的姑娘叫小琳(13岁)。我没法儿不对她印象深刻,她是我理解这件事情的发端……

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一个周末,我刚进办公室,就听见一阵阵声泪俱下的泣诉:“我就是爱他!我就是要去见他!如果你不让我去他的见面会,我就从这里跳下去!”一只芊芊玉手指着对面的大玻璃窗。

定睛一看,小琳坐在卢妈妈的对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楚楚动人地哀怨。她妈妈铁青着脸坐在一边,浑身尴尬和愤恨的排斥力简直能给我掀一个跟头。

那是我第一次现场近距离观察一个迷妹。当时让我深深迷惑的是,一个人竟能在另一个没有生活交集的人身上,投射那么深的情绪情感。

小琳姑娘迷偶像组合“飞轮海”的成员炎亚纶迷得一塌糊涂。他演的所有偶像剧都要看好几遍,他唱的每首歌每天循环播放,伴她在清晨、午后、黄昏和入眠。

小琳妈妈起先是求助卢妈妈干预和调解的。一看架势不对,她自己先撸袖子继续上阵了。

“你想都别想!有种你就给我跳下去!”

“供你吃喝、生你养你的爹妈都不如一个什么破明星!你有没有良心!”

“看剧追星太耽误学习,让你去什么鬼见面会,除非我死了!”

……

瞅这语言炮弹的杀伤力。小琳爆发出另一阵痛哭。我想,她更难过的,应该不是不能去看炎亚纶,而是跟暖暖的偶像相比的冷酷的亲娘。

认识孩子“过分”追求偶像的心理原因

在小琳妈妈的高压斥责下,卢妈妈纵有千般功夫,也只能走走绥靖路线,慢慢地曲线救国。她问:“小琳,你喜欢炎亚纶,那你觉得他有什么优点啊?你觉得他在哪些方面做得好,可以值得你这么可爱、这么优秀的姑娘去喜欢?”

一提偶像小琳情绪马上切换频道了,语调都温柔得不得了:“他帅我就不用说了,反正帅的男明星也很多。但他特别温暖,笑起来能融化人心。而且很懂礼貌,跟别人说话总是彬彬有礼,特别优雅……另外,他对粉丝特别特别好,总是关心我们,让我们努力、让我们早点儿睡觉、不要耽误学习。他不像有的明星很喜欢前呼后拥,他很低调的,老为别人考虑、很体谅人……”说到这里,小琳似乎把自己感动的哽咽,继而又嚎啕大哭。

卢妈妈轻声安慰小琳:“你发现炎亚纶温暖、有礼貌、体谅他人,说明你是个能发现别人美好的孩子,而且你也希望自己是这样美好的人吧?”她请一位年轻的老师陪伴小琳去另外的房间,跟她继续唠唠炎亚纶。随后开始教育小琳妈妈,劈头盖脸就是一句:“炎亚纶身上让小粉丝感受到的那些好,请问你有哪样?”

“……我是她妈,我那么辛苦教育她,我也提醒她努力、按时睡觉,就没炎亚纶管用,我也气愤。那些偶像的优点都是她幻想出来的,都是经济公司给设定好的,她就是被迷惑了!”

“你的孩子智商130,有爹娘的良好遗传,请问她为什么被迷惑?”卢妈妈继续冷静地问。

“青春期对异性的好感,还有叛逆!”小琳妈妈说得一套一套的。

“跟小琳一个营队的小萌,怎么没有被哪个男明星特别迷惑?天天跟她妈还能腻腻歪歪的,关系特别好。哦对,俩人都喜欢网球明星费德勒,健康地喜欢。然后一起去学打网球。”卢妈妈追问。

“唉,人家的孩子……”小琳妈妈叹息。

“唉,人家的妈妈……”卢妈妈夸张地模仿。

“卢妈妈,你说这是咋回事儿?”小琳妈妈终于有个真诚劲儿了。

“就我刚才说的,你算温暖吗?对孩子够尊重,显得有礼貌吗?你喜欢笑吗?你能体谅孩子吗?你懂得使用方法和技巧去解决孩子的问题吗?”卢妈妈连珠炮地面质[1]

“……其实我都是为了她好。她容易把我惹急,容易恶性循环,我笑得自然就少了。她都不能体谅我的辛苦,我干嘛要体谅她?”小琳妈妈的逻辑性倒是没啥问题,一看就是职场女强人。

“所以你就冤冤相报,誓把不体谅进行到底了?跟一个孩子置气?”

“……那我该怎么办?”

我知道,卢妈妈憋着的大招,就准备在这儿放呢。

“你不提供的东西,还不让孩子在别的地方找啊?你别认为‘偶像’不是个好东西,人家替你做了好些好事儿,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尊重、体谅,去去见面会慰藉一下心灵还不成啊?这样总不至于生活灰暗、心灵枯竭、感情淡漠、情绪抑郁吧?是,是有些东西你做不到偶像那么‘完美’,不像偶像是第一眼就不被排斥的异性,不像偶像天天出镜时化着妆、穿着最精致的衣服,被摄像师捕捉最美的轮廓,每对粉丝说一句话都恨不得有底稿;偶像不用从小把她拉扯大、一把屎一把尿、盯她学习、扮演吃力不讨好的角色,而且距离产生美。但有一些东西总可以有吧?你越是没给孩子啥,她越就拼命想要。心灵上的慰藉远大于他们对形式的追求。”

父母不能合理有序地满足孩子的“正当需求”,如吃零食、玩游戏、看电视等,会带来的风险

我忽然想起过去的一件事,觉得有必要助攻一下……

“卢妈妈说的我也有感受。我们过去有个孩子叫大罗,10岁,平时是个乖巧懂事的男孩。有一次有件事,让我们感触很深。”我给小琳妈妈讲了这个故事。

有一次我们搞儿童户外活动,是要进行一整天的,中午必须在外面吃饭。考虑到活动场地附近的情况以及饮食卫生问题,就想要选择某国外品牌的著名标准化连锁快餐给孩子们当午餐。我们在决策之前先征询家长的意见,毕竟不少家长对这类快餐还是有意见的。那天挺顺利的,大部分家长都愉快地说“可以,吃吧”或“反正也不是经常吃,没事儿”。

但大罗的妈妈很犹豫,她说:“我从来没给孩子吃过这类洋快餐,一次都没有,他求我也没用。我觉得非常不健康,我也一直告诉他不好,从来不给他吃。”但了解到我们的考虑后,一向信任我们的大罗妈妈也只能勉强同意了。她太想让孩子参加这次活动了,可能也是因为被其他家长的意见影响,“少数服从多数”了吧。

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到了饭点,大家来到快餐店。点完餐后,大罗几乎只用了10分钟就吃完了他的薯条、汉堡、派和饮料。老师们觉得他上午参与很积极,肯定耗费能量;同时年龄又长、个头又大,一定是饿坏了。于是征求完他的意见后,给他买了第二个汉堡。又是不到5分钟,吃得干干净净。不过再怎么样,这分量和热量也是足够了,我们还怕他吃多了消化不良呢。随后就不再太留意他,让他在休息区等待别的小朋友。

过了一会儿,一位老师发现大罗在一个角落里吃着半个汉堡。明明他吃完了呀,老师也纳闷起来。于是询问了这个汉堡是哪里来的。大罗是个真诚的孩子,支支吾吾地说,“我看小妹妹的没吃完,扔了浪费,就拿来吃。”还补充了一句,“我问过她的,她说不吃了!”老师真是哭笑不得,连忙问大罗是因为没吃饱吗?还跟大罗讨论,别人吃过的,也不算卫生,老师会担心的。

纯真的大罗非常不好意思地说:“其实我吃饱了,我就是觉得太好吃了。我妈没给我吃过,如果这次不多吃点儿,以后就没机会了。我实在是太想吃了。”

哎,一个生活富足的城市孩子,居然被逼成这样。老师一声叹息,表示理解大罗的情况并安慰了他。决定回去跟大罗妈妈好好聊聊。

没想到活动结束后没多久,大罗妈妈的电话就先打来了。她说在大罗的书包里发现了四个不完整的汉堡,想问老师是怎么回事。

老师们努力思索,互相通了气,拼凑了一些情节,终于弄明白了原因。因为这次是混龄活动,有一些四五岁的孩子,可能吃不完一份午餐的分量,随手丢在餐盘上。于是剩下的汉堡就被大罗偷偷收起来,包好藏在书包里了。

老师分享了大罗解释自己“多吃那半个”时说的那段话,妈妈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不让孩子看动画片,他听别人讨论动时会心痒痒,可能会在你不留意的时候去看。我知道有孩子居然这么“有毅力”——凌晨两点自行醒来,偷偷地去书房开电脑看动画片。

不让孩子打电脑游戏,听同学说有多好玩儿时会按捺不住,长大了会跑去网吧过瘾,一发不可收拾。

不让孩子吃糖,偶尔尝试一点滋味时会魂牵梦绕,自己一能控制局面就大开吃戒。就像我爸,小的时候缺糖,没条件,父母也不给吃,自己成家了之后就像个孩子一样爱吃糖且控制不住,吃到现在血糖值每每居高不下。

我相信你听说过的也很多。缺哪补哪,快乐总是藏在禁忌里。得不到的东西,人会穷尽一生去追求。未完成的东西,也总是会“炫耀”它的残缺,诱惑人们去补充。有的时候倒不是不给,是因为条件限制、能力或意识不足,给不起。就像小琳的妈妈这样,反而导致孩子特别想要。而孩子要的时候,甚至已经忘了来时路,忘记了自己为什么那么想要的初衷。那是一个缺失的深渊。

很多时候,经纪公司给偶像们美好的人物设定,什么刻苦、勤奋、善良、宽容、有爱心、耿直、积极乐观、有梦想啦,这些特质确实都是我们在情感和审美上追求的。这个也能对孩子起到品格教育的作用,至少我认识的迷弟和迷妹们都是积极向善的人。怎么说呢,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还没能系统地做这部分的时候,我是绝不“反偶像”的。孩子需要心理寄托,需要给自我一个看似不错的投射对象。

其实亲子互动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传递美好特质,本来应该是一项基本的功能。但我们很多爸爸妈妈就是太不注意了,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太邋遢”。这就像刚谈恋爱时,恋人们都精心准备要说的话、要去的地方、要呈现的形象。结婚之后往往就每况愈下,开始不讲究起来。能讲究是好事儿,夫妻关系能保鲜,能满足情感一以贯之的需求。当然,这也是需要毅力的。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婴儿刚出生的时候都是粉雕玉琢,惹人心中无限怜爱。父母养的也讲究,什么牌子的纸尿裤、奶粉、衣服,都不马虎。稍微长大一点,混熟了,教育就开始粗糙起来。首先反映在经营亲子关系上。不回应、回应质量差,不考虑孩子行为背后的情感与动机,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期待来,慢慢地,就“喂不饱”孩子的情感和人格了。

措辞粗鄙、语气不好、语言不生动有趣、不会发现对方的需求……开会的时候,你知道自己喜欢或不喜欢听哪个领导讲话;看个节目,你也知道喜欢或不喜欢哪个表演;组个饭局,你都知道喜欢或不喜欢听哪个朋友聊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跟孩子呢,自己不喜欢的,死命地往孩子身上塞,还不知悔改算什么?

我欣赏这样的家长: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认真地想一想,想到可能回答不好时候,认真地对孩子说,“你这个问题很重要,也有难度。能给我点时间想想怎么回答,好吗?稍后我告诉你”。很多情商快乐营的家长在用了这个方法后,跟我反馈说,孩子竟然很满足,也很感动。不少孩子认真地回复:“好的,妈妈,你好好想一想。”还有的孩子抱抱或摸摸家长,表示受用。

还可以建议:“或者咱们俩一起查一下?共同学习学习?”孩子感受到的是被重视、被尊重,他们也会有这样的态度去对待问题和他人。

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是着急去讲大道理、忍不住告诉孩子他做得不够好、不够努力,而且讲个自己过去的类似事情去垫底、讲个自己的感受去表达同情和心理支持、讲个自己的解决方法和奋斗历程去励志——孩子太需要经验,而不是道理。

我在讲课的时候,就经常自暴错事、糗事、窝囊事,但从来没在学生那里失去过权威和信任,他们反而觉得我这个人太接地气儿:老师她现在都能人模狗样地站在这里讲课,我也有信心。你喜爱一个人,不是他本身有多少值得爱的特质,而是你在他身上,能找到多少共鸣、多少自信,能感觉良好,透过他能看到自己。能看到暂时不尽如人意的自己,也能看到卓越的自己。这就跟现在明星爱靠“自黑”吸粉基本上是一个道理,光鲜的人儿都有出糗犯错的时候,让我们对生活顿时有了信心。

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要能做恒温箱而不是温度计。一个好的朋友,绝不在你情绪低落的时候去评价你的得失。如果我敢这么做的话,我的朋友就敢不跟我来往。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他们放松下来、能宣泄情绪,提供轻松地让他们缓过劲儿来的方式。一以贯之提供支持就够了,何必去测量人家情绪又急剧升温了还是降温了呢?不行再抱头痛哭一场,互诉艰难与衷肠,互相理解、能够同感,才是处于困难中的人最需要的,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偶像剧里那些高大上的女主角不再受欢迎,出身草根、懵懵懂懂、小错不断却仍积极向上、乐观有趣的女主角最主流、最受欢迎的原因。因为真实,因为贴心。

在与孩子互动的时候,不是一言堂,会倾听、会微笑、会提问,带着好奇心、不带评价地探知孩子的秘密花园,是一件多美好多奇妙的事!这是惯用祈使句、指令、废话一讲一大堆的家长体会不到的。你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怎么就那么急不可耐呢?潜移默化这词大家都懂,但一旦遇到点事儿就猴急猴急的,恨不得马上拨乱反正。如果孩子是那么好塑造的,一本教科书就解决问题了,为什么还会出现“读了那么多教科书,还考不好一场试”的情形呢?这只会生生地被孩子锁在“门外”。你做个销售也好、讲个课也好、看望个病人也好,门都不让你进,还有什么戏?

聊过之后,我才明白,小琳妈妈没做这些。与孩子天天相见,却渐行渐远。

孩子情感诉求得不到满足时,在青春期发生“高风险恋爱关系”的分析

小琳在情感上有需求,但没有被满足,就只能找个美好的个体去寄放情感、滋养人格。她对炎亚纶,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幻想,而且越去想象、投入的感情越深。偶像会经常隔空对粉丝喊“你们都是美丽善良的姑娘!”“你们努力学习,才是我最爱的样子哦!”看看,一点负面的关注都没有,绝对会钻“空子”,抢占父母的市场。

没错,我见过的从青春期就开始痴迷偶像的青少年中(正常的喜欢不在此列),几乎没有一个与父母有良好的情感互动。这只是不怎么有风险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陷入具有风险的恋爱关系。

现在的老师和家长已经比过去对中学时期恋爱宽容很多,懂得科学应对方法的也越来越多。但我还是要说说这个“高风险恋爱”关系。在恋爱中对对方有不合理的期待,进而当期待不被满足时就情绪失控甚至自伤;投入太深影响生活各个方面的正常进行,学习不学了、作业不做了,课也听不进去了;尤其是由于过分渴望亲密关系而过早发生性行为,或被对方要求发生性关系时,怕失去对方就轻易答应,且不加保护措施……这些才是真正麻烦的。

所以,比起来,要求去炎亚纶的见面会不算什么。我真正担心的是,如果母女关系不改善,再过一两年,小琳通过恋爱关系索求情感,那才是危险。

来,我们来看看偶像剧的定义。偶像剧是指为迎合人们内心需求,运用紧凑、浪漫的故事情节,以帅气美丽的男女主角为主体进行艺术表演的一种形式。偶像剧从属于电视剧的范畴,主要受众为青少年和心理年龄较小的观众。

人家偶像剧自己再清楚不过,要的就是“心理年龄较小”的观众。女孩子把自己投射在女主角身上,男孩子把自己投射在男主角身上,去释放情感,感受有人疼、有人爱、有人付出、有人挂念的浪漫。这些事,我们父母倒是内心里也想这么做的,但实际上可能出来的形式完全相反。

这就是我为什么欣赏卢妈妈做法的原因。

她儿子曲博博初中以后,她就不再当面直接批评、提质疑了。而是把问题攒下来,把博博约到他喜欢的餐厅里,先喂饱他,营造点儿小氛围,再来谈具体的事情。效果常常出奇得好。

不好才怪,这谈的是关系、谈的是气氛,是直指人心的东西。很多商务会谈为什么通过一顿晚宴解决?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是种讲究的亲子关系,拿孩子当回事,传达的是重视和认同。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心理养分的需求质量也越来越高,他们不再是小时候那种能轻易糊弄过去、也容易满足的小宝贝了,这当然非常考验父母们对人性和情感的理解能力。如果不学习、不读书、不体察,很容易变得陈词滥调,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与孩子渐行渐远。而相反的,随时保有一份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心理活力,却是对抗衰老的法宝。

情商快乐营的东东妈妈,是一位初中英语老师,并担任班主任。我认识她六七年了,她还是那副青春美少女的样子,充满了平和的接纳和对未知挑战的好奇心。当我知道这个故事时,一点儿也不奇怪她长久以来和孩子良好而开放的亲子关系是打哪儿来的,以及她为什么跟一帮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关系铁得要命。

孩子遭遇“被同伴背叛、欺骗”的心理危机时,父母充分支持情绪情感的方式

东东(10岁)有段时间参加了一个社会机构举办的小升初辅导班,跟班上一位同学关系要好。眼看辅导班要上完了,大家要分开,以后很难再相聚,东东感到非常难过。于是就给这位同学留下了自己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嘱咐对方要常常联系。对方也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电话,俩人算是恋恋不舍地告别了。

过了一周,东东给这位同学打电话时,才发现号码是空号,多次尝试怎么也打不通。他非常沮丧,感觉跟好朋友失联了。东东毕竟已经上五年级了,又是个敏感细腻的孩子,回忆互留联系方式那天的情形,不免多想。他还记得自己因为很重视,让对方两次确认过信息是否写对了来着。是不是对方并没有认为自己是那么要好的朋友?是不是一直是自己挂念和付出更多、而对方仅是出于礼貌才敷衍应付地留个假号码呢?东东感觉自己的真情没有得到回馈,越想越难过。

妈妈开导东东,说:“也有一些其他的可能。比如,他的爸爸妈妈不赞成他跟朋友来往,尤其是打电话什么的,我班上就有学生是这种情况。而他又不懂得如何向你说明,还怕你误解,心怀善意又不好拒绝,于是发生了这样的事情。”

妈妈给的视角让东东感觉好多了,但这事儿没算完。他又提出:“我想沿着地址去找找他,问问他是怎么回事;而且,我不想轻易放弃自己喜欢的朋友。”

东东家住上海普陀区的杨柳青路,而同学留的是桃浦新村某个小区的地址。在那个邻近地区板块混过学生生涯的我,马上调用认知地图回想了一下,这并不是很近的距离啊,坐公交车也需要40分钟时间,一般家长不会答应吧。

让我惊讶的是,有魄力的东东妈妈当即拍板决定:“好,我们周末就拿出半天时间,我陪你去找找这位同学。”

事后妈妈跟我说:“我只是直觉,这有可能是东东人生当中第一次遭遇所谓的‘背叛’。我希望他能够通过过程的追寻,渐渐接受这个事实,也感受我的陪伴和支持。我希望这是个丰满的过程,不舍得只用我们大人的经验来填补空白代替他的感知和成长——只要我能做到。如果做不到或实在不好做,另当别论。”

于是,一个周日的下午,他们出发了。东东因为感觉到妈妈对自己深深的接纳和支持,在路上就表了态,反而安慰妈妈:“不管我能不能找到他,我都知道自己尽力了。我没有辜负友谊,而且坚持了自己的原则。”

“我好享受他说这话时的平和。也许我做出‘去找’这个决定的时候,他就已经释然了。但就像电影里执着追寻的主人公,我觉得这是孩子成长的仪式,值得完成。”东东妈妈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亮晶晶的。

到了目的地,两人才发现,同学给出的小区名、路牌号都是对不上的。不甘心的东东把名字和路牌号近似的小区都找了一遍。有的小区甚至根本没那栋楼和那个门牌号。也有敲响了某户人家的门后,被告知没有这个人。

东东的猜测似乎变成了现实。被证实的当下,还是会让人沮丧的,况且这么奔波了两个多小时。妈妈建议找一家小店坐会儿,来杯热饮。好心的老板娘看到东东这么低落,就热心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萍水相逢的关怀也很容易让人吐露心声,东东就一五一十地跟老板娘讲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老板娘感叹:“你真是个仗义的朋友。要是我有你这样的朋友,不知道要多珍惜呢!”

毕竟是孩子,听到赞赏,就像游戏里的小人恢复了点数、加了血一样。老板娘似乎也不忍心让这个善良的孩子这么失望,于是给东东支招:“我们家送外卖的哥哥对这一片地区特别熟悉,我给你打个电话叫他回来,看他能不能给点线索。”

东东跟外卖哥哥对着手机地图好一阵研究,但哥哥最后的结论是:这个地址确实是写错了。

这个时候,东东轻快地说:“没关系,也许他真的不方便把准确地址给我。但你们都这么帮我,我就很开心啦!”结束的时候,东东坚持把自己最喜欢的水笔和小本子送给外卖哥哥,老板娘坚持给两杯饮料和一份甜品便宜了五元。东东在回家的路上,竟然哼起了歌。

我觉得这一趟真是值得。带孩子去经历这种丰富,去感受真实,有失望、也有欣喜,才算理解世间常态。

给孩子这样真实的滋养,他一定能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样有生命力的情感满足,什么是动人的人格力量。这哪是一个隔着距离、隔着某种设定的偶像能满足的呢?被妈妈这样真心对待过,这绝不是青春期萌动的时候,哪个异性给予低质量、小格局的关系互动就轻易给捕获的。

好在最后,小琳妈妈通过痛苦的梳理和接受过程,意识到是自己没有喂饱孩子的情感和人格,才导致她的向外索求,确实要在这方面多关注。

我再次见到妈妈的时候,她居然也能对炎亚纶说上个一二三了,也不开口闭口都是“追什么星,耽误学习”了。

最影响学习而且贻误终生的状态是,孩子的情感需要一直得不到满足,总是旁逸斜出地寻找“幻象”通道去满足。是的,堵不如疏,从这个喜好点跟孩子找共同话题去靠近、去关怀,也是好样的。当然,她的练习道路更为艰难,毕竟,女儿已经13岁了。我们除了精神和方法上的支持,别无选择。

我经常跟爸爸妈妈们说,别光读教育孩子的书。读得多了,未免心中生出恐慌——那么多方法、那么多道理、那么多技巧,我还有很多没做到呢,所以我的孩子不够好!而事实上,更多父母遇到的情况是:信息已经爆炸,智慧却还在徘徊。对孩子不合理的想象、不理解不接纳、不知道供应什么样的心理养分,才是出现教育瓶颈的关键。这源于对人性和情感了解的局限与“想当然”。所以,有时间真该多去读读小说和人物传记,去了解和体验那些描写细腻的内心经历、感动、纠结与满足,每一个人物的靠谱与失控、伟大与渺小——这多么正常啊,人生怎么可能过得跟喜庆的年画似的。只有理解这种合理性,才能沉下心来,不把孩子在某些行为上的表现当成异数。这样才能促使我们去花时间解读真实的孩子,愿意支持和陪伴,像东东妈妈一样,和他们形成深沉的理解与共鸣。

【注释】

[1]面质是心理咨询中的术语,指的是咨询师指出来访者身上存在的矛盾,促使其重新审视和探索自己的理解方式。我们也经常用于通过质疑让对方了解自己思路的偏差和局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