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共同成长·如何赋予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
父母自己做不到的时候,不去要求孩子做到,相当于放了孩子一条“生路”,让他们能清醒地意识到环境条件,懂得自我承担的责任。当然,更理想的是,父母永葆“好奇宝宝”的劲头,乐于通过调整、努力改善、自我磨砺来带领孩子奔跑。生活在高活力的自我更新、新鲜和变化中的孩子还会安于生命中的现状吗?肯定要给自己折腾点儿更高、更快、更强的生命目标,我们不怕这样的孩子不会“自我成长”。
教育中如何寻找及总结关键问题
有一次家长沙龙,小丸子爸爸问我:“老樊,如果当父母的,只能记住并遵循一个原则,你觉得哪条最要紧?”
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对我来说,就是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时在行为上永远使用‘不能正己,焉能正人’的标准。我自己不喜欢别人那么对待我的,绝对不施加在孩子身上;我自己做不到,就不满嘴放空炮去让孩子做到。”
我之前还真没思考过类似的问题。没想到初次接招,自己竟能对答如流。看来这个观念一直都印刻在我的认知中,估计还被很多经验簇拥着,众星拱月,才能第一时间、第一个进入我的意识阈限[1],我暗想。
“为啥呢?”这次不只小丸子爸爸了,很多其他家长也都睁圆了疑惑的眼睛问道。
“难道不是情绪管理,不是引导问题解决,不是建立终身学习习惯,不是促进自我反思,不是加强自我管理,不是用以身作则的意志力去影响孩子……”小丸子爸爸连珠炮似的发问,让内心的疑惑倾泻而出。看着他那不满足、信息含量巨大的眼神,我就知道他希望我修个“水利工事”,跟他一起好好规整和疏导一下对孩子的诸多希望,以及为了达成心愿,爸爸妈妈得学习的那些在新手父母看来似乎浩若烟海的教育方法。
“所以您问的是‘你认为’,我说的也是‘我认为’啊!”我开玩笑说。小丸子爸爸气势这么足,我得先闪躲一下避开锋芒。
“不一样,专家和新手认为的‘重要’,是不同的。新手是管中窥豹,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下的困扰,打草搂兔子,顺就手的,搂着哪只算哪只,没个思路。今天孩子考试紧张、发挥失常,就觉着情绪管理重要;明天孩子做事不能坚持,眼瞅着别的同学往前跑着进步,就觉着自己在教育坚持上没个长性,又发现意志力重要。而专家就不一样,有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性的大方向,而且所指的道儿,一般都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指导意义。”看来小丸子爸爸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绝对是一把好手,不然不会有这样的领悟。
家长这么正经和真诚,我也得好好回答。这是认识精进的好时机。小丸子爸爸在表达的时候,我也紧张地思考着。
“还真被您说中了。我确实觉得这一点是为人父母教育原则中最重要的方法论。它涉及我们的自我觉察、自我调整、自我管理和保有终身学习及进步的行动能力。我们一直在说,要当‘孩子的情商教练’。根据经验,校队教练只能陪孩子一程,市体校教练也难培养出世界冠军,最终孩子在谁手上出成绩?那也得是世界顶级教练啊!如果他自己也当过世界冠军,并且爱总结、擅传达,懂业务、爱钻研,保持先进性,这种人才是最好的教练人选啊!”我回应道,也觉得是时候把这个方法论的问题跟大家说说清楚了。
真的,当父母做不到的时候,自己不去要求孩子做到,相当于放了孩子一条“生路”。
当父母自己无法做到、又期待孩子能有机会做到时,如何给予孩子超越父母局限的支持和条件
我上初中时,我爸爸一直对我说:“你有很好的学习自觉性,这点我很放心。你也不必压力太大,能考上中专我就满足了。毕竟我自己只是中专毕业,能给你在学习上的支持和资源也仅限于此。当然,如果你自己要更多,就得想办法去把握环境中的条件。你爹我的局限就在于此,得跟你说清楚。”因为我爸的明确而坦白,所以我对现实一直睁着至少一只清醒的眼睛,知道抓住重点,所以能超越父母期待读出个研究生来。
我在情商快乐营也认识一位妈妈,她告诉我:“我很内向,不善于与人相处,甚至有的时候会回避交往。我也告诉孩子了,请他多担待。虽然我也愿意为了他突破自我、以身作则,但毕竟能力有限。所以,我会为他创造一些资源,比如送他来上情商课。至于在这条路上他能走多远、能否真正超越我,我自己是没有绝对发言权的。没想到,孩子反而说,‘妈妈,你小的时候是没有我这样的好机会和好条件,才不擅长的。而我学习了,会努力做好的!’他真的在有意识地使用社交力课上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要求自己去练习和实践。
“有一次爸爸忙,我自己定了行程带他去日本旅游。因为有一天要去的目的地的信息有些模糊,他主动要求去问路。他用的是英语,日本人的英语也不怎么好,我在他旁边,能感受到他因为紧张而颤抖的小身体,但他没有退缩,非常努力地交流,弄清楚后像小大人一样带着我走。樊姐姐,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感动!”
看,当我们承认自身的局限、不对孩子指指点点的时候,他们就爆发自己的潜能了。在教育这件事上,不懂而瞎指挥确实糟糕,会干扰思路;自己做不到又去要求别人,会失去权威、招致逆反,反而断了孩子的“生路”。这就跟我们在成人世界中的情形一样:领导不懂业务没关系,懂得人性、知道战略和发展方向、能做好管理就行了。就怕不懂而又爱对业务指手画脚,反而让专业人士无所适从,心生不满,折损了效率。
还有些我们自己根本没验证过的事情,最是容易想当然。常常不假思索地就去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就责备他。可是连自己能不能做到都没验证过,这个锅孩子背的实在是冤枉!人往往是一不留神,就忘却自我觉察。
父母该如何制定规则帮助孩子的不良行为得到改善
情商快乐营的芳芳姐姐有一堂家长课叫“父母如何制定和执行规则”。
无论芳芳姐姐在课上多么强调规则要正面提示,比如“使用健康的、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表达情绪”,到了家长那里,都极有可能会写成“不乱发脾气”。还需要一些可量化的规则,比如“利用两周时间,速算题的错误数从每周平均每天错4处,稳定到每周平均每天错3处”。写在有些家庭的规则里,就能变成“做速算题一定要认真细心,不能再粗心大意了,要争取不出现错题”。最夸张的是,芳芳姐姐要求的每次制定的家庭规则数不超过三条,愣是有家长交上来的规则,多达十五六条。
爸爸妈妈们,咱们都对生活抱有热切的期盼,觉得生命苦短,要抓紧时间没问题。但“欲速则不达”,是我们从小念叨到大的呀!不知道“小步台阶”“跳一跳,够得着”的策略,从小都被包围在不切实际的计划和规则中,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居多,才造就出那么多开学时或新年伊始给自己制订了一大票计划,宏伟得直冲云霄,但到头来发现自己啥也没完成、在周而复始的懊恼中庸庸碌碌的人。果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提的没错,确实“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让孩子总是收获挫败和负面反馈的规则,那这个规则还真不如不制定!
于是,芳芳姐姐放了个狠招。有一次,一位妈妈让她帮忙看自己制定的规则时,她没有说话,认真地读了一遍。随后马上把“规则”倒扣在桌子上,气定神闲地说:“来吧,您背背看,您家的这15条规则都是啥。”妈妈有些懵了,只能记住其中一小部分,还有一些似乎是临时加的,也说不准确。“您都记不住,孩子如何记住?大家都记不住,如何内化,或者相互提醒、形成行为准则呢?这不是搞形式主义吗?您记得啊,我还没上您家检验您自个儿是不是逐条都能做到呢!喏,这一条,‘爸爸妈妈提的要求要重视,要立即执行。父母唤,应勿缓’。嗯,您引用了《弟子规》。上次您吐槽过爸爸忍不住在房间里抽烟的事情,他有没有立即掐灭烟头、‘应勿缓’啊?我记得您给他制定了个规则,让他到外面去抽,请问他现在每次都做到了吗,还是减少了次数,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呢?还有您自己,3周前说过‘因为每次发火后都很内疚,以后再也不冲孩子乱发脾气了’,请问这3周以来,您是不是都能做到、一次脾气没发啊?”
芳芳姐姐说得温柔悦耳,但很有分量。妈妈有点儿不好意思了,轻轻地说:“我就这老毛病,好大喜功、心急如焚,恨不得一口吃个胖子,结果弄得自己和孩子都没执行力。”
确实,如果我们每次做出行为之前,都能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真地衡量,也不会轻易提一些假大虚空的要求、制定一些不接地气儿的规则了。这不是把教育落到实处的“元方法[2]”吗?
父母如何应对孩子希望对抗规则的软磨硬泡、为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总是想去控制父母的状态
还有一些我们在教育路上的“坑”,更加隐蔽,堪称陷阱。
小扬子(7岁,一年级)妈妈有一天给我发了十几条微信语音,痛陈孩子的一件事。她发现小扬子有一张已经考过的卷子,没有订正,更没有按照要求交给老师重新过目审阅。这样,妈妈就不能帮小扬子装订起来并签字,收好给复习时候备用。而这是他们班级的规定。
于是,晚上妈妈千叮咛、万嘱咐,要求小扬子订正好,并且第二天一定要交给老师审阅。小扬子先答应着,但开始跟妈妈软磨硬泡,让妈妈帮他先装订好、签好字,自己等一会儿就订正,并且明天会交给老师。妈妈一开始,坚持说自己要遵循流程,不能帮他先装订和签字。但小扬子开始不断“升级”自己的谈判筹码,先是哀求和讨好;随后开始放狠话,戳妈妈的心窝子,说她不灵活、不知变通、不同情孩子、不是好妈妈。最后,变得生气又略带伤心,很低落,看似后面做作业也受影响了。
我也是服气了我的小朋友,你真是会摸妈妈的软肋啊!
妈妈觉得有点儿撑不住了,妥了协,同意先帮小扬子装订好并签字,收场了事。为了自我安慰,妈妈最后再次确认:“那你要答应妈妈,一定要订正完,明天交给老师啊!”
问题来了。第二天放学时,妈妈发现小扬子还是没有订正完那张卷子;并且,没有交给过老师。妈妈一下子发火了:“你答应过我的,你怎么是这样一个说到不做到的孩子!你怎么让我信任你,你让我失望透了!”
妈妈最后无奈地跟我总结,说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不只一次了。“怎么办,樊姐姐,我们从小就要求孩子说到做到,不知教育过了多少次。怎么他越来越阳奉阴违,我都觉得无能为力了!”
这件事对我并不复杂。“身教大于言教”,几乎每位父母都懂得并认同。但在具体生活中,它的考验并没有那么简单,它会幻化成很多种形式,检验父母的辨识和执行能力。在小扬子妈妈身上,自己放出去的话“不订正、老师不审阅,我就不能帮你装订和签字”都没能做到,还是“迫于压力”妥协了,没能坚持住规则。这给了孩子可以谈判、可以尝试侥幸、可以钻空子的印象和示范,怎能让孩子不效法,并且尝试去碰碰“侥幸逃脱”的概率呢?
我说完,妈妈恍然大悟:“怪不得呢,我经常一开始绷得挺好,但禁不住他的巧舌如簧,各种对我进行精神攻势。我也嫌麻烦,就妥协了,改变了规则。然后为了心安理得,就把希望寄托在小扬子身上:他答应我了,就应该做到。爸爸跟他呢,也差不多是这套路。原来我们家是这样的模式啊!看来,我都撑不住的事情,也别妄想他有什么意志力和自我管理能做到!”妈妈一声长叹。
“他觉得他有这软磨硬泡、让人妥协的能耐,也可以上别处试试啊!他确实已经习惯这套路了。套路就像火锅锅底,啥菜啥肉都能涮,而且‘味道’还不错。养成了心理习惯,可不好。我们之前也说过,规则是为了保护孩子的时间和精力。在原则性的事情上,别老去挑战规则,它是保护我们大家的,让我们默认一些事情的优化流程,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有价值的创造性、弹性事件上。”我赶紧总结。
“可是,小扬子一说‘妈妈有问题’,我就特别容易自责,觉得会不会自己就是他说的那样啊?他一不高兴,我就容易‘放弃主权’,很怕影响他的时间和精力,要让他愉快地去完成后面的任务才对。这怎么办啊?”小扬子妈妈问道。她确实是有具体困难的。
“您自己做不到‘说到做到’,咱们也可以不去要求孩子嘛。我们常说,‘成人是控制系统,孩子是情绪和动机系统’。一个有控制力的大人都摒不住,咱们也可以放宽对孩子的要求嘛。没准儿结果比现在还好呢!您不妨说‘哎,妈妈在你的攻势下撑不住了,我妥协。这个事,你就对自己负责吧!’然后转身离开。弄不好他还反思一阵,想想自己还有啥选择呢。”不彻底捅破那张窗户纸儿,我也不是善罢甘休的人。
小扬子妈妈大概听出了我的嬉皮笑脸,认真地说:“我知道你是想让我彻底醒悟。樊姐姐,不开玩笑,我这个人对自己要求高,我想彻底解决,不希望留有后患。你一定要告诉我终极解决之道啊!”
“您现在知道了这里面的因果,就需要去练习了。真的撑不住的时候,可以坦白地对孩子说‘虽然我理解你的感受,很想为你做一些改变,但我不想也不能更改规则。所以,我需要一点时间和空间静一静,你也想一想’。然后离开那个房间。孩子会觉得被尊重、被理解,但同时规则也没有那么容易改变,他会逐渐接受事实,调动自己的内在调节能力。世界上的很多客观事物,是不会为我们自己的意志而转移的。这个时候,给了孩子这样的空间,你们平时对他的教育‘说到做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对他起到贯通、明晰的影响。
“至于他有情绪嘛,这个更好解决。也唯有咬着牙练习这一条出路。这是咱们情商快乐营爸爸妈妈最关键的第一课嘛,小扬子妈妈您来说说,怎么做孩子的情绪接纳、疏导和支持啊?就是那句‘万能金句’。”我提醒。
“因为你提出让我先帮你装订和签字,而我遵守原则,没有同意。这让你感到有些生气,嗯,我理解。你可以跟你的‘生气小人’待一会,我相信你能调节好。需要我帮什么忙吗?”小扬子妈妈一板一眼、认真地回答,就像考试时一样。
“您说得非常清晰,而且把‘孩子的愿望’、原则和事实区分得很好,简直滴水不漏。看来您前面学习的基础真的很扎实。这么对孩子说过之后,您还有什么顾虑?”我也是满心欢喜地称赞小扬子妈妈。
“如果他还说我是‘坏妈妈’‘一点儿也不灵活’‘不懂小孩子的心’,这个时候我很容易破功。有啥好办法可以帮助自己调节的吗?”小扬子妈妈追加了一个问题。
“我儿子也这么说过我。我心里觉得好笑,你就威胁我吧,都是老中医,谁给谁开药方呢!孩子很聪明,他们在评价我们的时候,试图改换了焦点,让时态变成‘对人不对事’了。这个时候我们要避其锋芒,仍然回到事情的重点上。所以我会对他说,‘我好我坏并不重要,你的评价我都可以接受。无论如何,我都会帮助你去坚持原则、做到该做的事情,这是我身为母亲的责任!’知道他们耍的小花招,我们就容易释怀一些。对孩子说完之后,我常常在心里自我对话:被人要挟就改变原则,就成了不受待见的老好人了。我能坚持住,这对亲子关系有益、对孩子发展有利!反复品咂这个念头,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就扛过去了。慢慢地,我儿子也就不再使用这种控制我的方法了。”我分享自己的经验。
“好,懂了!如果他还不能接受,我就抱着他,摸摸他的头发,起到点儿温暖的支持,说‘我理解,我理解’,然后享受他内心虽挣扎、但实实在在进行自我调节的过程呗?孩子需要这过程,我不能剥夺孩子练习内在自我调节的机会。对不对,樊姐姐?”妈妈略带得意地回答。
“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操作!”我由衷地赞赏。
这就是父母最重要的自我成长。找到问题的症结,自己做不到时,先暂缓对孩子的要求,把劲儿用在自己身上。这样,孩子的问题不仅能在因果链条的更前端、更关键节点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时,父母的变化也能触动孩子“自我成长”的开关——大家都不是一潭死水、大家都是追求变化和调整的、大家都是动态发展的、大家都是乐于自我完善的。
我认同龙应台的说法,父母的教育跟食品一样,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离家之后,就基本上失效了,拼的就是曾经教育的基础、曾经传递过的信息的影响力。那么,有什么比孩子从父母身上观察过“成长”“调整”和“改善”,从而习得自身的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更关键的呢?
我经常跟爸爸妈妈们说,找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给自己一座通透的房子,装上360°全景观大窗,把角角落落都观察仔细,再来判断和下结论。现在城市居住环境紧张,没多少人有这样的现实条件,但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为自己创造这样的心灵条件。
父母如何通过自身的调整和变化,触动孩子自主成长与发展的“开关”
有一次,小琪(5岁)妈妈对我进行了一大通的抱怨:“幼儿园老师每周都三四次地跟我投诉,说小琪的不好。弄得我都不敢去幼儿园接他了,外婆去接还好一些,毕竟是隔代的老人,老师也不好说得太多。我承认我在逃避。然后老师就不依不饶地给我打电话,弄得我但凡听到手机响,就紧张极了;一看是老师的号码,更是没有接起来的勇气。她说的主要集中在小琪坐不住、不太听指令、容易跟小朋友发生矛盾、不爱回答老师的问题、不会主动向老师问好等等。”
小琪妈妈已经很焦虑了。我就想着,先别着急解决问题,人这个时候更需要安慰和支持。而且妈妈一下子抛出了这么多问题,也不是马上都可以解决好的,我应该再跟她明确一下,缩小问题范围,更有指向性地圈定一些内容。我们这样去各个击破,也会更有信心和成功体验。
于是,我先在情绪层面疏导了妈妈,然后又问了她一些问题,诸如“哪个问题是老师最在意的、跟您诉说的频率最高的?哪个问题是您最在意的、让您困惑的?哪个问题是您在生活中和其他场合也有观察到的、觉得有必要更快解决的?”
我是分头问的。在一来一回当中,期待小琪妈妈给我一些更有指向性的信息。
没想到,小琪妈妈没接我问题的茬儿,继续说:“我也去幼儿园看过开放日,也不只我孩子一个坐不住。上次,小琪跟旁边的小朋友玩儿,你摸我一下、我摸你一下,最后俩人恼怒起来,下手就重了,像是打起来了。老师马上呵斥让他们停下并都站起来,但也不引导。就这样两个孩子站了10分钟。那孩子下次不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做吗?”
我理解她想要倾诉的焦虑,可能是这个原因,她暂时没有回应我吧。
于是,我开始了新一轮的情绪同感和细节确认,依然想要跟妈妈缩小问题。
“孩子确实不怎么乖巧。但他毕竟是孩子,老师是大人啊!难道老师觉得,我会比她更有方法?毕竟孩子现在待在幼儿园的时间多。”小琪妈妈还是直接跳过和忽略我的问题。
可能是小琪妈妈已经承受了多次压力和挫败,本身已经有耐受能力了吧,所以对我的同理和同感不再敏感?或者,她就像有些父母一样,觉得老樊你净问些有的没的问题,干脆直接告诉我该咋干才爽快。
于是,我找了个幼儿园老师最在意的“坐不住”的问题,给小琪妈妈讲了讲我们在实践中所发现的最管用的“情景设定-理解-觉察练习”的方法。并要求和她角色扮演,一起来练练。没想到,她跳过了我的要求,简单地回应:“好,我回家试试。”然后又开始了对目前情况的大控诉。
40分钟过去了,我看她也没有能刹住车的趋势啊。我忽然天灵盖上照进一道光,意识到了她的问题。
我曾经对父母们听到方法后,回应的这个“我试试”非常敏感。
我通常会不依不饶地说:“如果您只是想‘试试’,那么您还是别试了。万一试了两次没有效果,您会怀疑方法本身,自此堵住一条路——殊不知有的孩子学习和反馈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如果您试了两次发现效果很好,会期待后面孩子继续突飞猛进,会对这个方法期待太高,而忽略事物前进和发展的规律是‘螺旋上升’的,容易心态不好。况且,孩子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行为方式,对新方法头几次感到新鲜,也愿意配合。但长久下去呢?他也需要与自己的习惯抗衡,很容易去挑战变化,也会时有反复。如果因为这个我们就觉着方法没用、尝试不顺遂、放弃继续坚持,那孩子就觉着:我不需要改变,还是回到过去舒服。那这个‘试试’更是容易把孩子弄疲沓了,得不偿失。我不开神仙药,没有立竿见影的方法,不能‘试试’。您啥时候确定能坚持,再开始吧!”
但今天我顾不上这个了。小琪妈妈有更麻烦的问题。
我必须当面质疑她,才有可能敲破她的硬壳。“小琪妈妈,我跟您聊了40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您觉得舒服吗,心情好些了吗?”
她轻轻地“嗯”了一声,然后继续说:“有一次,老师……”
我不会放过她的。“请您看着我的眼睛,回答我刚才的问题,您觉着舒服吗,心情好些了吗?请用‘我觉得……’来回答。”
都被我逼到这份上了,小琪妈妈抬头看着我:“我觉得挺舒服呀,总算可以一吐为快了。樊姐姐,跟你聊聊,我还是轻松了很多,也看到了希望。”
还是能回答的嘛,我心中松了一口气。
“那您刚才有没有意识到,您在整个跟我聊天的过程中,除了上面的这个问题回答了以外,我其他的问题您都没有回应?”
“您刚才没有与我互动,我们没有交流信息,哪怕我重述您说的内容、跟您确认,您也没有回应我。我觉得我一直在拽着您,说‘停一停,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但您一直往前跑,我想,那我也就跟着往前跑吧,但我现在跟得很吃力。就算您淤积很久,想要倾诉,也该差不多了吧?现在的例子并没有新意,只是在刚才说过的内容上的一些重复例证。”我严肃地说。
小琪妈妈忽然瞪大了眼睛,这次她听进去了。
“您仔细回忆一下,老师在跟您的交流中,您会不会也有不回应、没有与她互动交流的情况呢?”我接着问。
沉默在我们俩之间大概持续了十几秒。小琪妈妈说:“还真是,我确实没有回应别人的习惯,只管自己说。我老公也说,‘怎么跟你交流那么费劲’。他还总评价我‘自以为是’。你不说,我还真不觉得。”
“另外,您刚才没有对我说过‘谢谢’,也没说过‘占用你时间了’。我不图这个,也没那么爱耍大牌,但就是觉得,别的爸爸妈妈会对我这么说,让我觉得非常舒服、感觉很受尊重,让我帮助他们的意愿就很强烈。您刚才提到老师评价小琪‘不会主动向老师问好’,是不是您平时也不太注重互动礼仪这个方面?”
小琪妈妈猛地抬起头来,很真诚地说:“谢谢你啊,樊姐姐。我真的非常感谢你花了这么多时间陪我聊,帮我解决问题。我打内心深处是很感谢的,但似乎就是没有说出口的习惯,你别见怪。”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你说到点子上了,我就是太自我了,光顾着自己说,不回应,也不会说客套话”。
“虽然这不是您现在坚实牢固的习惯,但没关系,您的觉察力很出色,我一提,您马上意识到了。我们再来分析分析,您不习惯回应和互动,平时在家里会不会也不常和孩子互动呢?”我继续问。
“对,我给他的指令比较多,然后就是道理讲一大篇。所以我现在跟他说话他会跑神,而且‘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的本事可强了!看来我的孩子早就受不了我了。”小琪妈妈还幽了自己一默。她联系问题的能力真的不错。
“所以,孩子也没有回应和互动的习惯。在幼儿园里,首先是上课的问题。老师以讲述为主,孩子们接受来自老师语言表达的信息,得自己在大脑里加工啊,‘哦,老师说交通标志是会说话的。是的,红灯就是叫我们停下来;一个小人的标志上划一斜杠,就是禁止通行’。如果平时孩子也没有回答和互动的意识,这个时候,就觉得无聊了。只有深入加工信息的孩子,才乐于参与,才能与老师保持良好的互动,不管这种互动在情景下需不需要说出口——也容易集中注意力。”
“原来这样啊,我还真是小看了这个互动与回应。”小琪妈妈这会儿终于跟我聊到一起去了。
“如果您跟老师在交流的时候,也忽略回应和互动,老师会觉得,这个妈妈怎么就是点不醒、不上道呢!遇上较真、执着的老师,可不就老找你嘛,看什么时候能撬动你。我过去在小学做实验的时候,老师们都不拿我当外人,在办公室里讨论也不回避我,我曾听说:‘那个妈妈就是只认自己的理儿,我就不相信不能把她扳过来!’这种老师算是认真负责的。如果您遇上觉得无奈又无助,干脆放弃了您和孩子的老师,那才是损失呢!因为老师还管孩子,就是没放弃努力,这样好过直接不理不睬、把孩子边缘化、给孩子冷暴力的老师啊!”我分享我的经验。
小琪妈妈说:“看来人真需要给别人看看,把把脉。我一直挑老师毛病,却不知道自己一身毛病。不回应、不互动,也不会说客气话,不知道感谢别人,看起来也不太有礼貌。哎,樊姐姐,我怎么才能先修炼好自己呢?”
哈哈,我猜中了开头,万万没猜中结局。没想到小琪妈妈不再提孩子的问题了,开始找自己的不足,也是个能把握关键问题的家长啊。我看好她!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
“来,咱们来制订一下关于你的计划吧!第一,如何跟孩子互动,避免‘一言堂’。第二,如何去肯定老师的用心,支持老师的权威,向她传达您‘很重视、也希望改善’的信息。这是咱们今天的重点。”我终于把跟小琪妈妈的谈话拉回到正道上来了,爽爽地舒了一口气。
小琪妈妈记了要点,认真地跟我进行了角色扮演的练习,开开心心地回家了。随后半年,我追踪了几次,每次都解答了新的疑惑,每次也能得到小琪进步的好消息。“我的‘接电话恐惧症’消失了,谢谢你,樊姐姐!我记得说谢谢了,养成习惯就好!”小琪妈妈俏皮地说。
父母那种不满足、不知足的“好奇宝宝”劲头,永不止息的调整、努力改善、自我磨砺的向上精气神儿,会对孩子一点都没有触动吗?孩子们历来都是对变化最敏感的,父母内在的吐故纳新、自我迭代和升级,才能赋予孩子终身受益的心灵法宝。更别说爸爸妈妈们的改善,本来就指向为孩子提供更理想的家庭养育环境。久而久之,习惯自我更新、喜欢新鲜和变化的孩子还会安于生命中的现状吗?不像爹娘一样,给自己折腾点儿更高、更快、更强的生命姿态,都对不起自己曾经被认真对待的生命历程。
至此,我们变成了“身先士卒”的父母,自己尝试过、自我要求过,才知道其中的难度和关键点,才能理解孩子去调整和改变的不易,并充满体谅和关怀地真正支持到他们。生命中亲子成双捉对地完善,不失为人间天伦的大欢乐。
【注释】
[1]阈限:指引起有机体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这里指第一个进入意识范围、让我们明确感觉到的信息。
[2]元方法:指关于方法的方法,也指的是最基础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