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关注与忽略·做“睁只眼”“闭只眼”的父母
有的父母“双眼紧闭”,满脑子理想和道理,对孩子的需求视而不见;有的父母睁大两只眼,不知道该忽略哪些成长中并不值得那么紧张的小波澜。该睁的眼要睁大,该闭的眼要闭上,张弛有度、合理分配,才能给够孩子该给的养分,赋予孩子天赋应得的空间。
我见过有心无力的家长、用力过猛的家长、使不上力的家长、使力不均匀的家长、不会四两拨千斤的家长、用高射炮打蚊子的家长……他们都在感叹教养孩子真累。所以,当家长不是一种特权,可以因为会生养就能实现指哪儿打哪儿。教育孩子就像工作安排一样,需要有重点,区分重要和紧急,才能效率高;教养方式就像武术一样,“轻、灵、急、固”,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在情商快乐营的工作中,我除了跟父母们一起解决问题,还学会了观察记录和摘要重点。有两件事,最好总结、相对容易做到、做到了几乎是性价比最高,也相对省事儿,不得不分享。
第一件事就是,保护亲子关系与执行规则容易冲突怎么办?也是我被问起最多的十大问题之一。教育家孙云晓说过“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句话,后来演变成很多版本,被广为传诵:“教育能不能被执行,在于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是否健康发展”“亲子关系,比教育方法重要一万倍”“没有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就不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内涵浇灌与滋润孩子”等等。
情商快乐营的爸爸妈妈经常拿着书、在类似的这些语句上画着线、圈着重点来问我。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执行规则”冲突时该如何处理
有位妈妈说的最有代表性:“老樊,我也知道亲子关系重要。但怎么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呢,有没有什么重点可把握?尤其是我们想跟孩子搞好关系,又觉得必须提要求和做规矩,常常矛盾。执行规则的时候,孩子一反抗、表达下负面情绪,我就很容易妥协了,就怕伤着亲子关系。但一来二去,我也没得到好结果。我某时为了关系着想的妥协,很容易让孩子得寸进尺,在未来让我更加忍无可忍地爆发,反而伤着亲子关系。这个度究竟该怎么把握啊?”
听她说着,我的脑海里不由得飘进来这么一个情景……
没有规则意识、说到做不到的父母是怎样破坏自己在孩子心中被信任的形象的
有一天下午,我去接儿子徐小熊幼儿园放学。他跟好朋友妞妞手拉手走在我和妞妞妈妈前面,边走边聊天,话题扯得海阔天空,一会儿荒诞一会儿正经。“妞妞,你知道吗?在我们家,我姥爷最笨。他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总是记不住自己说了什么。”小熊无奈地说。妞妞不以为然地接话了:“其实我姥爷比你姥爷还笨呢!他说的从来做不到,肯定是脑子不好用,所以才变来变去的!”小姑娘一边说着,一边把头歪向一边,一副“怒其不争”又无可奈何的表情。
我跟妞妞妈妈哭笑不得。趁着孩子们在小区花园里玩儿,我俩交换了一下心得。果然,这两位姥爷都没什么原则。前脚刚说“什么菜都要吃一些,才能营养全面”,后脚孩子带点儿小报怨地说“我最讨厌西兰花了”,就能马上接腔“不吃了、不吃了,好的,咱们不吃了”。刚放话说“长大了,自己走”,孩子装哭两声,就能马上抱起来。这种无原则的妥协,看来不受待见。在孩子的心目中,这样的家庭成员往往“地位最低”。
孩子不尊重老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经常也有家长问我:“我的孩子特别不尊重我的母亲,我该怎么教育他?”我也只能无奈地说:“告诉孩子,她是我的妈妈,我都非常尊重她,决不允许你那么对她说话——这是表达立场。但这种立场依然无法彻底左右孩子在心中对一个人的看法。只有当事人守住原则和底线,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毫无界限,谁不想去踏两脚、撩拨两下、试探试探?‘挑衅’和‘看人下菜’几乎根植在人性里啊!所以,也可以对外婆做做工作。如果外婆实在无法改变,就只能让孩子学会尊重父母,也是一种练习。”
确实,孩子最喜欢的家长成员,都是最张弛有度、说到做到,既能坚守原则,又能灵活处理,还不忘支持情绪、提供方法的那一位。在规则方面认真执行,在其他时候与孩子亲密互动完全不矛盾。跟孩子讲好的规则,是要坚持;孩子闹情绪,支持情绪就好,这是两件事情。一直想讨好下属、总怕下属闹情绪、对工作没要求的领导,我们只会在心里鄙视他们无能;能执行规则、有分寸有界限、又能亲民的领导,才让我们心生敬仰。连我们说起的“好老师”,也是让孩子又爱又怕的那种。爱的是他们的付出、学识和人格力量,怕的是由这个人执行的规则和界限。
要是说什么时候、什么情况最考验亲子关系,我首推这件事:在跟孩子谈“大事”之前,得先巩固一下亲子关系。
与孩子谈一件重要的事情之前,如何通过巩固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强化教育效果
情商快乐营的卢妈妈过段时间就会请儿子曲博博吃个饭、吃个甜品、喝个咖啡。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这成了他们母子俩的一项保留节目。
有爸爸妈妈也问过:“小屁孩儿有什么可约会的呢?我们家平常外出吃饭不少,也没必要单独请他吧。”
卢妈妈之所以约会曲博博,通常都是为了谈学习、行为习惯等大事。她是这么解释的:“孩子学习一路飘红时,我当然没必要做什么,做好后勤和支持工作就行了。当学习出现问题的时候,才是‘大事’。大事能那么随随便便谈吗?我谈一次,就得有一次的效果。说教和讲道理本来就不好用,再不附加点形式,难道我要做无用功吗?正式地约孩子去吃他喜欢的菜,在幽静而充满‘商务会谈’氛围的咖啡厅认真地探讨、分析和要求,这个形式既能让我重视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传递的每一个信息,做好充足而慎重的准备;又表达了我的重视、信任和尊重。最终,由于营造好了关系和气氛,达成的教育效果也占很大比例吧!这就是为啥商务会谈前后得有个宴席的原因。”
我自己深有感受。哪怕更小的孩子,在“谈大事之前,先巩固一下关系”,都是非常值得的——谈不谈得拢、结局好不好,有时就凭着这看似“临时抱佛脚”的关系。
孩子由于情绪冲动与同伴发生冲突、导致对方受伤时,父母的处理方式与原则
小熊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有一次跟同学辰辰发生了冲突。事情本身并不大,大概是一起玩儿,开始时说说笑笑,后来有人玩儿过火了,一来二去,俩人都生气了。辰辰说了小熊几句,小熊自尊心强、脾气又大,就把辰辰推倒了。摔倒的辰辰嘴角磕在地上,流血了。
作为母亲,我对这种事情非常在意。首先是特别心疼对方的孩子。推己及人,辰辰妈妈一定是心疼和难过的不得了。其次,班主任老师会压力很大,毕竟现在的父母都最关注孩子的安全和健康,有任何一方家长不配合(道歉、善后、谅解),事态都有可能升级,占用老师的时间和精力,让人心烦意乱。最后,教育“肇事”的孩子也很重要。“熊孩子”不是一天养成的,家长的方式、态度、引导、承担责任的程度,都决定了孩子如何看待这件事情。再说得通俗点,孩子以后“惹事”的概率是大是小,在于每一次我们的处理。
把责任一口认下来,跟辰辰妈妈道歉,这是我的强项。结果已经发生了,划分责任的做法在小孩子的伤害事件中并不太适用。虽然很多父母认为“一个巴掌拍不响”,但承担责任更是一种减少未来风险的决心。孩子之间没啥深仇大恨,仅仅就是一个不当行为造成了一个可逆的结果而已,勇气和责任比掰扯究竟发生了什么更重要。安抚老师、努力尝试弥补、做些教育上的承诺,也很容易让老师信任我;感性的老师还会挺感动——小熊妈妈,你真是有担当的一股清流啊!这些都先按下不表。我认为难度最大的,还是教育自己的孩子本身。
我在情商快乐营看到过那么多案例:发生伤害事件后,说轻了,似乎没用。就像不少妈妈告诉我的,“有的事儿不能开头,开了头就那么滑坡下去,弄不好就是雪崩式地多次发生”。说重了,个性强的孩子会愤怒和叛逆,随和的孩子也会伤心和委屈。虽然作为家长,我们认下责任,但孩子还是会有自己的立场和感受。好多长大后呈现的“人格上的小疙瘩”(参见第一章),都是父母在类似事情的处理上有偏颇、不充分,或是不重视“关系”埋下的隐患。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可以更讲究一些。
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开始认同这个教育上的说法:孩子在小时候的过错,是由于“缺乏方法”所致。
“如果一个11岁的孩子,打了人,你会认为他‘缺乏方法’吗?”我曾经在一次家长课上问过父母们。
大家沉默了。大概是在头脑里快速地思索着“问题条件”、自己对不同年龄孩子的经验,盘算着这个问题里有没有陷阱、有没有更全面的展示自己思辨能力的回答方式……
“如果一个孩子,从两岁开始,父母就没给过方法;或者是他打人时,父母的处理方式导致他情绪很不冷静,无法听进去——因为做家长的没有任何技巧,也未曾考虑过符合孩子认知的引导方式,凭借的就是直白粗糙的本能,或是单单仰仗讲道理去灌输,而不考虑孩子具体实践起来的效果,那这个孩子算是‘缺乏方法’吗?”我接着问。大部分家长没吱声,但点了点头。
这也是我的顾虑啊。宣布好消息,这活儿谁都能干,谁干了都讨巧;宣布坏消息,难度可就大了。如果批评一顿、打一顿、道理讲一顿就完全好用的话,父母很快就可以“退居二线”了,因为人生的道理和实践,就只有那么多。
我所选用的谈“辰辰受伤事件”的教育方法路线并不复杂,很多家长也跟我一起实践过了,效果不错。但小熊是个自尊心强又很敏感的孩子,容不得别人说他不好、不对。哪怕我说的再客观,为了保护自己,他也会本能地逃避责任、歪曲事实,挣扎着证明自己没问题。这是我不愿看到的。但他这个年龄,还没办法获得全面而理性的认识而控制好自己所有的行为。帮助他接纳、觉察和控制,在类似的情境中选择更安全的情绪宣泄方式,是我的目标。
我一筹莫展地下了班,想着怎么疏浚他的心灵通道,让他那有时对完成任务大有裨益、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又会很碍事儿的高自尊,暂时平静一下。心理敏感性就像人的免疫系统,正常的免疫系统对病原体这个“敌人”能进攻,对“自己人”和“温和有益的友人”能放过,这样的话人就健康不生病。而过于敏感的免疫系统往往无法判断——“这是什么?不知道,但貌似很危险、让我难受了,发动进攻!”结果,对本来于人无害或危害甚少的食物和外在环境条件,也发起免疫防御,结局当然是各种过敏反应,严重的还会导致过敏休克。
途中遇到一家蛋糕店,让我很想吃点儿甜食缓解一下压力。忽然灵光一现,为啥我不给小熊买个蛋糕,巩固一下关系,再来谈事儿呢?
情商快乐营的家长都知道,不能用“你如果再如何如何(做的不好),我就不爱你了”来恐吓孩子改正行为。这是最无效的,让孩子没有心理能量改变——一个不被爱的人,还有什么改变的必要和价值呢?而且还对亲子关系有致命的破坏性,如果我不好你就不爱我了,那咱们的关系就成了交易,马路边摊头上、菜市场里、商场里那种买卖情景中都可以随意发生,想想何其凉薄!我们鼓励的说法是,“无论如何、发生什么,妈妈都会非常爱你。只是你这么做,让我有些伤心和担忧。我很想帮助你”。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才是孩子有安全感、有信心调整和改变的“稳稳的基础”啊!
我还记得情商快乐营有位非常有个性的小朋友叫轩哥(6岁),他活力十足、充满质疑精神。
当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时,如何同步树立规则与界限加以引导
他可是找到关键点激怒爹妈的一把好手,无奈的轩哥妈妈经常要“规范”他。过去轩哥妈妈也经常说“再淘气我不要你了啊”“如果你还不改,我就再也不爱你了”“你这样对得起我对你的好吗”等等。轩哥绝对不会像乖巧顺从的孩子那样伤心或者眼泪汪汪,这些说法对他产生不了一点儿震慑作用,当然妈妈也有“狼来了”的重大嫌疑。事后,妈妈不还是得该做啥就做啥、该买啥就买啥、忙前忙后一样没少?但亲子之间的裂隙已经存在,甚至有的时候亲子关系变得很不真诚。想要马上得到某种利益的轩哥学会了在想要东西的时候异常配合,小嘴甜死人地说好听话。一旦达到目的就翻脸,导致妈妈恨得牙痒痒地吐槽他“虚伪”。
当我们要求妈妈给予“无条件的爱”、同时规则要跟上并且不能轻易松动时,轩哥妈妈将信将疑地试了试。让她没想到的是,当她第一次对轩哥说那番话的时候,叛逆的、酷酷的轩哥竟然红了眼圈,悄悄歪着头沉默着。妈妈惊呆了,马上动情地、结结巴巴地说:“我不着急,我就是想帮助你……你别太有压力了,我过去……过去就是太不相信你了……我觉得我是不对的……以后我要好好支持你……”从来把情绪隐藏得很好、经常流露出不屑的轩哥开始号啕大哭,妈妈抱住这个“柔情小铁汉”,也开始抹泪。“过去我都没体会到孩子心里的苦,总被威胁‘不爱了’‘不要了’的孩子,原来这么委屈。”轩哥妈妈事后动情地对我说。
我的思绪又飘回来。对,虽然小熊做的不对,但给足了爱,再调整,他会更有信心和能量地整装出发。他之所以自尊心强和敏感,无非是对自己要求高,是个“心理能量”的能耗大户,一点儿外在挫败,就会迅速“跑电”,就会对自己不满意。如果有满满的爱和支持打底,我相信他会充满问题解决的信心。
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个看起来很有分量、装饰很精巧的巧克力蛋糕,揣着回家了。进了门洗了手,我就对正在玩耍的小熊说:“有点儿事情,我想跟你谈谈,咱们俩到房间去好吗?”小熊收敛了笑容,有些凝重地跟我进了屋。
巩固关系的时候,清场也很重要。不然,弄一大堆人,各怀各的心事,各有各的作风,怎么能跟孩子说体己话呢?
到了房间之后,我就拿出蛋糕,递给小熊:“你最喜欢的巧克力口味的,我送给你的,喜欢吗?”平时一定是欢天喜地,今天有些犹豫,但还是回答了:“很喜欢,谢谢妈妈。我可以吃吗?”有点儿小忐忑,但小孩子毕竟经不住美食的诱惑。敏感如他,一定开始揣摩:我娘亲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于是更加小心翼翼地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给我买蛋糕呢?”敏感的孩子都会有个敏感的妈吧,我听到的信息是:我今天推倒了小朋友,我不乖,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我心有不安,要确认一下。
其实,道德感是作为一个集体无意识[1]、代际相传的心理模块,就像预装程序一样植入在我们孩子天然的认识中的。随着他们长大、耳濡目染地生活在家庭和社群里,这个模块会被激活,如果我们能保护好,不用愁孩子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但孩子被爱的感受和价值感被剥夺后,走向就不好说了。很多仇恨和反社会,就是如此形成的:我不好过,就要报复。反之,我若被爱,就会利他。
“因为我爱你啊!我今天路过新开的蛋糕店,就想到你一定喜欢吃,于是就买啦!”我争取说得自然。如果不小心变成讨好和交换,就背离我的初衷了。
我们俩一起静静地吃了一会儿蛋糕。他会喂我一口,我会把奶油刮下来送到他嘴里,他来蹭蹭我,我会搂搂他。时光安然恬静,但当妈的心情紧张。我感觉酝酿渲染得差不多了,于是,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开始问了:“小熊,我今天听老师说了一件事情。你跟辰辰之间发生了一点儿矛盾。最后她的嘴角受伤了。你能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吗?”
这个小小的人儿,马上伏进我怀里,开始哭泣。我轻轻地抚摸他的背。两三分钟以后,他抬起挂满泪痕的小脸,轻轻地说:“是我把辰辰推倒了。我错了,妈妈!”又伏下去,好像没脸见我的样子。才3岁多的孩子啊,你的良心就已经这么发达了吗?
我搂着他,瞬间觉得自己已经不用说什么了。
等等,问题解决方法不能不教。认识和态度只是浅层面,如果下次问题依然解决不了,那母子俩无非是这次一起干了一碗心灵鸡汤而已。
我收敛自己的感性,拾起教育工作者的理性,开始穷追不舍:“你是个非常善良、有爱心、重视友情的孩子。发生这件事,你心里一定很难过。我想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跟辰辰在玩儿。我们都想要一个东西。她说我不能有,她说我,我就推了她。”小熊努力解释。表达得不太清楚,但大体上我明白了,就是说不过伶牙俐齿的小姑娘,一时气急,行为冲动。
“嗯,你的‘生气小人’跳了出来,选择了一个方法叫‘推人’,就是为了让你这个主人好过一点儿。但你其实不喜欢这个方法,看到辰辰受伤也很难过。”我帮他梳理清楚情绪对行为的影响。
他楚楚可怜地点点头。“所以,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除了推别人,你还有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我追问。“不知道。”小熊低下了头。
有的时候孩子确实是方法储备不足;有的时候是理性脑被情绪脑控制了,不会选择更优的行动方案,无论哪一种,都会置我们的孩子于风险中。“你可以请老师帮忙吗?”“你可以做做深呼吸,让你的生气小人平静一点儿,再来跟辰辰商量吗?”“你可以在心里告诉自己:我也可以选择其他玩具,我是个大度的好朋友吗?”
提过方案之后,到了我们娘俩最爱的角色扮演时间。虽然这次的角色扮演,有“业绩目标”压力,但因为前面铺垫的好,我们玩儿的还是不错的——我扮演“小熊”,夸张地去找老师帮忙,逗乐了他;我们俩一起做“哮喘发作”似的深呼吸,肺都要憋炸了;我们演练积极的内在自我对话,拍着肚子说“大度”(大肚)……我相信他会对“大度”印象很深吧,就是肚子大,能容忍不顺利和小困难。
而熊爸的任务,则是下班的时候给辰辰挑一样礼物,第二天由小熊交给辰辰,并对她说:“对不起,是我让你受伤了。这个送给你,请你别生气,我们还做朋友好吗?”这可难为死不会给女生买礼物的大老爷们儿了。不过结局是好的,老师也对我的处理很满意。我们更长期的收益是,迄今为止,小熊再也没有惹过类似的事情,在幼儿园里貌似还蛮受男生女生欢迎的。
亲子关系当然要一以贯之的经营,这只是临场的“小伎俩”,其作用和地位类似于:平时要好好学习,才不会被考试撞一下腰。但临考前琢磨考题、做专项准备,对于结果也是大有裨益的。
情商快乐营有位非常有执行力的孟孟(7岁)妈妈马上如法炮制了一下……
孩子上课有影响专注的行为,如摇凳子、看窗外、与同学说话等时,父母如何处理与引导
她之前在我这儿学了一招,专门解决孩子上课的时候老摇凳子、老爱往后扭头、老爱跟同桌讲话的问题。但她一直不敢用,怕孩子不愿意配合、不能坚持、怕麻烦不肯回顾和反思……总之顾虑很多。当她听到还可以这样巩固关系,把效果升级成2.0版本时,马上回家请孩子去高大上的冰激凌店吃冷饮。然后呢,把这段话说的真到位:
“妈妈相信你非常愿意配合老师上好课、维持好课堂秩序。只是,对你来说,像乖巧安静的小姑娘一样,坚持一整节课,有点儿困难。嗯,我理解。”
“我有个非常好的办法,可以让你不断进步、在学校越来越受欢迎,得到更多老师发的‘进步徽章’。”
“请问你的身体哪里是司令官,能管住其他部分?……(这个问题对军事迷孟孟来说不在话下)对了,是你的头脑。你的手、脚、嘴巴、耳朵、眼睛都是战士。但他们现在还没被完全训练好,还不太服从指挥。但我相信你的司令官是很厉害的,可以通过不断的军事操练,让他们变成一支强大的队伍。”(孟孟眼睛开始放光了)
“每天,当你放学后,都需要跟我分享三件事情,就是你的司令官发现‘战士’不服管教了,及时提醒他们:‘屁股,现在不是摇凳子的时间,请你保持安静!’‘嘴巴,你可以做到更好,下课时再跟甜甜说话’‘脖子,请你保持直立向前看黑板’……如果你的司令官命令被执行,管住了他的‘战士们’,就说明他越来越厉害。每做到一次,我就会给你记下一个‘军功章’,等我们每积累够20个‘军功章’,咱俩就可以像这次一样出来大吃一顿,或者挑个游乐场痛痛快快玩儿一场。你觉得怎么样?”
嘴里塞满冰激凌的孟孟听得很认真,点头如捣蒜。吃完了之后,还知道跟妈妈确认几个关键点呢!妈妈长舒一口气,告诉我:“就是因为我了解他,好方法也得好情景配合,才没白瞎这个方法。”
又过了几周,孟孟妈妈跟我反馈:“樊姐姐,初见成效!孟孟不仅特爱跟我说‘三件事’,而且老师也反馈,他现在好像能自我控制了,之前的那些不合适行为减少了!”
有意识地自我控制,在条件合适的情况下,孩子都能努力做到,毕竟他们是追求卓越的、能量向上的生命体嘛。不仅符合孩子认知发展特点的方法在起作用,谈这个“大事”之前,孟孟妈妈请吃的冰激凌也功不可没。它代表的是认可和爱意,难怪女生都喜欢男生送花、送包包、送首饰呢!别说肤浅,真情实意也得有个外在附着物吧!
巩固和加强亲子关系,是我们始终要睁着的那只眼睛。但有只眼睛,还是时不时闭着比较好。对于孩子来说,该忽略的地方,就得忽略。给生命恣意探索与成长的空间是重要的原因,更多的时候,是我们太过于在意,反而强化了孩子的不当行为。
情商快乐营的赵姐姐,跟我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在什么情况、条件下,父母应该做到忽略孩子的不良行为
她一直教育儿子墨墨(4岁),在小便之前要记得把马桶坐圈掀起来。因为坐圈是给女生小便用的,这是礼貌,也是责任。
接受到要求的孩子,从开始行动到养成习惯,肯定需要过程。这个时候家长如有监督或评价,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感到有些紧张,这是难免;紧张之下就会有些小动作用来缓解紧张,这在心理学上也是得到证实的。
某一次,墨墨就在掀起了马桶圈之后,不经意地舔了一下手指,正好被赵姐姐看到了。赵姐姐事后回顾说:“我当时就急了,告诉他马桶上有很多看不见的细菌,而他刚才舔了手指,这会生病,是非常不应该的,让他注意。没想到,此后的几次,他好像被施了什么魔咒,多次在掀马桶圈的时候舔手指,有越说越控制不住的趋势。老樊你说说,是不是应该用用‘忽略’了?”
不愧是专业人士,马上有了意识和觉察。
我对赵姐姐说:“要不咱就试试‘忽略’?你亲自测试一下,看有没有效果!”
过了两个多星期,我看赵姐姐没跟我反馈,就去主动问她。她好像想起上个世纪的事情一样,恍然大悟般地说:“自从我忽略之后,也没再管这件事,好像也没看到他舔手指。而且掀马桶圈这个习惯已经养成的很好了,我就把这事儿抛到脑后了!”
当一件事情被多次提及,不管你的方向是“鼓励它发生”,还是“阻止它发生”,它都是在被强化。强化的结果,就是客观上增加了这件事的出现频率。我们都有经验,考试前因为紧张想去厕所时,会反复告诉自己,其实我膀胱里没货,不必要去,只是因为紧张而已。但这样往往行不通,越是这么想、固执地想、转移不了注意力沉溺地想,就越是想马上就去趟厕所。如果真的被其他事情吸引了注意力,不再在意念上斗争,这个梗也就算翻篇过去了。
孩子常常会有“不合理行为”,这很正常。一部分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发展远没有达到成人那种理想而稳定的状态。比如“神经髓鞘化”这个过程。我经常在我讲课的沙龙室跟爸爸妈妈们打比方:“比如这个教室,我们有很多电气设备,中央空调、投影仪、烟雾警报器和消防喷淋设施、电灯,还有可以为您手机充电的电源插座。现代装修的特点是,让你找不着电线,但不代表墙壁下面没有密密匝匝的线路。但为啥不会轻易短路和跳闸呢?因为这些电线规格挺高,都有绝缘外皮,且布线合理。但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孩子就不一定是这样了。神经髓鞘化就是一个逐渐在神经外层长好‘绝缘外皮’的过程,防止神经出现‘未预期’的冲动,还可以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准确度。而我们经常看到孩子莫名其妙的行为,带着冲动和情绪化,都有可能跟这个髓鞘化不完全有一定关系,类似于“短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孩子在3岁之前,会完成70%~80%的神经髓鞘化,但这毕竟是个缓慢的过程,会在3岁后继续持续十多年去发展,而且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我们看到发生在小家伙们身上电光火石般的‘不理想行为’,也是有生理基础的。”
还有一部分是能力不足引发的替代缓解行为。
从生理基础入手理解孩子的“不合理行为”,对孩子“咬手指”的合理引导方式
比如时不时就有爸爸妈妈提到的“咬手指”这个高频儿童行为。曾经方法没用到正道上的家长,分享的解决经验也是惊呆我了,什么戴手套、打手、绑手指、用透明胶贴住手指、涂辣椒水、涂苦药……附加各种批评教育和剥夺惩罚,也是无所不用其极。还有些家长崩溃了,干脆放任自流,说长大了就好了。至少,目前我已经得到了8个例子,是成年后继续咬手指的。其中就包括我的一位同事提供的。她的亲弟弟从小咬手指,父母各种阻止,今年已经24岁了,至今都不需要用指甲钳——指甲都是被咬秃的。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咬手指”(有别于婴幼儿期的吮吸手指)这个行为最早是为了缓解负面情绪的,当孩子感到紧张、焦虑、压抑的时候,会出现类似的“口-手”行为,我们大人在类似情绪情景下,也会有非常规出现的捋头发、摸鼻子、摸下巴等动作出现。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可能遭遇的压力事件。但往往只有“咬手指”这个行为本身被针对了,反复被提及、不断想要消除,反而强化了这个行为本身。孩子小小的心灵中存在巨大的困惑和冲突,本来咬手指是无意识的缓解行为,但忽然被“大批出现的警察部队”严密监控和包围了,这个行为忽然变成了极端不被接受的,反复被要求整改,莫名其妙的孩子在惊恐之中会越想控制越控制不住。
我们实践下来效果最好的方式是,不在任何意识和语言层面提及“咬手指”这件事。情绪的感知和传递在年龄小的儿童那里本来就走的是潜意识通道,减少行为是我们唯一的目的,何必在意识层面引起恐慌呢?当孩子把手指放在嘴里的时候,妈妈可以轻轻把握住孩子的手,把手从嘴里拿出来,同时转移注意力,把孩子吸引到轻松愉悦的事物上去。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压力源,支持和疏导他们的情绪,如果能学习情绪的知识、发展成有意识地调节,更是会令孩子终身受益。
我见过不少爱在孩子脑袋后头“安装监控摄像头”的爸爸妈妈。让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纤毫毕现,然后慢放、回顾。随后,这些“刑侦专家”们就开始各种分析、干预、要求、整改。要知道,这里面有不少行为是偶然发生的,只要不强化就会慢慢消退。就像我曾经干过的一个尴尬事儿——穿裙子没拉侧边拉链。明天就算再忘一次,自己发觉了赶紧拉上,神不知鬼不觉,没人强化,慢慢也就没后劲儿再犯了,毕竟习惯了这条裙子、提醒自己拉拉链就好了。但你要非拉着我说事儿,苟日新日日新地说,我反而紧张了,老想着“不要忘记、不要忘记”,焦虑的神经症都要被念叨出来了。
再想想我们成人,如果老板也在我们脑后勺安装“监控摄像头”,天天看着我们干活,不看结果,却只在意细分我们每一个行为是不是符合规则,没有人不会愤而跳槽吧?推己及人,我们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父母太不会留白,填的太满的时候,孩子就是朵压抑的花、是棵畸形的树,天性中自然恣意、天然能满足发展规律的部分反而被抹杀了,到头来会是而费力不讨好的。
我有次看一个专访,受访者是知名的华人刑侦专家,被称为“东方的福尔摩斯”的李昌钰。
理解父母忽略与留白的艺术
他说道:“我当警察的时候,什么连环杀人犯、血性凶案现场,都司空见惯毫不害怕。但唯独妈妈生气,让我害怕。”
现在很多家长,都不再记得“不怒自威”这个词了,不给孩子的反思留下空间,用我们的道理填的满满的,拐回头还责怪孩子没有自省。这就跟隔代抚养者把孩子喂得太饱、喂出消化不良和积食,导致孩子生病,反而责怪家里人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是一样的性质。
李昌钰的母亲王淑贞,本是南通富商的太太。因丈夫在海难中去世,42岁起就含辛茹苦地独立抚养13个孩子,直到把他们全部都培养成博士。她应该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精细”地教育孩子。排行第11的李昌钰只记得,自己从小在外面闯祸,妈妈从不打他,只是让他罚跪(“罚跪”本身不可取,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但类似我们现在教育方法中的“冷静”、Time out[2]),自己在一边黯然神伤。
无独有偶,我妈也说起过自己小时候类似的事情。那个年代家长忙碌顾不上孩子,她自己和哥哥每天在外面疯跑着玩儿、不着家,还时不时捣个乱、闯点祸。经常她母亲下班一进家门,就会遭遇外婆的一顿告状,说他俩不带弟弟,还添乱。母亲会大概问两句,然后就说:“跪在那儿吧,反思一下。”然后就开始忙家务。
我妈说,随着自己年纪越大,越能理解和感激母亲的做法。既要抚慰老人,又能理解孩子的特性,不愿过分责骂伤了孩子还得让孩子反省收敛——毕竟他们要长大、要变懂事。所以,只能采用这样留白、忽略的权宜之计。
这种留白让孩子心灵震撼,有感受、能反思,更有空间释放天性和本能,朝着好的方向茂盛成长。
所以,该关注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关系营造;该忽略的时候,就转身离开一会,相信孩子自然的成长和客观规律。“睁只眼、闭只眼”才是教育智慧啊!
【注释】
[1]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先验道德情感以集体无意识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人天生有善心,是有生物学和心理学依据的。集体无意识由心理学家荣格提出,指人类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不经由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心理和行为中的表现。
[2]Time out:指的是当孩子行为不当的时候,把他们从情景中隔离出来,让其暂停一切活动,静坐思考。原则上是1岁/分钟,比如6岁就需要6分钟的Time out。不使用其他言语说教和任何行为惩罚,教育者保持安静。环境中有其他孩子进行的活动,教育者可与他们正常互动。如果孩子想要跑开,则需要温柔而坚定地把孩子带回Time out的位置。在执行Time out之前,最好需要一个说明,这个方法是“帮助我们冷静和思索好的做法”,并且教给孩子在Time out期间可以使用的情绪调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