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历史与人

第二讲 历史与人

首先,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讲一句题外的话。上一次讲座和同学们互动的过程当中,我有一个感觉,这个感觉不一定准确,但是很强烈,所以我先把它说出来。我觉得在我们在座同学们的学术训练,或者说思维训练里边,有一个很强的、潜在的框架,就是“二元对立”的框架。我在和大家互动的时候发现,大家想确立一个问题的时候,有意无意地把要确认的这个问题与它的对立面相比较,在这种对立关系中来理解。这当然是个好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在轮廓上接近我们需要认识的那个对象。不过,很多问题不能只是借助于它的对立面来确认,它的特质很可能借助于对立项无法准确呈现,或者在对立关系里它只能呈现比较粗糙的轮廓。比如我们说夏天很热,一般而论,它的对立项是冬天很冷;说某人是左派,是因为他跟右派对立,等等。这么说没有错,但是,我们可以从这样的说法中获得的信息非常有限,而且往往只不过是进行归类而已。所以只有这一步是不够的,很多问题不仅需要归类,而且还需要借助于具有相似性的差异点加以确认,就是说,它跟其他的某些问题有类似性和相关性,但是却又存在着差异。抓住这样的差异,才有可能抓住它最核心的特征,从最初的归类继续往前走,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夏天的热跟冬天的冷形成了对立的比较关系,可是跟春天的温暖和秋天的清爽,就形成了有相似性又有差异的关系。这样,我们的感觉就复杂起来了,不会只是利用对立项进行归类。当然,我不反对大家利用对立项确认某个问题或者对象,因为这是最容易上手的方法,我自己也常常这么做;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建立对立关系只是认识问题的开始,而不是到达点。更重要的是,这个对立关系如果不设定在动态当中,我们就会把它绝对化,落到旧形而上学的陷阱里面去。这是我在进入今天的话题之前,想要首先强调的一个知识感觉。今天我会继续在讨论里边谈我对这个“相对的对立”是怎么感觉、怎么认识的,希望能和大家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