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本书是在我2016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连续讲座记录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因为是讲座,所以原始记录保留了口语的特点,也同时呈现出我在讲座时表述的种种缺点。对于听众来说,这些缺点和漏洞一般是可以忽略的,他们更关心的是问题本身,而且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总是很宽容地原谅讲者在逻辑上的跳跃和不准确的表述;但是在整理和加工过程中,我觉得只把讲座的内容印成铅字远远不够,需要对那些在讲课时并没有表达完整或者表达失当乃至不准确的地方进行必要的弥补:读者的要求与听众的要求总是不一样的,在印成铅字的时候,作者有义务让读者能够在细致的分析中与作者共享问题的推进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不受讲演的时间限制的。

所以我开始对自己不满意的讲座内容进行修改。不仅改掉那些表述的不准确乃至错误之处,更在跳跃之处补充了一些没有讲的内容。同时,我尽量避免把讲演稿改写成论文,所以,还尽可能地保留了讲演特有的“东拉西扯”的特点,为了便于阅读,还加上了小标题。不料这一改,就拖了大半年。因为其他更紧迫的稿约以及活动占掉了很多时间,所以只有在剩余的时间里,我才得以跟自己提起的这些话题持续相处,而且正因为有了时间的跨度,我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思考中的很多不够准确和粗疏之处。我就这些问题重新阅读了相关的史料,并把相应的资料和斟酌之后的想法加入记录稿,其结果,自然是大幅度地修改和扩充了讲座的内容。现在呈现给读者的,并不完全是现场录音的内容,只是为了配合讲座的风格,我尽可能地在改写的时候保持了口语风格的一致性。

本书得以付梓,要感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的朋友们。他们不仅为我提供了讲台,而且从一开始就鞭策我把讲座视为书稿写作的第一步。正是这些朋友,给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议:不要过快地推进问题,最好能够找到一些方式,把那些抽象的问题意识具体化为可以通过经验加以理解的表述。

我尽力地这样去做了,而且感觉到,其实最难的,恰恰是在经验层面表述那些理论问题。或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每一次讲座,对我而言都是一次严格的自我训练,逼迫我在对问题具体化的同时,不断对于似乎已经不需要追问的那些环节进行追问。感谢参与了这三次讲座的老师们与同学们,他们与我进行了非常诚恳的互动讨论,这些讨论不仅帮助我把讲座中粗疏的地方进一步精细化,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照亮了我试图推进的问题。只是为了阅读体例的完整性,我在整理加工的时候割爱了这些讨论,但是这些讨论对我而言,都是值得珍藏和不时回味的。

谨以此书作为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以及参与了这次活动的上海朋友们热诚期许的回报。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愉快合作,它鞭策我在今后的治学路上时刻铭记:学术思考,需要在不断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中调整,需要在知识群体的合作中推进。我很幸运,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找到了这样的氛围,它也是我继续前行的动力。

2017年春,作者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