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山区目前的教育状况
对我市革命老区师资水平的抽样调查说明,平原地带的教师学历已基本达标,山区乡镇的中学教师学历不达标是普遍现象。有些山区的乡镇中学,至今尚未有大专毕业生直接分配到这里任教的历史记载,高学历师资普遍奇缺。由于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补充,只能依靠当地的教师凭借他们不是太高的文化知识素养和对党的教育事业的一片忠诚,勉强支撑着山区基础教育的大梁。这就产生了山区基础教育不能令人满意的一面。
1.教育质量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不高,因而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几乎是所有贫困山区的主要特点。以平山县北冶乡为例,全乡1.9万人口,分布在220平方公里范围内60多个大小山庄。有的坐落在深山沟内仅三四十人,离附近的村庄有6公里之遥,这些实际问题都给贫困山区的普教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例如,北冶乡有四所中学,其中的两所近几年毕业生的升学率几乎为零。97年小学升级考试(全县统考),全乡一年级的语文成绩,最好的学校平均为79分,但却有6所小学的平均分不足30分,其中两所小学的平均分尚不足17分。之所以会造成上述状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
该乡师资队伍学历尚未完全达标,学校缺乏学科带头人,教学质量难以上台阶。四所中学,其中就有三所音、体、美课几乎不开设。
小学教师队伍中,代课教师占25%,代课队伍中几乎全是未经过专门训练的初中、小学毕业生,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不能开全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课程,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极少数教师工作不负责任
某些教师缺乏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青少年一代的责任感,工作极不负责任,在对其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时发现,他们既没有备课本,也从不给学生批改作业,任凭作业本上错误连篇。当检查者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他们总习惯地找些根本站不住脚的理由搪塞。这类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8%左右。
(3)教师队伍不稳定
山区地广人稀,为了消灭普教工作的盲点,一些仅三四名学龄儿童的小山庄也设立教学点。但艰苦的条件使一些缺乏敬业精神的代课教师,往往上午到下午就回,有的只干几天便告辞。97年上半年,乡教育组曾先后不停地找了十几名代课教师,其中南冶东沟教学点一个月内就换了4位,哪里还有教学质量可言。
(4)教师工作负荷太重,也是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中学生人数有限,教师编制少与课程多的矛盾较突出,某些中学教师一学期教四门课程,一般都教2~3门课程。小学教师中,有的一人需教1~4年级的所有课程,加上照顾随班就读的幼儿班学员,这就等于要面向全班五个层次的学生。另外,还要备课、批改作业,这势必牵涉到教师的精力,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管理难度大、矛盾多
由于贫困山区地广人稀,各教学场所点多面广,且又交通不便,教学管理难以充分开展,再加上教学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今天这所小学的教室需要修理,明天那所小学需派代课教师,后天又要去几十里之遥的学校检查教学工作。对于地方偏僻的小学,乡教育组领导同志有时一学期也很难光顾一次。某些教学点的老师竟几个月不给学生批改作业,有的甚至两星期不给学生上课,这类问题直到检查工作时才被发现。显然,教学管理的不到位是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