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抓紧建立更新教学内容的机制,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落实全教会精神,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模式,更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从而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由于课程设置统一、结构类别单一、内容要求划一,“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形成了“千军万马独木桥”的统一升学模式;在课程教学观念上,重智育轻德育,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验,重升学轻生活,重学科轻学生,重过去轻发展,学校成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高考训练基地”。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解决现行课程(指目前全国施行的高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明确普通高中高层次基础教育的性质和完成双重任务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由我省和江西、天津进行试验。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原国家教委教基司〔1996〕13号,以下简称新计划)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通过两年的试教,我们认为,与建国以来国家颁布的历次中学或高中教学计划相比,新计划有了很大的进步,其基本框架和要求是符合全教会关于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当前高中教育的任务、性质以及教学实际的。其中一些大胆的尝试,在充分考虑实际的基础上反映了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趋势。但由于新计划形成于较早时期,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憾或说不尽人意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新计划的某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修改。结合试验,提出一个更加符合我国实际的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拟在讨论新计划利弊得失的基础上,结合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的实际,提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普通高中新计划的框架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