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什么是科学

(二)什么是科学

传统的教科书给予学生的是这样的认识:科学就是真理,科学是已被人类发现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只要学好它,我们就无所不能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学生的思想,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作比较时,认为中国学生的一大不足是“胆子太小,觉得书上的知识就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够随随便便地加以怀疑”。(注:1997年6月27日《光明日报》。)事实上,科学或科学活动本身总是存在不足的,今天认为是正确的东西,明天也可能会发现它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将科学定义为真理性的知识,只能定义为对真理性知识的追求。波普尔提出:凡是可证伪的理论体系才是科学的。(注:纪树立编译:《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当然,他所指的证伪并不是逻辑上或事实上已被证伪,而是说在逻辑上或经验上有可能被证伪。这种理论强调了科学的批判性,强调一切现行科学理论如同牛顿力学一样都是暂时的。

逻辑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理论均有其不足,20世纪5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历史学派,认为科学的目的不是去追求永恒的真理,而是解决面临的问题。

笔者并不主张要在初中科学课程中讲述逻辑经验主义、证伪主义或历史主义的观点,而是说,我们在向学生介绍科学知识时,应该讲述科学的特点和价值。同时,不应该把一切理论都作为绝对真理呈现,而应注意现代科学哲学思想的渗透,让学生形成科学理念。我们在前面已经讲到,科学理念才是科学素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