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前言

中小学生的品德状况既是现实社会文明的反映,又预示着未来的社会文明,因而历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长期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在世纪之交,我们的下一代具有什么样的品德品质?他们能否担当起21世纪中华民族振兴的重任?这是每一个关心民族未来的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我们在进行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沿海开放地区儿童少年品德状况与家庭德育状况的调查研究》中认真调查分析了广东、福建、浙江三省沿海地区中小学生的品德状况。本文着重分析比较不同年级的学生品德的状况。

评价学生的品德状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确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为此。我们检索了国内外上百种品德评价指标体系,参阅了10多种调查问卷,感到这些离我们的思想还有较大差距。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把原国家教委1993年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1995年颁发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制定品德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不过我们也发现这些文件反映学生在学校的道德准则较多,而反映学生在家庭的道德准则不足;此外这些文件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道德准则不够,面对沿海开放地区生动的社会现实有些提法显得陈旧。因此,我们对原国家教委的品德标准做了一定调整组合、补充更新,把热爱祖国、遵守公德等八种因素作为评价学生品德状况的一级指标,并在每个一级指标下制定了4个二级指标。根据二级指标设计问卷题目,每个题目给出由低到高的三种答案,分别计1、2、3分。从理论上看,学生最高得分为96、最低得分为32。考虑到小学生、初中生身心发展和道德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我们制定的小学生品德评价标准与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的要求略有差别,所出的两套问卷的某些题目亦略有不同,但总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

本课题1997年3月正式立项。同年10月我们进行了预测,12月再测,期间多次讨论分析,并请专家论证。1998年4—5月分别在广州、深圳、珠海、中山、湛江、厦门、福州、温州、宁波等10多个沿海城市的20多个中小学校进行调查。1998年秋季开始统计分析,有效问卷237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