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 温室结构体系方案三

2.2.4 温室结构体系方案三

太原植物园温室项目包含多个单体,其中包含3 个温室建筑,分别为1#温室、2#温室、3#温室,内部种植热带植物、沙生植物,跨度依次为89.5m、54m、43m。跨度最大的温室为1#温室,其高度约29m。温室建筑外观造型呈穹顶结构(图2.22),建筑效果要求为全木结构,温室外围护为玻璃幕墙,内部不设吊顶。温室结构采用胶合木网壳结构体系,结构采用双向交叉上下叠放木梁形成网壳,在纵向(南北向)木梁对应位置下部间隔三根梁增设木梁进行加强,纵向(南北向)木梁夹住横向(东西向)木梁。其中纵向(南北向)木梁截面均为200mm×400mm,间隔双层加强,横向(东西向)木梁截面均为200mm×300mm。横向木梁上表面与纵向木梁下表面平齐,横向木梁下表面与纵向加强木梁上表面平齐。为了增加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在网壳下部增设双向交叉索网,索网布置方向与木梁斜交,索网和木结构网壳之间通过拉杆连接形成整个温室结构体系。上部结构支承于下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部,北侧较高处支承于墙体顶部,南侧较低处支承于基础梁顶部,上部结构与下部混凝土结构之间通过半刚接支座连接。

与前种方案比较,将网格划分、拉索布置、拉杆形式进行了优化,主要内容如下:

(1)原网格划分南北向为发散布置,东西向为弧形布置,造成发散状根部附近杆件太过密集,杆件长度较短,次向木构件由于弧度太大,有大量双曲构件,加工、安装难度较大。优化后,网格更均匀,次向木梁弧度减小,双曲构件数量减少。

(2)原方案拉索沿着木梁方向布置,经过分析后发现受力效率不高,因此将索网旋转45°与木梁方向呈交叉斜向布置。经过计算,发现索网对提高结构整体刚度、稳定性效果明显,受力更合理。

(3)索网和木梁之间的连接拉索变为刚性拉杆,为了与木结构可靠连接,拉杆设计成倒四角锥形式,4 个爪件可以与4 个木梁固定,整体性和稳定性更好。

图2..22 温室立面示意图

经过以上优化,网格划分更加均匀,双曲杆件数量减少,加工安装难度降低,结构体系受力更加合理。网格划分及结构体系如图2.23、图2.24 所示。

图2.23 温室网格划分

图2.24 温室结构体系三维示意图

1)结构体系特点

(1)双向三层木梁交叉叠放形成网壳结构。

(2)三层木梁不共面。

(3)在节点区木梁贯通不断开。

(4)木梁以受压为主。

(5)双向斜交拉索的主要作用为控制网壳稳定性、整体性。

2)边界条件

支座条件,如图2.25 所示。

图2.25 支座条件

3)几何模型

叠放梁几何模型,如图2.26 所示。

图2.26 叠放梁几何模型

4)主要计算结果

主要计算结果,如图2.27 所示。

图2.27 温室结构竖向位移

结构在各工况组合下,竖向位移均较小,增加拉索后结构刚度明显增加(图2.28、图2.29)。

图2.28 温室结构水平位移

图2.29 温室结构应力、内力

胶合木构件在恒载+活载组合下最大压应力为9.9MPa,在最不利荷载组合(恒载+活载+风+温度,恒载+雪+风+温度)作用下最大压应力为11.2MPa,大部分区域应力为3~4MPa。最不利设计组合下拉索内力为176kN。

5)自振特征

对结构进行自振特性分析,得到温室结构的自振周期和振型,采用小应变线性分析,得到自振周期如表2.13、图2.30 所示。

表2.13 结构自振周期

图2.30 结构自振振型

有限元计算和规范方法计算有一定差别,进一步根据规范要求进行胶合木梁内力验算。

(1)轴力最大进行内力验算(图2.31)。

图2.31 轴力最大进行内力验算

(2)弯矩最大进行内力验算(图2.32)。

图2.32 弯矩最大进行内力验算

(3)构件验算。提取受力较大的杆件轴力、弯矩、剪力结果,依据《胶合木结构技术规范》(GB/T 50708—2012)第五章的相关公式进行构件截面验算。胶合木杆件控制内力结果见表2.14。

表2.14 控制内力结果

注:通过对比分析,本结构中杆件弯矩最小时剪力、拉力(压力)同样较小,故表中不再提供最小弯矩控制的荷载组合。

6)强度设计值调整

由于木材自身的特性,不同的使用条件对木材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不同的使用条件下,胶合木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应乘以相应的调整系数(表2.15)。

表2.15 强度设计值调整系数

由于本项目中含水率大于15%,故应乘以系数0.8。

综上所述,对木材强度设计值进行折减后,数值见2.16。

7)截面验算

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需安装玻璃幕墙,胶合木梁双向布置,故认为本结构中胶合木杆件不存在侧向失稳问题,仅需验算最不利截面强度,详见下述。

表2.16 强度设计值调整后结果

取表2.18 中组合内力,分别按压弯、拉弯构件验算杆件的内力。构件截面为200mm×400mm,有效支承长度取一节杆件长度,为1.95m。

8)拉弯组合验算

依据《木结构设计标准》(GB 50005—2017)第5.3.1 条,拉弯构件的承载能力按下式验算:

式中 N、M——轴向拉力设计值(N)、弯矩设计值(N·mm);

An、Wn——构件截面净截面面积(mm2)、净截面抵抗矩(mm3);

ft、fm——构件材料的顺纹抗拉强度设计值、抗弯强度设计值。

据表2.16 中最大拉力组合①结果:

故拉弯组合强度验算通过。

9)压弯组合验算

表2.16 中存在轴向压力较大的工况,且存在一定弯矩,故需进行压弯组合验算,压弯杆件需要考虑强度及稳定两个方面。

依据《木结构设计标准》第5.3.2 条,压弯构件承载能力按强度验算时,依据下式进行:

按稳定验算时,应按下式验算:

式中 φ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A0——计算面积,此处与全截面面积A 相等;

φm——考虑轴向力和初始弯矩共同作用的折减系数;

N——轴向压力设计值(N);

M0——横向荷载作用下跨中最大初始弯矩设计值(N·mm);

e0——构件轴向压力的初始偏心距(mm),当不能确定时,可按0.05 倍构件截面高度采用,即0.05×400=20mm;

fc、fm——考虑调整系数后构件材料的顺纹抗压强度设计值、抗弯强度设计值(N/mm2)。

其中,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需依据《木结构设计标准》(GB50005—2017)第5.1.4条求解,依据下式进行:

当λ >λc 时,

当λ ≤λc 时,

式中  φ ——轴心受压构件的稳定系数;

i——构件截面的回转半径(mm);

l0——受压构件的计算长度(mm),该处视为梁端铰接,故应等于有效支承长度1 950mm;

Ek——构件材料的弹性模量标准值(N/mm2);

ac, bc, cc, β ——材料相关系数,根据材料类型规范给出不同取值,该处应按胶合木选取,四者分别为0.91、3.69、3.45、1.05。

由于表2.16 中,荷载组合④的弯矩较大、压力较小,而控制组合②的弯矩较小、压力较大,故两种组合均需要进行验算。

强度验算时:

组合②:

组合④:故强度验算通过。

稳定验算时:

(1)依据式(2.7)~式(2.9)计算轴心受压构件稳定系数φ

组合②,④:

(2)依据式(2.4)~式(2.6)计算考虑弯矩与轴力相互作用的折减系数φm

组合②:

组合④:

(3)依据式2.3 验算压弯稳定:

组合②:

组合④:

故稳定验算通过,压弯组合验算通过。

10)抗剪验算

依据《木结构设计标准》第5.2.4 条规定,受弯构件的抗剪承载能力应按下式验算:

式中  fv——构件材料的顺纹抗剪强度设计值(N/mm2);

V——受弯构件剪力设计值(N);

S——剪切面以上的截面面积对中性轴的面积矩(mm3)。

选取表2.16 剪力最大的内力控制组合③,据式以上计算公式进行验算:

故抗剪验算通过。

从以上分析可知,结构体系优化后,增加拉索,结构刚度增加,位移减小,在常规荷载作用和地震作用下胶合木应力比较小,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整体性增加。由以上计算可知,胶合木拉索组合结构体系成立,各项参数均满足规范要求,材料用量统计见表2.17。

由表2.17 可知,与钢-木结构体系相比,胶合木用量基本相当,但是钢材用量差距较大,方案三钢材用量远少于方案二。

表2.17 材料用量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