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对称美

四、对称美

对称是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数学中众多的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幻方、数阵以及等量关系都赋予了平衡、协调的对称美。略举几例:算式:2∶3=4∶6,数学概念也是一分为二的成对出现的:“整—分,奇—偶,和—差,曲—直,方—圆,分解—组合,平行—交叉,正比例—反比例……显得稳定、和谐、协调、平衡,真是奇妙动人。图形:数学中蕴含的美的因素是深广博大的。数学之美还不仅于此,它贯穿于数学的方方面面。数学的研究对象是数、形、式,数的美,形的美,式的美,随处可见。它的表现形式,不仅有对称美,还有比例美、和谐美,甚至数学的本身也存在着题目美、解法美和结论美。上述这些只是浮光掠影的点点滴滴,然而,也足见数学的迷人风采了。打开这本书,如同进入一个奇妙世界,呈现眼前的尽是数、形变幻的奇妙景观,一个个“枯燥”的数字活蹦乱跳地为你作精彩表演,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娓娓动听地向你讲述生动的故事。它揭示了隐藏于深层的数学秘密,展示了数学迷宫的绚丽多彩。数的变幻,形的奇妙,有的令你追根究底,有的令你流连忘返,有的令你惊讶感叹,有的令你拍案叫绝走进这个奇妙世界,必将如咀嚼一枚橄榄果,品尝到数学的浓浓趣味,感受到数学王国神异奇妙,从而使我们眼界大开。你将惊呼:“哇!数学原来是这么有趣啊!”奇妙数学大世界魔幻迷题世界短跑冠军真的追不上乌龟吗?魔幻迷题自然数是一个蕴藏无限奥秘的海洋,它既有音乐数、魔术数、奇异数之类各具“个性”的成员,也能通力合作联手并肩,排成奇妙的数阵、幻方。更加奇特的是,数学还能以它自身的力量,形成种种迷人的魔幻。魔幻迷题便是用数学知识表演的魔术,它以数学知识为外衣,引诱人们一步步坠入迷宫,使一个个“不可能”成为“事实”。尽管十分怪异,却又无法否认。它能证明:1=2,2=3=8。甚至证明:任何数加上1后还得任何数。它还证明:梯形上底=下底;大圆周=小圆周。其实,2就是2,3就是3,2与3绝不相等。使2变成3,是在演化的过程中掺了假!掺假的方法很隐秘,很巧妙,只有对数学的公式、定律、性质非常熟悉的人,并且十分精细地观察每一步的演化依据,才能及时发现其中破绽。数字魔幻的演化过程,常常利用“0的特性”迷惑他人,故意把特殊性与一般性糅合一起,使粗心大意者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表演者的思路,误入迷途。数的魔幻反映在形体上,就是形的魔幻。形的魔幻,有的利用人们的视觉错误,用具体物体证明不可能的存在,如:10=9,50=48=49,有的故意将图画错,而后将错就错,按照错误的根据进行证明,从而得出令人意外的结论。有的利用诡辩,偷梁换柱,把他人的思路引入歧途,最终令人昏头转向,真假难辨;有的看似不可能,却是真实的存在,它利用高深的知识(如拓扑学)使问题获解。只是暂时我们还不能理解罢了。形的魔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与数的魔幻相比,更加有趣,更加奇妙迷人!魔幻迷题令人信服地表明:数学,的的确确是一门极富魅力十分有趣而又引人入迷的学科,它的威力大到能使“不可能”成为“事实”。

1.2=1 有人这样证明:设:a=b则a2=a·a=b·b=a·b也即:a2=ab在等式两边减去b2,得:a2-b2=ab-b2(a+b)(a-b)=b(a-b)在等式两边同除以a-b,得:a+b=b因为:a=b,a+b=b也即b+b=b所以:2b=b等式两边有同除以b,得:2=1奇迹出现了!你能找出证明过程中的错误吗?解:表面上看,证明过程中逻辑性很强,每演化一步都持之有据,对等式的性质也很熟练,似乎无懈可击。但细致的推敲一下,便可发现表演者在证明中故意把特殊性当作一般性运用了。因为,既然假设a=b,则a-b=0。等式两边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数,必须“0除外”,等式才能保持“仍相等”的特性。证明中,将式两边同除以“a-b”,而a-b=0,0是不能作除数的!正因为用0(即a-b)去作除数,才出现了2=1的荒谬结果。

2.1=3 有人这样证明:设a=b则:a·b·b=a·a·a也即:ab2=a3在等式两边同减去b3,得ab2-b3=a3-b3 b2(a-b)=(a-b)(a2+ab+b2)在等式两端同除以(a-b),得:b2=a2+ab+b2∵a=b上式也可为:b2=b2+b2+b2即:b2=3b2。等式两端同除以b2,即得:1=3又是一个令人惊奇的结果。1怎么会与3相等呢?还需在推导过程中找毛病。解:这题问题仍出在等式两边同除以(a-b)这个环节上!因为,既然设a=b,那么a-b=0,而0是不能作除数的。

3.2=8 设有一方程为:2x-4=8x-16将此方程变化为:2(x-2)=8(x-2)将等式两边同除以(x-2),即得:2=8这也是个荒唐的结果。但是,它的证明方法错在何处呢?解:上述证明过程又是在等式两边除以同一个(x-2)。那么,其中的x是多少呢?从方程2x-4=8x-16可以求出x的值。即:2x-4=8x-168x-2=16-46x=12x=2x=2,则x-2=2-2=0,原来又是0在作怪!在等式两边同除以(x-2),也即用0去除等式的两端,问题就出在这里。

4.8=7

表演者拿出一张纸,纸上画着8个孩子在跳舞:

表演者又在纸上画了两条线,将纸剪成了三块,并一块一块的展示给观众。

接着,表演者又把三块纸重新拼合起来。

众人再一看,图上原来明明是8个演员,现在却只有7个了!

表演者说:“这个事实,说明8与7也是相等的。”

人们奇怪:为什么失踪了一个演员呢?

解:这题的关健是所画的两条线,剪开后再重新拼合,有一位演员身体重叠了,本来是两个人合成了一个人,因而8变成了7!

5.49=48=50

表演者拿出一个边长7厘米的正方形纸板,要观众求出它的面积。这么简单的问题,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边长×边长=49平方厘米。

接着,表演者在图上画了几道线并沿线将图剪开,这样共剪成了5块。

表演者说:“这纸,还是原来的那张纸。”说着,把剪成的纸片一块一块的展示给人们看。

接着,他又重新把纸片拼合了起来。

众人不禁大吃一惊:正方形的中间竟空出了一平方厘米!

这样,若仍按原正方形算,剪开后一点纸屑也没丢,新图形的面积就是:(49+1=)50平方厘米了!

但是,原来的正方形面积是49平方厘米,从图中可知边长仍是7厘米呀,

这样,图形的实际面积又成了:(49-1)=48平方厘米了!

这岂不是说:49=48=50么?

真使人捉摸不透!

解:其实,剪开后拼成的图,并不是真正的正方形,而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厘米,只是肉眼看不出来罢了!

6.64=65

表演者拿出一个8×8方格的纸片。因此纸片上共有8×8=64个方格。表演者又在纸片上画了几道线,并沿线将纸剪开成4片。

然后,又将4块纸片重新拼成一个长方形,要求观众再计算一下长方形的面积。

大家一看,新拼成的长方形,长有13格,宽是5格。这样,新图形的面积共有:

奇怪,还是原来的那张纸,64格却变成了65格!难道64=65?

解:这道题的奥秘与上题相似,实际纸的面积没有变化,仍是64个方格。秘密在于所拼成的图形对角线并不是直线,只是拼成后隙缝很小,肉眼不易发现罢了!

拼成后成为65个方格,多出的1个方格,包含在对角线那么长的隙缝中,一般人当然是不会注意的。

7.大圆周=小圆周

证明:设有大小两个同心圆,大圆半径为R,小圆半径为r。

如果使大圆沿着直线滚动一周,这时,大圆的周长=AA'=2πR由于两圆是固定在一起的,所以小圆也转动一周,移动的距离是BB',即:

BB'=小圆的周长=2πr因为,AA'B'B是长方形,对边相等。

所以,AA'=BB'

由AA'=2πR

∴2πR=2πr也即:

大圆周长=小圆周长在等式的两端同除以π,得:

也即:

大圆直径=小圆直径同理:R=r也即:

大圆半径=小圆半径真是“奇谈怪论”!

解: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实际上其中忽略了一个隐含的因素,

即因为两圆固定在一起,小圆除了滚动之外,还随着大圆的滚动向前滑行。因此,AA'是大圆的周长,BB'虽与AA'相等,实际却并不与小圆周长相等,它要比小圆周长大出许多。

由于大前提错了,由此而推导出的结论也不可能正确。大圆的直径、半径,不可能与小圆的直径、半径相等!

8.世界短跑冠军“追不上”乌龟

美国的刘易斯是世界短跑冠军,他的百米成绩是9秒92,可以说,其快如风。而乌龟,就是在动物中运动速度也是较慢的,它靠四个脚爬行。慢慢悠悠,老半天也爬不了几米。想当年,它与小白兔赛跑,要不是小白兔在树荫下睡了一觉,无论如何它也得不到冠军呀!

现在,有人却要证明:只要乌龟在前,世界短跑冠军也永远追不上它。证明的过程是这样的:设:乌龟在A点向前爬,刘易斯从O点出发向前追。

当刘易斯追到A点时,乌龟尽管速度很慢,还是要前进一段距离的,假定它到达了B点。

刘易斯继续追赶。

当刘易斯到达B点时,乌龟仍然不会停在B点,假定到达了C点,仍是在刘易斯的前面。如此继续下去,当刘易斯追到C点时,乌龟又到达了E点。总之,尽管他们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尽管乌龟的速度很慢,却总是在刘易斯的前面。也就是说,刘易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这可能吗?

解:短跑冠军怎么会追不上乌龟呢?

错误的结论产生于用“有限”的方法去处理“无限”的问题了。

假定长跑冠军的速度是10米/秒。乌龟的速度是1米/秒,它们间的距离OA若在9米以内,不需1秒即可追上。若OA在90米以内,不需10秒也便追上了。

同样,我们也可以证明。

设:OA=9米,刘易斯前进速度为10米/秒,乌龟爬行速度是1米/秒。刘易斯用0.9秒,便跑到了A点,乌龟用同样的时间,只跑了0.9米(到达B点);当刘易斯再用0.09秒追到B点,乌龟用同样的时间,又向前爬了0.09米(到达了C点)

刘易斯一段一段的追赶,所用的总时间t和所行的总距离s,是:

∵0.9+0.09+0.009+…=0.999..=0.9=1

∴当t=1秒

而刘易斯与乌龟间的距离OB,只有9.9米(即原距离9米,加上1秒钟内乌龟所行的0.9米),所以,如果OA=9米,刘易斯只需1秒钟,便可追上乌龟了!

9.空杯=满杯

表演者拿出一只圆柱形的玻璃杯,里面恰有半杯红茶水。

他说:“这是个半空的杯,也可以说是半满的杯。空和满各占杯子的一半。”即:

将等式两端同“×2”,得:

又是一道奇怪的算式!照这样,盛满茶的杯与没盛茶的杯没有区别,有茶喝和没茶喝一个样。

真是奇谈怪论!

那么,该怎样才能驳倒他呢?

解:进行论证时,前后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一致,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题中,“半空的杯”并不是“空杯的一半”,而是指一半空、一半满的杯;同样,“半满的杯”,也不是“满杯的一半”,而是指一半满、一半空的杯。

半空的杯=半满的杯,指的是杯子的容积,而不是指杯里装的物体。在“×2”时,前者把半空的杯加了倍,而把另半个“满杯”抛弃了;后者正相反,只把“半个满杯”加了倍,将“半个空杯”又弃之不顾。前后不统一,得出的等式自然不能成立。

善于诡辩的人,常常巧妙的“偷换概念”,而后进行貌似科学的辩论。只有认真识别,才能发现其违背逻辑规律的谬误。

10.上底=下底

右图为一任意梯形。

上底为a,下底为b,c是两腰中点连线。

显然,a、b、c三条线段的长度是各不相等的。但是我们却要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它们是相等的!

证明方法如下:

∵c是两腰中点连线

a+b=2c

等式两端都乘以(a-b),得:

展开得a2-b2=2ac-2bc

移项a2-2ac=b2-2bc

等号两端都+c2,得:

即 (a-c)2=(b-c)2

等式两端都+c,得:

这就是说,任何梯形的上底都等于下底。

结论当然是荒谬的,要是这样的话,梯形和长方形、平方四边形岂不是没有区别了么?

但是,证明过程中什么地方错了呢?

解:错在(a-c)2=(b-c)2等号两边都开方得a-c=b-c这个环节上。因为从(a-c)2=(b-c)2,只有在a-c≥0、b-c≥0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在这里a-c<0,因而结论错误了。

11.任何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我们知道,三角形按边来分类,有任意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正三角形(也叫等边三角形)。

现在,我们却要证明: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即在△ABC中,AC=BC设:△ABC是任意三角形。D为AB边的中点。

过D点作AB的垂线,与∠C的平分线相交于O。作OE⊥AC(“⊥”读作“垂直于”),OF⊥BC,连接AO、BO便得六个直角三角形。其中:

①△OAD≌△OBD(“≌”读做“全等于”,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则两个三角形便完全相等了(AD=BD,OD是共用边)。②△OEC≌△OFC(在两个三角形中,如两条边和所夹的角相等,两个三角形也完全相等。OC是共用边,∠OCE=∠OCF)。

③△OAE≌△OBF(由①得OA=OB,由②得OE=OF,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也具备了两个相对应的边相等的条件了,所以也全等)。

由②得CE=CF

由③得AE=BF

因此,AE+CE=BF+CF

∵AC=AE+CE BC=BF+CF

∴AC=BC

这就是说,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

假如这个结论是对的,那么就不存在按边分类了!但是,这个证明,究竟什么地方不科学呢?

解:这题错在把图画错了!

如果严格的按要求画图,AB的中垂线与∠C的平分线交点O,一定在三角形之外,而不可能在三角形以内。因而由O点作∠C两边的垂线,必有一条只能与一边的延长线相交。

这样,上述题中,证明AE+CE=BF+CF,显然是错误的!BF不是BC中的一段,而是BC延长线上的一段,即BC+BF才与AC相等,因此AC≠BC,也即“任意三角形都是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不能成立。

12.剪不断的纸环

表演者拿出一条线带,而后将线带的一头扭一下(旋转180°),再将两端粘接起来。

只见表演者拿起剪刀,沿纸条中间剪了一周,奇怪的是纸圈不仅没有断开,却仍是一个更大的纸环!接着,又从剪出的大纸环中央再剪一周,这次又成了互相串连的两个纸环!

真是奇怪!

解:这种纸带,叫做莫比乌斯带,是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1790~1868)于1858年发现的。

莫比乌斯带是一门数学分支叫做“拓扑学”的研究对象。它没有“正面”和“反面”,蚂蚁从纸的这一面,不必跨过边缘便能到达纸的另一面。如果将纸带扭两扭(旋转360°),再沿着纸条三等分剪开,便可得三个互相串连的纸环。

扭的圈数和剪的次数不同,所得的结果也不同:

沿中线剪开沿三等分线剪开扭一扭得到一个扭了四扭的大纸环。得到一大一小互相扣合的两个纸环。大的扭四纽,小的扭一扭。扭两扭得到两个相扣的纸环。得三个相互扣合的小纸环。但宽度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13.奇怪的绳结

用绳捆绑物品都需要打结,打结的方法有各种各样,以至发展成一门结绳艺术

表演者拿出一根绳,打了两个死结,而后又在这两个死结的基础上又绕了几下,看上去这个结就更加牢固了。

可是表演者却说:“这样死而又死的绳结,他不需要一扣一扣的解,只要抽着绳两端一抖,绳结就会打开”。

表演者两手握着绳的两端,用力一抖,绳结不见了!仍是一根光滑平直的绳子。

其中,隐藏着什么奥秘呢?

解:结绳问题,也是运用了现代数学分支拓扑学的理论。这个问题奥秘在最后加绕的几道上。从原来两个死结的基础上,只要按右图的方法再加绕几道,便可以只握绳的两端,将整个绳结都拉开。

这个结叫切法洛结,魔术师常用它来表演。

14.难扣的结

图中是一条既柔软又坚韧的皮带。A端被固定在一个笨重的物体上,由于某种需要,要求打一个如图所示的结。

很明显,这个套结,是将A端从缺口处穿进去的。可是A端却被牢牢的固定在一个物体上。物体很大,不可能穿过皮带的缺口,而A端又不能取下来,更不能把皮带扯断。

打这样的结,似乎是不可能的!

可是,有人却把这个难打的结打成了。你知道他是怎么解决的吗?

解:打结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将B端由上向下先穿过缺口,再将它拉回,这样两个小环便形成了。因为皮带很坚韧,不必担心被拉断。

接着,再将小环翻转180°,慢慢的向着A端推过去,直到皮带的细狭部分放开。这样,这个难扣的结便成功了!

这个有趣的问题,是美国的西门斯首先提出的。西门斯是纽约市一家皮带商店的老板,也是一位优秀的业余魔术家,他对各种拓扑游戏特别感兴趣。

15.智脱环铐

在一次战斗中,我军的侦察员小王不幸被敌人抓获。为了防止小王逃跑,敌人将他戴上手铐后,又将铐链环扣在木桩的铁链上。

小王一心想着逃回部队。可是没有任何工具可以将链条砸断,那木桩又坚固万分,任他怎么用力都无济于事。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坐以待毙啊。他紧张的思考着挣脱木桩的逃跑办法。

后来,他发现那套在木桩上的环扣空隙,虽然不能从木桩上脱下来,却能使手铐的铁链顺利通过。于是他反复琢磨、试验,岂料,最后竟很轻巧的挣脱了。

小王是用了什么办法呢?

解:这个看似难解的问题,也是运用了“拓扑学”的理论。小王先将自己的铐链折成圈,塞进木桩的环扣中,再将铐链绕过木桩头部,这样用力一拉,铐链便与木桩上的链条分开了!

.脱去双环

下图大纸环宽度约1厘米,小纸环的内径约1.5厘米。两个纸环被两端系着两个钮扣的线串联了起来。

现在要求,不准解开两端的钮扣,把细线从两个圆环中脱离出来。你能想出办法吗?

解:这个问题看似不可能,但是当我们想到纸环都是软的,可以折叠,办法便能找出来:将大圆环折成半圆,小圆环在半圆上,于是细线便脱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