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学舌”的鹦鹉
鸟儿会说人话,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我们常常从小说、电影、电视中看到:一只漂亮的鹦鹉双爪立在鸟架上,瓮声瓮气地对人说:“你好,你吃饭了吗?”非常有趣。
据一些文字记载,鹦鹉还能帮助人类破案。那是因为它正好作为目击者看到了作案现场,并且听见了作案者的交谈。当官方进行侦破时,它突然冒出几句话,刚好与案情有关,这样一来,便为侦破提供了线索。鹦鹉因此而名声大振,被人们视为奇观记诸文字。
这样一来,人们就很容易产生疑问了,鹦鹉究竟是简单地“学舌”,还是能弄懂人类语言的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的争论还比较大,总体上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存在。
传统观点认为,鹦鹉能讲一些人话,纯粹是一种模仿。过去我国有一句成语叫“鹦鹉学舌”,这句成语很生动地描述了人类对鹦鹉的观察。特别是巴甫洛夫创立了“条件反射”理论之后,人们更是把这类行为归结为条件反射的结果。他们认为,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它们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意义,也不可能运用这些语言。但是这些鸟的舌比较尖细,柔软多肉。较其他鸟显得灵活得多,如果反复训练,可以使它们模仿人话;假如在训练中加以物质奖励,也就是条件反射训练,那么,它们还能在特定的环境中讲出所学的话来。因此,持这种观点的人把鹦鹉学舌称之为“仿效性行为”,或者称为“效鸣”。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问题不那么绝对。他们在所进行的实验中,采用新的教学法对鹦鹉进行语言训练,其结果证明,某些经训练后的鹦鹉不但能讲人的语言,还能掌握那些语言并加以运用。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帕杜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她认为,鹦鹉在恰当的训练之后,不但可以学会语言,还能利用语言来改变所处的环境,关键在于人们所采用的训练方法。这位心理学家训练了一只灰色鹦鹉,有一天,灰鹦鹉对着镜子发呆,自言自语地问:“这是什么?”人们告诉它:“这是一只灰色的鹦鹉。”没想到灰鹦鹉后来居然能说出灰色的东西,指出其他灰色的东西。说明灰鹦鹉在学会讲话的同时,渐渐地懂得了语言的含义,所以它在超出一定的范围时仍能够运用语言。
新的观点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他们支持这种观点,认为鹦鹉学说人话的可塑性比较大,与灵长类动物有相近似的能力,只是这种能力要在一定的实验方法和特定的环境中才能得到实现。
尽管新观点有实验依据作为支持,但仍然有人认为鹦鹉学舌没有更深的意义,他们甚至认为新观点所采用的实验方法不过是较高级一些的条件反射,并没有什么新的内容。而且实验中的鹦鹉在学习中用的时间很长,但学的内容并不多,而且实验不具备普遍性,只有极少数鹦鹉经过训练能达到有限的水平。听以他们认为传统的观点比较可靠。
到目前为止,能够学说人话的鸟有好几种,像鹦鹉、八哥、鹩歌都能程度不同地说些人话,有的极简单,有的能复杂一点,即使复杂一点的也很有局限,但是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科学家还是非常重视的,假如有一天通过某种有效的方法,能够让鹦鹉或其他鸟懂得人的语言,那么人鸟对话就不再是神话了。一旦鸟儿能掌握并运用人类语言,这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在许多人们尚不能了解的领域不就可以得到意外的收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