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动物与人共有的家园
动物园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如果在我们的社会中没有善待动物的道德观念,那怎么能指望人们能够更好地对待动物园里的动物甚或身边的动物呢?探究起来,许多事情并不是人们不愿做、没有能力或没有金钱做(因为有些事情并不要花费很多),而是根本想不到!因为以人为中心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限制了人们为动物着想。这在我们的动物园里表现得特别明显。雪豹是何等矫健、何等漂亮的动物,但是它被关在十几平米的水泥地面的铁栅栏里,生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看到萎靡不振的雪豹、朝鲜豹、黑豹了。耐不住游人拔毛的威胁,美丽的绿孔雀被送回十米左右的水泥地面的铁笼子里,只好慢慢地踱步。游人围着铁栅栏热情地大声喊叫、拍红了巴掌,希望它开屏一展妖美姿容。而孔雀还不会“媚俗”,死活不肯开屏。十米见方的铁笼子,正中间还架一根木棒,哪里有它展屏的空间?它又哪里来开屏的兴致?水泥地面的铁笼子不适合动物生存,是一种对动物有害的饲养方式。没有树木草地,不能亲近土地,这都使野生动物处于非常难受的境地。世界上的监养式动物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弊害。
不久前,英国著名的女演员、动物保护者维吉妮娅女士来北京参加“自然之友”举办的地球日的活动,应邀做了了有关保护野生动物的讲演,其中对动物园的动物生存状况也深表忧虑。
鉴于动物园管理中存在的对动物的种种不公正情况,维吉妮娅女士和她的丈夫经过艰苦努力,建立了一个监督动物的管理的组织--动物园监理会,以期对动物园的动物有所帮助。随着观念的改变,西方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动物园越来越多。自然,我们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西方人对待动物的观念也是逐渐改变的,而这些观念的和现实的改变,要归功于本世纪以来人们对于人类与动物关系问题的反省与思考。
1967年,中世纪研究学者怀德发表了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进行反思的力作《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对现代人无止境地控制和利用自然、从而破坏环境和生态进行了批判。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引发了极大的争论和响应,直接促进了绿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这时,人们开始关注动物问题,其中不仅包括野生动物,也包括家养动物和动物园里的动物。
70年代初期,英国的一些年轻哲学家对“人类中心论”提出质疑,并把道德关怀运用到动物身上。1972年出版的《动物、人和道德:对非人生物所受虐待的探究》,就是其中三位哲学家编辑的。三年后又有彼德·辛格的鼓舞人心的著作《动作的解放》发表。其后,大量相关的文章和著作接踵而至,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平等生存权问题。这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在人类以外,动物的生存也是有意义的,地球是人类与动物共同的家园。
这一系列著述和讨论促使动物保护思想成为一种社会运动。慢慢地,动物保护运动在许多国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这一运动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影响到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和做法。建立开放式或半开放式动物园,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习性尽力为动物营造接近自然状态的环境,这只是人们关注动物的一个方面。而在一个人们通常更少注意的领域,即实验动物方面,人们也给予了充分关注。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许多关于动物的仁爱思想,尤其是佛教,它把大自然中的所有生物都看做有灵魂之物,从而使人与其他大自然的造物处于平等地位。可惜,传统文化中的这些有益资源在现代社会里受到极大破坏,我们今天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对动物生命的极大漠视,一部分原因正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