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鹤文化
古人对鹤情有独钟,称之为祥鸟。虽然,凤凰的地位如龙一般,是汉文化中的图腾之鸟。但凤凰并不存在,只是一种集合的美好愿望而已。于是,古人便将千种珍惜,万般钟爱都集鹤于一身了。
世界上现存的15种鹤中,在我国有记录的就有9种。其中称为“仙鹤”的丹顶鹤是我国的特产珍禽,尤为名贵,称为国鸟也未尝不可。丹顶鹤那朱红色冠羽,在白玉无瑕的体羽映衬下,犹如宝石放光,楚楚动人;白鹤姿态秀逸,性情恬静,羽色洁白丰润,好似仙子下凡。
鹤行则举止文雅,风而有度,居必雌雄相随,翩翩起舞,翔则一鸣冲天,直上云宵。相传鹤行必栖息于洲渚地带止必集林上,饥食瑶草,渴饮琼泉。
古人爱鹤至深,常将鹤奉为神仙。
在古代,鹤又被认为是仙人的乘骑,骑鹤而去则被认为是“升仙”。典故中,武汉黄鹤楼就因仙女驾鹤在此栖息而得名,古人常说的“羽衣虹裳”、“鹤驾”、“鹤驭”就是代指仙人,民间的吉祥画中也常有仙人骑鹤的图案。
鹤在古代被看作“仙禽”,与龟一样,又是长寿的象征。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三载有一则“鹤长寿”的典故,大意说:“晋太康二年冬,非常寒冷,南洲人看见两只白鹤在桥下说:‘啊呀!今年好冷啊,这场雪跟尧去世那样简直不相上下了!’于是飞去。”
后来,人们常以“鹤语尧年”来比喻老人历时之久,见识之广。
传统吉祥图案常以“松鹤常春”、“介(鹿)合(鹤)同(桐)春”来表现长寿,又以“鹤发童颜”来形容年老体健。
在古代传统文化中,鹤又认作“羽族之长”。这“百鸟之王”不象西方文化的中的鹰之类,取的是凶猛强悍象征,而是因为它们举止态文雅优美,行止规矩,舞台韵律,很有君子风度。所以,古人常以“鹤立鸡群”来形容名士的高风亮节。
宋代苏辙的《次韵子瞻》诗中有“君才最高峙,鹤行鸡群中。”
吉祥图中有“一琴一鹤”,常用来祝颂士人才德出众,品行高洁;鹤又常长幼相随,雌雄比翼,故比作父子、夫妇之间的敬爱孝悌关系;“别鹤”常被喻作夫妻分离,两地相思。
在中国的诗歌词曲、绘画刺绣、音乐舞蹈和文艺雕塑等方面,都常以鹤类为题材。此外,在宫廷苑囿、士大夫庭园中,亦常养鹤。
鹤在古代称“一品鸟”,吉祥图案有仙鹤独立海边潮头岩上的“一品当朝”;仙鹤在云中飞翔的“一品高升”等等。甚至清代文官补服,以鸟类作品级图案,文职一品为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九品练雀。以一品仙鹤,显示高贵。
至于爱鹤、养鹤、放鹤,古代更有许多动人故事。
北宋诗人林逋(公元967—1028年)隐居在西湖孤山。他无妻无子,靠种梅养鹤以自娱,人称他为“梅妻鹤子”。林逋去游西湖时,家中客人来了,便由家僮接待入坐,开笼放鹤。主人远远望见所养之鹤飞上天空,即知家中有客人来访,也就棹舟返家。他与客人酹酒吟诗的时候,鹤会飞鸣起舞,为主人助兴。
北宋名人苏轼有个文友叫张天骥,曾喂有两鹤。在今江苏徐州云龙山顶建有一亭,名为“放鹤亭”。张天骥清晨登亭放鹤,晚上在亭招鹤。苏轼于北宋元丰公年(公元1078年)曾为张作《放鹤亭记》,此记流传至今。
鹤象征长寿、吉祥、高雅,人们常以“煮鹤焚琴”比喻粗鲁庸俗的人糟蹋美好的事物。可见中国从古至今,一向爱鹤护鹤。然而,到了现代,由于环境污染、栖息地遭到破坏,以及贪利的偷猎者进行乱捕滥猎等原因,鹤类珍禽越来越稀少了。
至于“国宝”、“珍禽”、“爱护动物”之类的知识和观念,那是到了再也看不到鹤的时候才似乎有了点感觉。然而,我们有鸡有鸭吃,鹅毛又能做“羽绒被”,所以,世界上如果少了一会飞的品种,对我们这些凡人来说怎么会有切肤之痛?
幸好,人类并不完全象我等这样短视。于是,早在1935年,日本就抢先“注册”,将丹顶鹤奉为他们的“国宝”而大加保护。独联体一些地区、我国的黑龙江扎龙、贵州草海、江苏盐阜、江西鄱阳湖等地也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相继制定了鹤类保护措施和有关法规,这是鹤的福音还是人的福音呢?
至于古代的爱鹤文化,自然随着现代的爱钱文化而“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了,这并不是可以通过法规来“自然保护”的,这是悲是喜,是孰是非,留与后人评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