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与中国风俗
狮子又称“狻猊”,原产于非洲和西亚。上古时代我国并没有狮子。因此也没有关于狮子的神话。东汉时期,狮子从西域传入我国。《汉书·西域传》载:“章帝章和元年(87年),(安息国)遣使献狮子,……形似麟而唯无角。”“(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狮子。”狮子一入中国,即被奉为百兽之王,视为吉祥神兽。石狮用来装饰桥墓宅院、宫殿高宇。民间的“狮子舞”更是盛行不衰,延续迄今。后人甚至将中华民族比喻为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可以震惊世界。
狮子的神瑞首先在于其卷毛巨眼、张口施爪的威武外形。旧传狮子能食虎豹,威服百兽,是尚武精神的体现。唐贞观九年(635年)西域国向大唐进贡狮子,唐太宗命侍臣虞世南作(狮子赋)云:“(狮子)倏来忽往,映目电曜,发声雷响,拉虎吞貔,裂犀分象,碎随兕于银腭,屈巴蛇于指掌,践籍则林木摧残,哮呼则江河振荡。”
狮子进入中原以后,就成为石雕的重要题材。汉唐狮雕造型都十分威武,或昂首挺立、怒目圆睁;或张牙舞爪、跃然欲扑;成为汉唐两朝国力强盛、勇猛刚健的象征。后世宫殿衙署、旧宅大院门外两旁亦以石狮为饰,象征权势威严,凛然不可侵犯。
狮子在古代与龙、凤、麟同属神兽之列,又凶猛异常,因此民俗里具有驱邪镇祟的功能。
唐代陵墓石刻中多有狮子造型。河南巩县唐三彩窑遗址中发掘出专门用来制作三彩狮子的狮子范。在唐墓中,三彩狮子常放在三彩仕女旁,其作用也是驱邪避恶。
旧时民间习俗,孩子夜哭不停或病魔缠身时,亦用玩具狮子镇其旁,以祈祛祟驱魔,保佑孩子平安健康。
明清时期,石狮主要用作守门或作桥梁望柱。如北京天安门前金水桥旁汉白玉石狮,著名的芦沟桥上有485个大小石狮,在皇宫门前则置鎏金铜狮。故宫太和殿门前、颐和园东宫门外、香山东宫门外均置有大铜狮。这些石狮、铜狮同样也有镇压的含义。
狮子与佛教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灯录》载:“释迦佛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云:‘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楞严经》亦载:“我与佛前,助狮转轮,因狮子吼,成阿罗汉。”后世常以“狮子吼”比喻佛祖讲经,声震宏宇。
佛教与狮子几乎同时传入中国,佛教对狮子的推崇,进一步使国人把狮子看作是护法的神灵,增添了它的神瑞。狮为百兽之王,佛亦为人中狮子。
佛教传说,文殊菩萨所居之地清凉山,原有五百条毒龙肆虐,文殊骑在神狮背上施展佛法降伏了毒龙。因此历代文殊菩萨的造像都是骑在狮子背上。在佛教建筑中,狮子的图案也是常见的纹饰。佛寺塔墓旁常有蹲狮。塔基座上也常雕有狮子的纹图。
在民间又有狮子舞,象征喜庆、吉祥,始于南北朝。杨炫之《洛阳伽蓝记》中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之语。唐代盛行狮子舞。段安节《乐府杂录·龟兹部》中记载唐代狮舞规模宏大,每一狮子有12人伴舞,狮子高达丈余,称为“狮子郎舞”。白居易《新乐府·西凉伎》诗写道:“西凉伎,假面胡人弄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
后来,狮子舞表演者已不限为胡人,中原人也有表演。舞狮也逐渐与佛教脱离关系,成为喜庆佳节的娱乐活动。宋代有《百子嬉春图》,绘众儿童舞狮、追狮的场景,为象征喜庆的年画。传统吉祥图案有“双狮戏绣球”,绘两只狮子戏弄绣球的纹图,多应用于建造、家具、什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