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中的猫头鹰

西方文化中的猫头鹰

由于猫头鹰既能像其他鸟类那样,通过牵紧下眼睑,由下而上地将整个眼球闭上;也能像人类那样,放下上眼睑眨眼睛——这个“眨眼”动作在所有鸟类中是独一无二的,多半是猫头鹰处于激动状态时的一种反应。

也许正是由于猫头鹰具有其他鸟类所没有的眨眼能力,所以从远古起它们就被冠以“智慧动物”的称号。那时候在一切场合猫头鹰均被看作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希腊神话中战争和胜利的女神,后来又成为智慧、知识、艺术和技艺女神)的具体代表,即便是今天猫头鹰的画像也常被当作科学的象征。

当年雅典是禁杀猫头鹰的,那时猫头鹰的数目多得不得了,于是也就出现了这么一句谚语:“将猫头鹰引进雅典,犹如用筛子筛水——纯属多余。”这名谚语迄今已流传了两千年。

然而,今天其他各民族对待猫头鹰,早已不如以前恭敬了。譬如,一些人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野猫子”,就像“蠢母鸡”、“毒蛤蟆”一样,都是很厉害的骂人话;再如,人们向姑娘献殷勤,称赞她聪明可爱时,绝不会叫她为“小猫头鹰”,而是亲昵地称她为“小猫”、“小兔”、”小鸽子”,由此可见,猫头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声名不佳。

古希腊人把猫头鹰尊为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象征。而全世界的绝大多数人,却把猫头鹰看作是一种象征着妖魔鬼怪的鸟类。在阿兹台克神话中,它是地狱之神的象征。埃及人曾经用它作为死亡、黑暗、寒冷和服从的象形文字。在中世纪,猫头鹰这种夜行动物,又意味着黑暗与丑恶。

如今,在德国,谁也不会夜间踏上林间小路。因此,人们也就听不到林号鸟的叫声,雕号鸟和长耳号鸟的“哭声”。每年的2-3月份是雕号鸟的发情期,雄雕号鸟会连续不停地呜叫60次-100次,雌雕号鸟也同样地热烈响应不息。时至今日,谁也不会再害怕林号鸟像嘿嘿窃笑般的鸣叫声,草号鸟怪骇人的打鼾声和林间雄雕号鸟发情时拍打双翅的汩汩声。

与古代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觉一样,从前西方人同样害怕和忌讳猫头鹰夜晚的叫声,还因为它的叫声很凄凉,而把它看做不祥之鸟。这最早见于瑞士苏黎世图书馆保存的1557年的文字记载——先是由康拉德·加斯涅尔博士用拉丁文描述的,后又经鲁道夫·霍伊斯林译成德文。其中讲到:“雕号鸟会用巫术使某些妇女着魔”;雕号鸟“会用自己的笑声、转头和鬼脸引诱其他的鸟,使那些天真幼稚的小鸟围着它团团转,靠近它不想离去。如果在雕号鸟的腿上系结上钉栓,就可以用套索捕到各种挨近它的鸟。”

由于人类的祖先对猫头鹰的谬传深信不疑,导致了很多可怕的后果。就拿当时仅3万居民的小城市格罗尔茨霍芬来讲,在1616—1619年期间曾经烧死了260个“妖妇”(即猫头鹰的附身),几乎相当于在此之前30年中死于瘟疫的总人数。

这些无辜的妇人之所以惨死,或者是因丈夫厌弃她们,或者是因亲属们觊觎她们的遗产。现在每当望着格罗尔茨霍芬市富丽而古老的教堂时,人们不仅会联想到因猫头鹰蒙冤而受到株连的不幸妇女:被五花大绑站在火堆中,怨恨、可怜的目光无神地注视着教堂的圆顶;周围全是被宗教和迷信、邪恶和愚昧所驱使的狂热人群

西方有一种传说认为:“那些白天远远看见雕号鸟的其他鸟类,往往会立即追上去围着它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