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制作模子

2 制作模子

选择好真果(这里以苹果,梨等为例)后,要仔细分析其果形,找出最大径(如图14-1),然后取厚纸一块。中间剪出一个与真果最大径相等的圆,作为围盘(如图14-2),制作模子时,把它卡在真果模本的最大径上(如图14-3)。围盘卡在真果模本最大径上后,真果就被分成两部分,上部分为长有果柄的部分,下部分为留有花迹的部分(苹果等都是这样)。模子就是按这两部分分别来制作的。用上部分制作上扇模子,用下部分制作下扇模子。但有些果实,如黄瓜、丝瓜之类,其果形为长柱形,所以应沿纵轴将其分成左右两部分,即左半部分制作一块模子,右半部分制作一块模子。

img
img
img

下面以球形果实为例,介绍一般果实模子的制作方法。

先准备好一个装有八份满洁净细沙的沙箱,然后把围盘上面的那部分模本插入砂中(事先要把果柄摘下保存起来,以备以后使用),使围盘平整地铺于砂面上。随之在露出这部分模本的周围,在围盘的表面上,立起高出模本4~5厘米的黄泥或油泥的围墙。围墙与模本的距离一般为1~2厘米,将来模子的厚度,将由此距离来决定(如图14-4)。也可以用厚纸来做围墙,紧紧围在围盘周围,下端插入砂内(如图14-5),但事先必须考虑好摸本外围盘的宽度,最宽不超过2厘米,否则模壁太厚,重量太大,不仅操作不便,而且浪费石膏。

围盘、围墙围好以后,往模本上轻轻地涂上分离剂(豆油等),若泥制围墙表面见干,也需适当涂分离剂,油泥围墙和厚纸围墙无需涂分离剂。

分离剂涂好后,随即浇注石膏液,浇注厚度以高出模本1~2厘米为宜。等石膏凝固发热后,须连同模本一起翻转过来,放在砂面上,撤去围墙和围盘,把长有果柄那部分模本裸露出来,在先倒制出来的这块下扇模子的周围重立厚纸围墙,并用绳索从外面捆缚,使之紧紧贴附于模子的外壁上。

img
img

接着,在下扇模子的模壁上口(对口)和模本上涂分离剂,同时在模本中间的凹窝中,即原来长有果柄的地方立一比原果柄略粗的铁丝,然后浇注石膏液,制作上扇模子。当石膏液刚——凝固,就迅速用少量浓稠度大的石膏液围绕铁丝基部堆出一个乳头状的突起。突起部分的石膏刚一凝固,就马上把铁丝抽出,在模子上留下一个通孔——气道(如图14-6),最后把两扇模子分开(如图14-7),拿出模本。

在两扇模子分开之前,要先在模子外面,于接缝处贯通上下作2~3个刻沟(如图14-8),以便倒模型时,能够按照刻沟把两扇模子迅速地对合起来。如果对合不准或延长时间,都会影响模型质量。因为装入模,凹中的蜡液需要迅速地通过摇晃模子把它均匀地摊开,挂附于模子的内壁上,形成一层蜡层;如果对合的时间太长,蜡液近于凝固,倒出来的模型就会厚薄不均,失去坚固性。若两扇模子对不齐,倒出来的模型也会上下错牙,轻的还可修整,重的,即错牙太大,就变成废品了。

制作这种模子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准备一个上下和四周都十分平整的圆柱形泥墩,在泥墩中间挖一半圆形的凹穴,然后把模本(果柄端朝下)按入其中,并适当转动,使凹穴边缘恰好对准模本的最大径线上。接着,用厚纸作围墙,紧紧围在泥墩周围,涂分离剂后,浇注石膏液,制出下扇模子。接着,去掉泥墩,把下扇模子连同模本翻转过来,在下扇模子周围立起双层厚纸的围墙,把模本和模子的对口面上涂抹分离剂,在果柄凹坑中直立铁丝(直径约3毫米),浇注石膏液,制作上扇模子。

img
img
img

石膏刚见凝固,就须立即于铁丝基部围绕铁丝堆起乳头状突起,然后抽出铁丝,留出气道,最后把两扇模子分开,取出模本即成。这种方法与上述方法不同之点,在于用泥墩来代替砂箱,同时也省略了围盘,但泥墩的圆面积与模子的圆面积是相同的。泥墩的面积事先要考虑好,因为在模本大小不变的情况下,模子的厚度将决定于泥墩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大,模子越厚,面积越小,模子越薄。

上述两种方法,适用所有蜡果模子的制作。像黄瓜、丝瓜、香蕉这一类长形的果实,陷入泥墩中制作模子比用砂箱方便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