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冲突
冲突是叙事型作品最重要的概念,我们对故事的理解是建立在冲突的基础上的。在很多时候,我们把冲突理解为戏剧性的全部内涵。这意味着,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故事就不好看。那么,到底什么是冲突呢?
(一)冲突的界定
汉语“冲突”的意思,通常认为“需要、价值观念和利益引致实际或想象的反对表现,冲突可以是内部(自己)或外部(两个或以上的个人)的”。据此,有人把冲突更准确地界定为:“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有认为不兼容的目标,试图破坏对方追求目标的能力。”
戏剧中的冲突是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是情节推进的基本动力,也是揭示主题的主要方式。甚至可以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的理论最初由黑格尔提出,他认为戏剧最适合表现冲突,“美”通过戏剧冲突得到完满、深刻的表现,戏剧的基本内容,就是怀有各种目的的人物之间性格冲突的提出和解决。[8]因此,冲突在戏剧中体现为人物及其生存环境(自然/人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角色的欲望和欲望阻力之间形成的障碍与矛盾。欲望的形成、实施,障碍对欲望的破坏,形成叙事的张力关系,这是情节链条得以产生的基础。
一般认为,矛盾冲突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人与社会、时代的矛盾冲突。社会的整体氛围、政治状况、文化条件以及时代要求等,作为个体生存的宏观环境,与个人欲望、目标或人物之间形成矛盾关系,如《末代皇帝》中的溥仪所面对的矛盾冲突,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作为末世君主与新的时代和革命潮流之间产生的矛盾。
第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即个体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环境中产生的矛盾,这种人际关系涵盖广泛,包括家庭、同事、敌我、谈判对象、警匪等人际圈之间的关系。《冤家父子》中的父子矛盾、《风暴》中的警匪矛盾、《风声》中的敌我矛盾、《致青春》中的同学矛盾、《记忆中的风琴》中的师生(恋人)矛盾等,都属于人物在不同的人际关系圈内所形成的矛盾关系。
第三,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人物内心世界的矛盾,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心冲突。它是人物与时代大环境的矛盾、人际关系矛盾的延续,是人物动作、语言的主要依据。科恩兄弟的影片《黑帮龙虎斗》(Miller’s Crossing)中有一段戏,汤姆背叛了自己的老大里奥,投靠实力渐长的卡斯珀,卡斯珀为了考验汤姆的忠心,让他在众人面前亲自将昔日好友两枪毙掉。这是一段内心戏分量很重的冲突戏,开枪之前的一分多钟,汤姆一言不发,紧握手枪,内心却波澜壮阔、感慨万千。他该如何抉择呢?香港的警匪题材和美国的黑帮片里,有大量类似的内心戏处理,这是最考验编剧功力的地方。
(二)冲突的动因
冲突可能来自于哪些方面?弄清冲突的基本动因,在创作上就知道了要想写冲突,有几种手段可以用。总结古今中外的戏剧故事,有三种冲突动因在创作中应用最广。
1.突发状况
突发状况是引发冲突矛盾的根源之一,这里的突发状况包括自然灾难、疾病、车祸、空难、丧子等天灾人祸,这是具有巨大改变效力的消极性状况。除此之外,当然也包括意外中奖、升职提拔、获得巨额遗产、爱情突然降临等积极性状况。人依赖惯性生活,突发状况改变了他所面对的人际关系环境,矛盾冲突随之而来。
美剧《迷失》中,因为飞机失事,四十多个幸存者被遗留在一个热带荒岛。突发灾难使以前的人际关系失效,对新自然环境的适应、新人际关系的重新形成,以及由此带来的崭新利益关系格局,使矛盾丛生、冲突不断,剧情看点数不胜数。一个人可能平平淡淡地度过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生活里没有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说不出多少精彩的故事。但当他(她)有一天突然得知自己罹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这个突发的变故又会带给他(她)怎样的变化呢?美剧《绝命毒师》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剧作思维上开始进行故事讲述的。
另一些突发状况,比如中彩票、偶遇贵人、看到“怪象”等,看似与上面的消极改变相反,但往往引发意想不到的复杂矛盾冲突,并将故事导向让人唏嘘不已的结局。下面这则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印证了这一点,也是《喜从天降》(The Best Bet)、《内布拉斯加》(Nebraska)、《夜店》、《彩票奇缘》、《百万法郎》、《乐翻天》、《富贵逼人》等影片做戏的基本思维。
例如,刊发于《都市快报》上一则名为《打工者买彩票中1000万,5年后变逃犯身上剩80元》的新闻报道,是一个五年之内命运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人,从辉煌到失意,从富有到贫穷,戏剧性十足,所有的一切,仅仅源于那一次意外——彩票中奖。看似积极的意外事件,改变了他的心态,也自然而然地改变了他的人际关系,矛盾冲突在这个突变过程中一个接一个发生,传奇性的故事便产生了。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人生故事。
2.性格差异
性格差异包含两种情况:一是不同性格的横向差异。心理学上的性格类型划分,是根据在某一些人身上所共有的或相似的独特结合,将人群划分为不同种类、不同属性的个体存在,即有了所谓“内倾”与“外倾”,“顺从型”与“独立型”,以及“理智型”“情绪型”与“意志型”等的细致区别。[9]因为性格的本质,是一个人经常表现出来的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不同性格的人在面对同样的问题时,就会激起不同甚至相反的态度或行为,这自然成了矛盾与冲突的根源之一。
另一种差异表现为一个人性格发展变化的纵向差异。开始刚愎自用,后来从善如流;最初善于交际、长袖善舞,随后自我封闭、木讷呆板;原来嫉恶如仇、是非分明,最后变得心若止水、看破红尘,等等。一个人的性格是线性发展的,中间经历了从一个端点或一种状态向另一个端点或另一种状态的转变,引起转变的原因,包括家庭变故、突发事件、情感受挫、意外降临、孩子出生等。人物性格的阶段性反差,往往是引发人物内心冲突的主要因素。
3.语境改变(迁移)
故事的语境,是故事发生的宏观环境,包含故事中人物生存所面对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地理环境。语境所发生的变化,使人物要去适应崭新的政治关系、宗教教义和文化观念,乃至具体的生活习惯、自然条件,旧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与新的环境要求之间形成的矛盾冲突,成为故事戏剧性形成的主要动因。
美国喜剧演员萨莎·拜伦·科恩编剧、主演的喜剧电影《波拉特》(Borat)、《独裁者》(The Dictator)如出一辙,均是将冲突建立在语境迁移所形成的矛盾基础上。《波拉特》中,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波拉特,为了考察西方媒体发展,学习美国先进文化,专程和摄像师一起到美国考察。在美国这个光怪陆离的发达国家,波拉特和他的伙伴像是两个初次进城的乡巴佬,闹尽了笑话,出尽了洋相。这些笑话和洋相,实际上是哈萨克斯坦与美国两种不同的语境对撞后在一个人物身上的外在显现。《独裁者》让北非独裁国家领导人到美国闯荡,生发出一系列荒唐离奇遭遇;《少年印第安纳琼斯大冒险》(The Adventures of Young Indiana Jones,又译《少年夺宝奇兵》)讲述印第安纳琼斯幼年、青年时期的传奇冒险故事,故事语境在中国、非洲、欧美等数十个国家辗转变换,冲突紧扣时空徐徐展开;HBO史诗剧集《冰与火之歌:权力的游戏》(Game of Thrones)开篇就让史塔克离开自己的领地首府临冬城,跟随国王去了七国权力中心——君临城,卷入权力游戏的旋涡,开启了全剧冲突风暴大潮。
无论是突发状况,还是性格差异和语境改变,冲突的根源说到底在于变化。变化引起了应激反应,改变了事件发展的惯性,也派生了新的矛盾冲突。实际上,由于人性本身的复杂与偏执,一个微小的矛盾具有发展成一个疯狂后果的可能性。日本电影《砂器》,美国电影《尸骨无存》,欧洲电影《香水》《天才雷普利》等,正是在这种逻辑基础上虚构的故事格局。需要说明的是,不管将什么作为构建冲突的动因,都必须真实可信,建立在合情合理的逻辑线上,整个戏才能获得观众的基本认同。
(三)写冲突最常见的问题
1.虚假
冲突虚假,就是冲突看起来不真实,或者说生活中这样的矛盾冲突不可能存在,编剧对冲突的处理缺乏生活根基。
之所以出现冲突虚假的问题,根源在于写作者对事物、人物缺乏基本的体认,蓄意拔高人物高度,致使人物变形扭曲,冲突成了创作者主观故意的间接体现。在写正面人物上,我们对人物所面对的冲突处理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几十年来,一写这类人物就是邱少云、黄继光、董存瑞,瑕疵剔除,尽是光华。人物身上没有了一丁点消极的因素,不论事件如何发展,语境如何变换,其性格都是铁板一块,冲突的力度被降至最低,戏剧性便大打折扣,人物没了魅力,显得“高大全”许多,也假了许多。
人是复杂的个体,而非党性、政治性等社会属性的抽象综合。要想写出一个生动的英雄,在创作上必须首先将其回归到一个普通的人。只有这样,他所面对的矛盾、抉择才是真实的,冲突才是有深度的。同样,要想写好一个干部的党性,首先要写好他的人性。由刘恒编剧、尹力导演创作的“十八大”献礼片《雨中的树》(2012),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才避免了将一个“主旋律”人物——“全国优秀组织工作干部”李林森空心化,而是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干部形象,根源在于编剧还原了人的生活现场,他的冲突就是真实可信的。
2.缺乏看点
冲突没有看点,就是冲突设计缺乏戏剧性,不吸引人。很多初写剧本的人,总是喜欢将生活中的争吵不加处理便“还原”出来,剧本充满琐事堆砌、冗杂无味,看不出一点对冲突的分析和提炼。近两年的电视剧剧作中,冲突更是被简化为吵嘴、打架,似乎嗓门大小决定了冲突的强度,打架动手的动作幅度决定了矛盾对立的剧烈程度,剧情中只剩下一片聒噪,却空空如也,找不到复杂的事件和立体的人物。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要学会将人物的前史与当下矛盾结合起来写。剧本写作中如果只盯着人物当下的矛盾冲突,围着具体事件打转,冲突就得不到拓展,也就没有强度和看点。一个学生习作中设定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巡视组的办案人员,一个是被调查的在职干部;一个说你贪污了,一个说我没贪污。剧情纠结于两个人物对贪污的指认与否认,似乎没啥看点。如果我们能将人物关系中有用的前史——两人早期的恋人关系、同学关系或某种意外发现的血缘关系放大,这种冲突的复杂性就会立刻得到提升,人物在其中的取舍、困惑、抉择环环相扣,故事就好看很多。
3.俗套
冲突处理俗套意味着,别人对冲突怎么处理我也怎么处理,程式痕迹太重,以至于看不到任何新鲜的生活经验。
一个写爱情的剧本,恋爱矛盾总是“第三者”,冲突处理简单粗暴,爱情故事中看不到时代、社会的影子;一个写事故灾难的片子,到最后都是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兄弟姐妹意外相认的伦理故事;黑帮片永远是一个嗜血成性的老大和另一个奸诈阴狠的老大之间的矛盾斗争;战争片永远是你攻我守、战术较量,少了些不落俗套的冲突写作。类型电影的故事写作虽然有些一成不变的模式,但是成功的类型故事总能让人在其中看到崭新的东西,像《漫长的婚约》《鸟鸣》那样写爱情,像《江湖告急》《夺命金》《极恶非道》那样写黑帮,像《青春残酷物语》《蓝色大门》那样写青春,冲突便会带给人新鲜的体验。
4.回避矛盾
冲突写作的本质是要揭露矛盾,反映生活中的深层矛盾或是人物内心的精神困境,抑或是表现人性的本质。但初写剧本的人,往往存在回避矛盾的情况,一旦触及矛盾,就深入不进去,或者转移视线,进行讨巧性的装饰,故事只呈现生活的皮毛。冲突无关痛痒,便失去了写作的价值。
一个写越狱题材的剧本,原本想探讨人际关系的本质——奴役与被奴役关系中的自由状态和反转条件,到最后却写成了一个“坏人”改邪归正的教化故事。一个上访故事,原本想揭示上访人群的生活状态和他们身上所反映的中国阶层矛盾、社会对立,到最后却写不下去,变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大团圆:上访者不但诉求实现,停止上访,还成了一个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新榜样。矛盾处理避重就轻,故事写作明显存在俗套思维,或者自我设限、自我审查,缺乏创作的洞察力和勇气,往往轻重不分、狗尾续貂,什么故事都有一个“光明的尾巴”。矛盾得不到凸显,故事就没有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