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威仪”观念
2025年09月16日
二、周代的“威仪”观念
威仪对于周人十分重要,人们甚至以“威仪”预测贵族的兴亡。对于威仪的含义,学者们有很多论述,不少学者以为威仪是周代贵族精神风貌的体现。实际上,“威仪”的含义在两周时期有所变化。西周时,“威仪”与德意义接近,指规则、准绳。春秋时期,威仪开始与言语、动作、风貌等有较多的联系,威仪外在化的特征比较明显。然而即便如此,威仪所具有的规则、礼法之义并未消失。在春秋时人的心目中,内有德操而外显威仪,是理想人格的体现。
周人十分看重威仪,对于威仪有许多论述。其中,春秋时期卫国北宫文子所说“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予后人以深刻影响。依文子所说,威仪存在于贵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对于贵族非常重要。其实,不但春秋时人重威仪,西周时人即已对威仪有所阐发。在西周人的观念中,祖先是有德之人,也是有威仪之人,子孙不但需要“帅型祖考之德”,效法祖先之德,同时也必须“帅型祖考威仪”,学习祖先的威仪。“威仪”如同“德”一般,对于周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儒阮元在总结中国传统人性论时,甚至认为威仪体现出商周时人对于性、命的认识。[1]威仪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关于威仪之所指、威仪的内涵,古今中外学者皆有所阐发,然而仍有可补充之处,特别是威仪内涵在两周时期的变化情况,鲜有学者论及。以下试进行论述,以裨益于从这一侧面了解两周社会的不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