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基本文献
[1]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朱熹:《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3]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4]胡承珙:《毛诗后笺》,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
[5]陈奂:《诗毛氏传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
[6]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7]林义光:《诗经通解》,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8]高亨:《诗经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9]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10]周秉钧:《尚书易解》,长沙:岳麓书社,1984年。
[11]刘起釪:《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12]杨筠如:《尚书覈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13]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4]竹添光鸿:《春秋左氏会笺》,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
[15]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6]阮元注:《曾子十篇》(清经解本),上海:上海书店,1985年。
[17]陆德明:《经典释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18]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9]王念孙:《广雅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0]《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1]韦昭注:《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2]《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23]《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
[24]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25]吴毓江:《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6]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7]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
[28]阮元:《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29]阎若璩著,黄怀信、吕翊欣校点:《尚书古文疏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30]王念孙:《读书杂志》(中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
中文近出论著和考古报告
A
[1]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淮南市蔡家岗赵家孤堆战国墓》,《考古》1963年第4期。
B
[1]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3期。
[2]保利藏金编辑委员会:《保利藏金——保利艺术博物馆精品选》,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9年。
C
[1]曹锦炎:《说卜辞中的延尸》,《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2]曹建墩:《先秦礼制探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3]常金仓:《西周的典范政治及其文化基础》,陕西历史博物馆编:《西周史论文集》(下),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4]晁福林:《试论春秋时期的祖先崇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6]陈秉新:《寿县蔡侯墓出土铜器铭文通释》,《楚文化研究论集》(二),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7]陈剑:《甲骨金文考释论集》,北京:线装书局,2007年。
[8]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9]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
[10]陈梦家:《寿县蔡侯墓铜器》,《考古学报》1956年第2期。
[11]陈梦家:《西周铜器断代》,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2]陈明:《“威仪”与“文质”——王船山〈尚书引义·顾命〉中的礼学思想》,《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4期。
[13]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
[14]崔恒昇:《安徽出土金文订补》,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
D
[1]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2]董珊:《秦子姬簋盖初探》,《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3]董珊:《试说山东滕州庄里西村所出编鎛铭文》,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08年4月24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408。
[4]杜正胜:《从眉寿到长生——医疗文化与中国古代生命观》,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
F
[1]方辉:《高青陈庄铜器铭文与城址性质考》,《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
[2]方述鑫:《殷墟卜辞中所见的尸》,《考古与文物》2000年第5期。
G
[1]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文史述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葛英会:《说祭祀立尸卜辞》,《殷都学刊》2000年第4期。
[3]郭沫若:《班簋的再发现》,《文物》1972年第9期。
[4]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上海:上海书店,1999年。
[5]郭沫若:《殷契萃编》第519条,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
[6]郭沫若:《由寿县蔡器论到蔡墓的年代》,《考古学报》1956年第1期。
[7]郭沫若:《由周初四德器的考释谈到殷代已在进行文字简化》,《郭沫若全集》考古编6《金文丛考补录》,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年。
H
[1]韩高年:《春秋时期的铭论与铭体》,《文学遗产》2009年第6期。
[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3]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随州文峰塔M1(曾侯与墓)、M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4年第4期。
M
[1]马承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
[2]马俊才、张学涛:《上蔡县郭庄楚墓》,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年鉴(2007)》,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年。
[3]孟旦:《早期中国“人”的观念》,丁栋、张兴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L
[1]连劭名:《殷墟卜辞所见商代祭祀中的“尸”和“祝”》,《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成都:巴蜀书社,1998年。
[2]李存山:《饮食·血气·道德——春秋时期关于道德起源的讨论》,《文史哲》1987年第2期。
[3]李德龙:《先秦时期德观念源流考》,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4]李雷东:《历史语境下的西周“威仪”观》,《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
[5]李学勤:《班簋续考》,中国古文字研究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中华书局:《古文字研究》第13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6]李学勤:《晋公盆的几个问题》,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出土文献研究》第1辑,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7]李学勤:《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6期。
[8]李学勤:《论史墙盘及其意义》,《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9]李学勤:《戎生编钟论释》,《文物》1999年第9期。
[10]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
[11]刘怀君、刘军社:《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考古与文物》2003年第3期。
[12]刘源:《商周祭祖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13]刘源:《试论西周金文“帅型祖考之德”的政治内涵》,《周秦伦理文化与现代道德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14]刘雨、卢岩:《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15]刘钊:《释愠》,《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
[16]李宗侗:《中国古代社会新研》,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Q
[1]钱穆:《从东西历史看盛衰兴亡》,《中国文化丛谈》第一册,台北:三民书局,1993年。
[2]裘锡圭:《裘锡圭学术文集》第3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
S
[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2]山东省博物馆:《山东金文集成》,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3]斯维至:《说德》,《人文杂志》1982年第6期。
[4]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66年。
T
[1]唐兰:《唐兰先生金文论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
[2]唐兰:《西周青铜器铭文分代史徵》,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
W
[1]王冠英:《作册封鬲铭文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第2期。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10,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3]王辉:《秦子簋盖补释》,饶宗颐主编:《华学》第9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4]王人聪:《西周金文“严在上”解——并释周人的祖先神观念》,《考古》1998年第1期。
[5]王人聪:《郑大子之孙与兵壶考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古文字研究》第24辑,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6]伍士谦:《王子午鼎、王孙诰钟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9辑,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7]吴镇烽:《晋公盘与晋公铭文对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2014年6月22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2297。
[8]吴镇烽:《鼎铭文考释》,《文博》2007年第2期。
[9]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X
[1]谢明文:《晉公銘文補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2]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3]徐中舒:《金文嘏辞释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本1分,1936年;又收入《徐中舒历史论文选辑》,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4]徐中舒:《西周墙盘铭文笺释》,《考古学报》1978年第2期。
[5]徐中舒:《禹鼎的年代及其相关问题》,《考古学报》1959年第3期。
Y
[1]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3]于豪亮:《陕西省扶风县强家村出土虢季家族铜器铭文考释》,《于豪亮学术文存》,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4]于省吾:《泽螺居诗经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5]于省吾:《穆天子传新证》,《考古社刊》1937年第6期。
[6]于省吾:《墙盘铭文十二解》,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古文字研究》第5辑,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7]于省吾:《寿县蔡侯墓铜器铭文考释》,《古文字研究》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8]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9]于省吾:《双剑誃尚书新证》,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Z
[1]张怀通:《西周祖先崇拜与君臣政治伦理的起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2]赵伯雄:《先秦“敬”德研究》,《内蒙古大学学报》1985年第2期。
[3]赵伯雄:《周人的先王崇拜》,《西周史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4]赵世纲、刘笑春:《王子午鼎铭文试释》,《文物》1980年第10期。
[5]曹建墩:《先秦礼制探赜》,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
[6]中国社会科学亚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外文文献
[1]Constance Cook,“Ancestor Worship during the Eastern Zhou”in J.Lagerwey and M.Kalinowski,eds.,Early Chinese Religion,Leiden:Brill,2009.
[2]Constance Cook,“Education and the Way of the Former Kings,”edited by Li Feng,D.Branner,Literacy in Ancient Chin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11.
[3]Constance Cook,“Wealth and the Western Zhou,”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60.2,1997.
[4]Irene J.Winter,“What/When Is a Portrait?—Royal Image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153,No.3,September 2009.
[5]F.Ilchaman,Titan,Tintoretto,Veroness:Rivals in Renaissance Venice(Boston,2009),转引自Irene J.Winter,What/When Is a Portrait?—Royal Images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6]Peter A.Boodberg,“The Semasiology of Some Primary Confucian Concepts”,Selected Works of Peter A.Boodberg,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9.
[7]Scott A.Barnwell,“The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De(德)in Early China,”edited by Victor Mair,Sino-Platonic Papers,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3(235).
[8]T.Oman,“The Godlike Semblance of a King”,in Ancient Near Eastern Art in Context,edited by Jack Cheng and Marian H.Feldman,Leiden,Boston,2007.
[9]Vassili Kryukov,“Symbols of Power and Communication in Pre-Confucian China(On the Anthropology of de):Preliminary Assumptions”,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University of London,Vol.58,No.2(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