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型祖考”和“内得于己”——周代“德”观念的演化

三、“帅型祖考”和“内得于己”——周代“德”观念的演化

西周时期,周人明确了德的概念。其后,重要的问题是思考德由何而来、如何获取德,即如何修德。周人创造性地提出“帅型祖考之德”的观念,将距离遥远的天降之德转向“近取诸譬”的祖考之德,为社会中人们的修德开辟了可由之径。儒家“内得于己”的修身路径,实由此启其端。西周宗法社会,天子祖述文武之德,贵族善继祖考之德,似乎各家有各家之德。但是,祖考之德在实际中与臣德相合,因此,天子之德与祖考之德固非一宗一姓之私德,而是由家族伦理扩展为政治伦理,君君臣臣之价值观念由此而确立。

在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代思想史研究中,“德”是重要的内容。“德”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模式的奠定、民族性格的养成,[1]关联到商周之际的社会变革,西周时期的社会结构、信仰观念,亦牵引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起源,被称为中国古代宏观与微观思想世界中仅次于“道”的核心概念,[2]成为学者十分瞩目的研究课题。然而考察有关“德”之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围绕早期德之来源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引起学者的充分关注。

众所周知,周人明确了德的概念。而自春秋时期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逐渐发展出德修的观念,认为德内在于己,遂倡导自修、内修,将修德转入自我、内向一途,开创了修己成德的重要路径。儒家提出德从内在而来,依靠自我修习而获取,这一点在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意义重大。后人曾将此一修习方式概括为“内得于己”[3]“内得于心”[4],将德之来源与内心、自修进一步扣合起来。然而,在孔子之前的时代,特别是对于西周时期的人们来说,纵然有德的观念,但德的来源如何,社会中的人们是否有成德的可能性,其获得“德”的途径是什么,其修德的方式又如何向儒家“内得于己”的路途转化,此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完满解答。

有关德的来源问题未成为学者讨论的主要课题,但并非没有涉及。例如,有学者将中国古代的“德”与美拉尼西亚人超自然的“马那”(mana)以及族“性”相联,认为德源自“生”,即族姓。[5]有学者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天所命……则人的道德根源,当亦为天所命”,指明德来自天。[6]有学者通过讨论甲骨卜辞中的“”字,指出“德”的原始意义为顺从祖先神、上帝神,暗示德源于祖先、上帝。[7]有学者在分析《尚书》“商书”相关篇目后,提示商人之“德”来源于天命与高祖。[8]有学者讨论了商周时期祖先之德传于子孙,指出德源自祖先。[9]有学者则强调先王、先祖是德的传递者。[10]总之,对于德的来源问题,学者们在以往的研究中虽有涉及,但未进行系统论述。本节缕析西周至孔子时代德的来源、成德途径的产生与变化,以从这一侧面进一步分析有周时期“德”之发展演变情况以及周代社会观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