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悲鸣(二)
案发:2008年6月的一天,在美国华盛顿的一所私立的天主教小学,一位老师无意中拿起了同事的相机。相机似乎是办公用的,他或许认为自己的同事把相机带到学校来无非是想拍一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但在翻看的过程中,这位老师突然变得目瞪口呆——相机里面存放着大量的儿童色情图片,甚至其中出现过的一些孩子当时就坐在教室里上着手工课。这位老师愤怒地报了警,该案件引起了警方的高度重视,FBI也随即介入了案情调查,而当警察赶到嫌疑犯家里的时候,狡猾的疑犯早已逃之夭夭了。
调查:出于谨慎考虑,FBI探员在对罪犯发出通缉令的同时开始着手调查整个案件的内情,令人吃惊的是,几乎所有认识嫌犯的人的口径都出奇的一致——他是个好人。嫌疑犯名叫埃里克·贾斯汀·托特,有着良好的教育背景,曾就读于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一年之后转学到普渡大学,并获得了教育学学士学位,除此之外他还精通计算机和互联网安全。
“他是一个计算机专家,在互联网安全方面是一个高手,而且喜欢逛各种社交网站。”一位女士在接受询问的时候这样说道,“他看起来绝对是一个绅士,怎么可能会去侵犯幼童呢?”但是,他经常流连于各种社交网站还是为FBI犯罪分析专家提供了新的线索,他们希望从中找到埃里克更有力的犯罪证据,虽然还不能完全确定,但种种迹象表明埃里克本人就是那些照片的拍摄者。其后,FBI探员果然找到了埃里克进行儿童色情照片交易的确切证据,即便他极为精通计算机操作也无法逃过FBI网络专家的法眼。
令人觉得诧异的是,学校调查当中,很多老师和学生认为埃里克是一个热情而又亲切的好老师,甚至还是某青少年俱乐部的顾问,很多孩子都会向他寻求一些生活或者心理上的帮助。但是,当FBI儿童心理专家开始询问照片中出现过的学生们,埃里克的罪名被证实了——“是埃里克老师让我拍的”。他让孩子们做出和成年人一样的动作,然后拍下了照片,孩子们虽然觉得很好奇,但并不能分辨自己遭受的到底是什么。而且很多受害的孩子都对埃里克无比信任,甚至做出约定不告诉任何人,就算妈妈也不行。当然,出于对孩子们的保护,FBI并没有透露照片中到底有多少孩子,又分别是哪些孩子,连询问的过程都混入了大量没有受害的孩子来保护受害者的隐私。
追踪:追捕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从埃里克能够及时逃走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十分谨慎与聪明的人,如果不是一时疏忽被同事发现了相机中的照片,此时的他也许依然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师。FBI探员在调出埃里克的照片准备发通缉令的时候才发现其果然是一个狡猾的罪犯,为了避人耳目,他经常会装扮成不同的形象出现。在一组2006年到2008年的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个人有时候会穿得西装革履、一副文质彬彬的白领模样,有时候又会变成一个满脸胡子、浪荡不羁的醉汉,之后又可能是一个穿着怪异却不特别引人注意的艺术家……每次做不同的装扮时,他的形象都会有很大的反差,如果不是特意调查,基本上不可能会被当成同一个人。这些照片佐证了埃里克蓄意犯罪并且已经长时间作案的分析。
最后,FBI探员得出了一些结论:埃里克是一个白种人,身高1.9米左右,体重约70公斤,棕色头发,绿色的眼睛,并且左眼的下方还有一颗痣。麻烦的是,埃里克的照片根本无法直接放在通缉令当中,那些照片看起来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于是,FBI探员开始在全社会征集线索,对于能够直接导致埃里克落网的线索,他们愿意支付10万美元的赏金。
埃里克逃亡之路的第一站是位于印第安纳州的父母家。他像往常一样驾车回到家中,没有让父母发现一丝异常,然后迅速离开,等FBI探员赶到的时候早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2008年8月,有人举报在圣保罗国际机场发现了埃里克的车,但当FBI探员赶到的时候依旧扑了个空——车里没有任何人,只是多出了一些新的儿童色情照片,这让FBI探员更加迫切地想要抓住这个坏人。2009年,再次有人举报在菲尼克斯的难民营看到了埃里克,急忙赶去的FBI探员依旧没有抓到他。之后,埃里克曾用多个化名先后居住在亚利桑那州、威斯康星州以及伊利诺伊州等。以FBI的追捕能力一次又一次地被埃里克逃脱,不得不承认他是个天才,却把自己的才能用在了不可饶恕的犯罪上。
事态升级:埃里克在逃跑的过程中依旧不断地犯案,或许他已经无法控制自己不去犯罪,又或许他是在向警方炫耀、挑衅。这个形象多变而又善于流窜作案的惯犯使许多家长感到不安,他们甚至害怕埃里克会突然出现,然后趁自己没注意的时候带走自己的孩子。良好的教育背景以及曾在学校任职的经历让埃里克很容易获得与儿童教育相关的工作,形象多变又使得想要第一时间辨认出他来很难;另外,根据他之前任职的学校里孩子们的反映——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老师,并且很可爱”,想要得到别人的信任对于埃里克来说是一件相当容易的事情,这无疑再度提升了他的危险性。情况演变得越来越严重,2012年4月,经由FBI的56个办公室联合提名,将埃里克列为通缉榜的首位。要知道,FBI十大罪犯通缉榜的抓捕率高达94%,一旦入榜就意味着将会面临FBI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全力追捕;不仅如此,FBI还将埃里克送上了美国的热播电视节目《全美通缉令》,并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公开向全社会寻求帮助:“我们要让所有人都能辨别出眼前的人是不是埃里克,我们一直在等一个电话打进来,然后告诉我们埃里克现在正在哪个学校工作,又或者正走在哪条大路上。”屡次逃脱且不断犯案的埃里克让FBI大为恼火,并且十分担忧,或许此刻某个孩子正在遭受着侵犯。
落网:2013年4月22日,尼加拉瓜警方发出通告:FBI头号通缉犯埃里克·贾斯汀·托特在尼加拉瓜北部落网,“美国头号儿童色狼案”终于告一段落。
犯罪心理分析
恋童癖:现在有两个很流行的词:“萝莉控”和“正太控”,而且很多人也乐于承认自己就属于其中之一。其实,很多人只是喜欢小孩子的天真烂漫,他们可以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童年及想到一些美好的回忆,从而毫不吝惜地说出各种溢美之词。当然,喜欢美好的事物是每个人的天性,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某些人的行为却需要引起重视,我们可以称之为“恋童癖”。这一类人喜欢的并不是孩子的天真烂漫,而是小孩子本身。所谓“恋童癖”就是指对青春期前的孩子表现出关于性的兴趣,并且有性幻想,严重的甚至会对小孩子产生迫切的性需求,以至于对小孩子发生性行为。虽然称之为“癖”,但不论是医学还是心理学都可以明确地证实这并不是一种爱好,而是一种疾病——性变态,其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对成年的异性或同性缺乏兴趣。
当然,“恋童癖”并不代表就会犯罪,而且也是一种可以治疗的疾病,甚至一些人靠自身的自控力就可以克服。但也有很多“恋童癖”患者会在没有外力干涉的情况下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会从喜欢和小孩子一起玩耍开始,直到向孩子伸出罪恶之手。大部分“恋童癖”是无法自我克制的,FBI犯罪心理学家根据大量案件总结出了这样的论断。所以,我们不能寄希望于“病人”主动治愈自己,而要强制性地帮助他们治疗。
无底线的利益追求者:但是,并不是所有对孩子产生性犯罪的都是“恋童癖”患者,其中一些人是由于在同龄人或成年人中无法得到满足,从而把罪恶之手伸向了弱势的孩子。这类犯罪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依然需要引起重视。还有一些人则是为了寻求利益,这就催生了不法分子的儿童色情产业,为了金钱他们敢于抛弃和践踏所有的人性和底线。变态狂也许还会有某一时刻偏执的善良,但是他们不会有,所以这类人的危险系数反而是最高的。
危害:儿童色情犯罪的危害极大,很多遭遇性侵的孩子都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并且正处于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极易受到影响。这些经历的阴影会使得他们的性情向着懦弱、偏激等不正常的状态发展,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另一部分孩子或许因为年龄过小当时意识不到自己遭遇的是什么,但他们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曾经经历过什么,这种突然的自我意识同样会让他们无法承受。试想,一个从小就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并且有着偏激认识的孩子长大以后又会发生什么呢?那将是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这样的犯罪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的不正常心态:据统计显示,仅2014年,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件就高达503起,平均每天曝光1.38起,这一数字是2013年的4倍之多。但是,能被曝光的案件永远只是冰山一角,更多的犯罪还存在于不为大众所知的阴暗的角落里。在被曝光的案件中,存在着大量的学校教职人员犯罪。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心惊胆寒的事实。虽然这些犯罪很隐蔽,但只要用心关注还是可以发现蛛丝马迹的,可现实社会中,似乎并没有太多真正愿意为此付诸行动的人们。呈几何层级急剧增加的案件也绝对不能只用一句轻飘飘的“法治不完善”来掩盖社会本身存在的问题。
犯罪预防指南
第一,提高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毕竟没有完全寄希望于“千日防贼”的道理,所以提高孩子自己的保护意识才是最关键的。很多孩子在遭受侵害的时候根本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直到孩子无意间说起什么,父母才警觉起来去派出所报案。可见,有的孩子根本不懂什么是性侵犯,这是教育的一个短板。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性一直是一个不能公开谈论的话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会有意识地回避这个问题,这就导致大部分儿童不懂或只是一知半解。在对北京的一所小学的调查中,几乎没有一个孩子能明确地知道什么是性安全教育,更谈不上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虽然现在网络极为发达,但缺乏正确的引导只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第二,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缺乏不仅体现在孩子中间,还体现在成年人中间。一位内地商人的妻子带着上小学的孩子在美国求学。一次,在去美国探亲的时候,这位商人想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腿上,但遭到了女儿的拒绝。因为老师和他们说过只要自己不愿意,任何人都不可以强迫自己与之发生身体接触,即便是亲人也不可以,如果有强迫行为,甚至可以直接向警察求助。这位商人听后非常恼火,认为学校教坏了他的孩子。由此也可以看出,在成年人中间,保护儿童的安全意识也存在很大的缺失。
第三,家长的关注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孩子还没有能力进行自我保护的时候,家长的教育和保护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关系社会,人们对于老乡、同事、邻居以及朋友等熟人是最不设防的,但在类似案件中,大部分都是熟人犯案,因为熟人更容易得到孩子的信任。
第四,加强来自社会的监督。和虐童案件一样,面对儿童性侵与疑似儿童性侵的事件,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举报和制止,不能因为“这是人家的孩子”或者“这是他们自己的孩子”就听之任之。同样,法律也应当给予人们这一方面的权利保护。
第五,权力机关应采取相关措施。2002年,在英美两国联手打击“恋童癖”犯罪的行动当中,仅美国就驱逐了英国籍恋童癖7000多人。此外,欧洲很多国家都会有专项整治行动,被抓获的罪犯基本上都会被起诉并且得到法律的制裁。相较于欧美的大力整治,儿童犯罪惩治力度较弱的亚洲地区便成了儿童犯罪的重灾区。毕竟,一味地期待罪犯尚未泯灭的良知显然是靠不住的,所以只能用法律来斩断犯罪的黑手。在一些国外法律当中,性侵儿童甚至会被执行化学阉割,虽然这一措施一直饱受诟病,但依然被施行了下去,只有真正让他们“不敢犯”,才能有效地遏制悲剧的发生。在美国某些州,只要有过性犯罪的历史,就必须定时到警察部门报备。
大人的无耻、小孩的无知等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了此类犯罪居高不下的现象。全社会必须多管齐下,重拳出击,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