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妻子失踪了
案发:2003年12月13日,在美国马里兰州上马尔博罗市,凌晨3点半左右,一名男子打电话到警局报案,称自己的妻子在晚上11点的时候出去买东西,然后就一直没回来。华盛顿警局的探员迅速赶到报案人的家中,希望可以从这个心烦意乱的男人身上了解到更多的情况。
回顾:报案人名叫布莱恩·威尔逊,12月12日晚上,他本来想和自己的妻子英咖·威尔逊度过一个完美的二人世界,所以在白天的时候,他们就把孩子送到了自己的姨妈家里。当天晚上,他们去了期待已久的餐厅,还看了一场电影,回到家的时候已经将近11点钟了。回家之后,英咖突然决定去买些糖果,虽然时间已晚,但因为超市就在楼下不远的地方,所以布莱恩并没有反对。可是,谁知道妻子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英咖离开之后,布莱恩就躺在沙发上睡着了,等他一觉醒来后仍然没有看到早应该回来的妻子,电话也打不通。他甚至询问了所有的亲戚,但没人知道英咖去哪儿了。想寻找一个在午夜失踪的人是很困难的,因为街上基本没有行人,这意味着没有目击者。警方走访了周围大部分人家和全部商店,没有一个人曾经看到过英咖出现,甚至连一些奇怪的动静都没有。那么,她到底去哪里了呢?警方一边发布了英咖·威尔逊的失踪公告,一边劝说布莱恩耐心地等待。
就在警方紧锣密鼓地开始寻找英咖的同时,华盛顿警局的报案电话再次响起:在距离英咖家大约15千米的亚当斯街区,有人发现了一位死在车里的女性,这辆车就停在路边。迅速赶到现场的警员找到了一辆绿色的汽车以及一个受到枪击死亡的女子,他们根据女子身份证上的地址来到受害者的家里,就这样,两起报案电话的外派警员不期而遇。
线索:案发现场可以收集到很多线索。第一,英咖是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并且系好了安全带,根据现场的血迹来看,英咖死后并没有被人挪动过,这说明当时有人和英咖一起开车来到了这里。而且从留下的几处痕迹来看,她是被坐在驾驶座上的人近距离射杀的。英咖身中四枪,其中有两枚弹壳落在了车窗外面。
第二,副驾驶一侧的车窗玻璃已经被打得粉碎,只要一发动车子,玻璃就很可能被震落,但是这扇玻璃此时依旧还在,那就说明凶手在杀人之后并没有挪动车子。
第三,英咖的表情很奇怪,没有惊恐也没有其他负面情绪,反倒和平时没什么区别。再加上车里没有任何反抗的痕迹,而且英咖衣衫整齐,由此可以判断出凶手一定是英咖的熟人,而且是让她感到安全的那种熟人。
除此之外,警方还在车子后面发现了一个装着可卡因的小袋子,汽车的钥匙不见了,英咖的手机也不见了。最关键的是,凶手杀害英咖时所使用的枪支同样不见了。
在英咖的家人悲痛万分的时候,警方也感到这起案件将会非常棘手,即便他们已经找来了FBI。现场没有任何目击者,FBI探员迫切地希望查出司机是谁,因为这个人有很大可能就是凶手,而想要找到这个人,只能根据英咖的社会关系去慢慢调查。
随着情绪的稳定,布莱恩陆续给警方提供了更多的线索。英咖有一个习惯,在疲惫的时候喜欢吃糖果解乏,而当天回家之后,橱柜里放糖的盒子是空的,所以她才会半夜去买糖果。这个理由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整个案件依旧让FBI探员一头雾水。按理来说,英咖买糖并不需要跑到那么远的地方,那么,是谁把她带到那么远的地方去呢?
首先,可以肯定这不是一场抢劫案,因为英咖身上的首饰都安然无恙。其次,这也不是一场劫车案,因为被带走的只有车钥匙,而不是整辆车子。那么,英咖又是因为什么被杀呢?根据之前发现的一小袋可卡因,警方推断英咖可能根本就不是去买糖果,而是去进行毒品交易。而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她可能发生了什么意外,所以被杀害了。
FBI探员最终转变了思路,他们开始调查最近被捕的犯人,也就是推断英咖死亡时间之后被逮捕的犯人。调查还真的发现了一些线索,就在英咖被杀的第二天,一个黑人男孩被警方抓获,当时从他的身上搜出了一支A380手枪,而这支枪和射杀英咖的手枪属于同一型号。但遗憾的是,经过弹道对比,这个男孩手里的枪并不是杀害英咖的那一支。
一直找不到目击者,近期被抓获的犯人当中也没有知情者或参与者,所有的调查都陷入了僵局,想要找到线索,那就只有一个办法:深入调查威尔逊一家的所有社会关系,或许会找到一些有用的线索。金钱、感情或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原因都可能会导致凶杀案的发生。虽然在所有人看来,英咖和布莱恩都是令人羡慕的一对,但在FBI以前侦办的案件当中,几乎每起案件的当事人都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英咖·威尔逊:英咖出生在华盛顿特区,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很早就可以承担家里的一切事务。成年之后,无论在生活上或事业上,英咖也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名成功女性。而她和布莱恩的感情尤其被人们所羡慕和称赞,自从两人恋爱开始,完全可以用形影不离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状态,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在一起。1992年两人结婚,并陆续有了两个孩子;2000年,他们在马里兰州上马尔博罗买了房子,并且定居在这里。英咖是银行经理,布莱恩则在邮政局工作,两人都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另外,他们都属于同一家教堂,一人是执事,一人是传教士。稳定而不菲的收入,固定的社交活动,有两个可爱的孩子,英咖的生活看起来是那么的完美。
但是,再完美的生活也会有一丝瑕疵,布莱恩的前妻就是英咖完美生活当中的那一丝瑕疵,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布莱恩和他的前妻育有两个孩子,在他们离婚之后,孩子的抚养权归布莱恩所有,因此,这两个孩子和布莱恩以及英咖生活在一起。布莱恩的前妻因为这些原因,总是不分场合地出现在英咖面前并与之争吵,甚至有一段时间英咖申请了针对布莱恩前妻的禁令。但是,这些都没能缓解两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是出自布莱恩前妻的无理取闹,另一方面则可能是缘于英咖的影响,两个孩子甚至开始仇视自己的生母。那么,布莱恩的前妻会因为嫉妒而变得丧心病狂,甚至杀人吗?她有着足够的作案动机,因此被FBI探员列为第一嫌疑人。但是,这条线索同样很快走向了死胡同,因为英咖被害的当天晚上,布莱恩的前妻有着充分的不在场证明,FBI探员也对该证明进行了证实。
陌生人犯案,仇人犯案,种种线索都在调查当中被一一推翻,FBI探员最终把目光放到了一个贯穿始终但从未被注意的人身上——布莱恩。没有人觉得他会是凶手,所有人都在称赞他们的感情,但是FBI探员还是感到了一丝不寻常。虽然他们也不认为布莱恩会是凶手,但是他和英咖的感情太不正常了。自打恋爱开始到现在,十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没有人见过两人发生争执,而且一直是形影不离的,这不应该是生活的常态,而是一种病态。
经过FBI探员的调查,布莱恩并没有枪,但是他和英咖的感情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好。布莱恩有外遇,并不是那种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的外遇,反而像是布莱恩的移情别恋。一年前,布莱恩工作的邮政局里来了一个新员工,名叫蕾妮·本杰明,是一位年轻的单身妈妈。蕾妮一到新单位就对布莱恩产生了好感,这个男人不仅风趣幽默,还经常帮助她。如同青春期的少年少女恋爱一样,开始两人只是比较投缘,随着见面次数渐渐增加,两人的关系越来越近,终于越过了道德的边界。但是,这一切都被布莱恩隐藏得很好,几乎瞒过了所有的人,包括妻子英咖。对蕾妮来说,她则一直不知道布莱恩已经结婚了,因为布莱恩从来不带结婚戒指,直到一个同事向其透露了真相。
随后,布莱恩和蕾妮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蕾妮拒绝再和布莱恩联系,但布莱恩紧追不放,最终蕾妮同意继续做普通朋友,但两人的感情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在英咖遇害的前一个星期,布莱恩向蕾妮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英咖和两个孩子开车外出的时候出了事故,孩子们没事,但英咖却受了很重的伤,住进了医院,随时有可能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布莱恩的故事变得越来越悲惨,英咖已经被宣布脑死亡,将要被拔掉维持生命特征的所有仪器,而这一天正好是12月12日。布莱恩说他正在华盛顿特区一个人乱走,他希望冷静一下,因为他感到恐惧,并且希望蕾妮可以开车去接他,但是蕾妮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本来对布莱恩的话将信将疑的蕾妮,在星期一上班的时候听说英咖真的死了,而且是被杀害,顿时吓了一跳,她立即打电话给自己的妈妈确定是不是有一条新闻报道一个名叫英咖·威尔逊的女人在华盛顿特区被杀。
FBI探员被蕾妮的供述震惊了,如果她所说的都是真的,那么就意味着布莱恩对所有人编造了一个巨大的谎言;但如果她说的不是真的,那么她在英咖被杀一案当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来FBI探员只是觉得威尔逊夫妇的感情好到常人难以理解,但没想到还真的调查出了一些惊人的事实。
为了确定蕾妮供述的真假,调查员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询问案发当晚两人通话的细节。而蕾妮也在不断地重复一件事,那就是当晚12点到凌晨1点之间,布莱恩给她打了电话,说他的妻子英咖病死了,需要她去华盛顿特区接他,但被蕾妮拒绝了。而当调查员询问布莱恩的时候,他却断然否认了一切,称自己并没有去华盛顿,也没有打电话给蕾妮,他只是在自己的家附近寻找英咖。FBI探员调出了当时两人的通话记录,上面显示布莱恩确实在12点50左右的时候打过一个50秒左右的电话,但这个电话却是打给英咖的。那么,蕾妮说谎了吗?FBI探员根据布莱恩的反应推测他可能知道更多的真相,但他拒绝合作,什么也不肯透露。FBI探员对此产生了怀疑,但也找不到任何证据能够把布莱恩和案发现场联系在一起,当然,蕾妮同样也在FBI探员的怀疑和调查人员名单当中。
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之后,FBI探员证实了蕾妮的部分证词是真的。普通手机接收信号是基于地面的信号塔,所以FBI探员通过布莱恩手机的信号塔链接记录确定了英咖被杀的当天晚上他就在附近。而之所以找不到布莱恩与蕾妮的通话记录,是因为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双向通话服务,当两个人的电话绑定之后,每个月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月租,就可以当作对讲机使用,所以没有通话记录。即便如此,FBI探员还是从蕾妮的手机上找到了两条直连布莱恩手机的记录,链接时间正好与英咖的被害时间吻合。
时间渐渐流逝,案件依旧卡在了原地,FBI探员仍然找不到布莱恩杀害自己妻子的证据,也不知道蕾妮在其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但是,一年后的某一天,一个意外打来的电话给了案件新的进展。报案人声称,在一个派对当中,布莱恩和他的一个朋友起了争执,似乎是因为布莱恩不肯归还借走的一把枪。FBI探员立刻找到了这个和布莱恩起过争执的人,并与其进行了很长时间的谈话。最终,他们确定了一件事,这个人确实给过布莱恩一把A380手枪。这证实了FBI探员的猜测,却不足以作为逮捕布莱恩的证据,所以他们在这个人的车上安装了微型监控设备,并要求这个人戴上窃听器与布莱恩谈论关于英咖被杀的案子。
在FBI探员的监控之下,布莱恩否认自己杀了英咖,却承认了自己有枪的事实,最后关于枪的去向问题引起了两人激烈的争吵。案子变得明朗起来,但也困难了起来,因为只要找到那把枪,在证据上面就变得无懈可击了;但是要想找到那把枪,目前看来非常困难,因为很可能布莱恩已经丢掉那把枪超过一年,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在哪里了;而找不到枪的话,就没有可以给布莱恩定罪的关键性证据。最终,在2005年9月,FBI逮捕了布莱恩,并且以一级谋杀罪对其提起了控诉。在审判过程当中,FBI探员提供了大量间接证据,虽然没有一条可以直接证明布莱恩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但串联在一起之后让陪审团同意了FBI探员的判断。
随后,FBI探员还原了案发当晚的大概经过:布莱恩和英咖吃完了晚餐,然后看了电影。之后,布莱恩不知道用什么样的理由说服英咖和他一起来到了华盛顿特区,然后射杀了她。杀人之后,布莱恩本来希望蕾妮来接他,但在计划落空之后只能搭别人的便车离开。当他回去之后,就开始给每个亲戚打电话询问英咖的下落,并且报了警,装作一副毫不知情的模样。
最终,布莱恩被判处有期徒刑66年。
犯罪心理分析
在案件宣判结束之后,华盛顿警局的一位探员用一种复杂的语气表述了自己的疑惑:“我实在想不通,和非常爱自己的妻子一起吃完晚饭,再看完电影,然后一枪杀死她,他究竟是如何能做到这一切的?”这位警探惊叹的不是布莱恩看似完美的犯案手法,而是他如何能对自己的妻子下得了狠心。而当英咖的妹妹得知了真相之后,同样感觉难以置信,看起来那么恩爱的一对夫妻,布莱恩怎么能突然做出那么残忍的事情来。
想要探究布莱恩杀妻的原因,还要从头开始分析。拥有不错的收入、住着豪华的房子、有位漂亮的妻子,还有自己的孩子,这一切看起来都非常完美,但也只是看起来完美而已。从案卷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正是诱发悲剧的关键所在。
第一,从案卷中可以得知,英咖是银行经理,而布莱恩只是个邮政局的小职员,可以想象得到,双方的收入差距应该是很大的。而他们之所以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大部分功劳要归于英咖。在中国,妻子家世好并且挣钱多的话,丈夫就很容易被说成是吃软饭的,这是一种带有很大侮辱性的表述。国外的风俗虽然不同于中国,但大男子主义显然是不分国界的,这样看来,布莱恩在生活中对英咖有几分爱和几分恨也就值得推敲了。
第二,英咖是一名成功女性,她是事业型女人里做出了成就的那一小撮。这样的女人一般会比较强势,独立性比较强。虽然女强人在家里也可以做到温柔体贴,但很显然给不了一部分男人满足感和幸福感。因为有些人体现自己价值的方式就是被依赖,尤其是一些主观性、自尊心比较强的男人,他们其实不需要一个强势的妻子,而是需要一个完全依赖自己的妻子。英咖和布莱恩之间很可能就存在着这样的矛盾,只是被很好地掩饰了起来。
从布莱恩和蕾妮的情感经历看起来,他不是那种只为追求新鲜感和刺激感的人,反而是期待一种水到渠成的感情。如果单把两人的爱情经历拿出来,再加上几许波折和一个大团圆结局,那几乎就成了一个类似《缘分天注定》一样温馨的感情故事。一个年轻的单身妈妈、一个新来的员工,从经济上、社交上,不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蕾妮都是相对处于劣势的一方,而布莱恩就是比较强势的一方,那么蕾妮自然需要依赖布莱恩,他就会在这种刻意营造出的氛围当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爱情。
第三,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尤其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如胶似漆更是难以想象。如果真出现了这种状况,那么两人当中至少有一个人是处于病态的,不是病态的依赖就是病态的迁就。显然,布莱恩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之所以两个人能够如此和睦地一起生活十几年,多半是布莱恩无条件迁就的结果。英咖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一切以事业为重,如果再有一个体贴的丈夫,显然不会对生活有任何不满。而布莱恩则可能迫于经济上的压力,抑或由于英咖习惯性的强势,所以无限制地去迁就英咖。毕竟当一个男人去追求一个各方面都比自己优秀的女人时,肯定会想方设法地讨好和迁就对方。本来在结婚后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衡对等的,但当这种无限制的迁就被带入了婚后生活,甚至双方都习以为常时,意外就开始出现了。
习惯了忍耐不代表没有愤怒,而无从发泄的愤怒会慢慢地积累下来,直到带入黄土或爆发出来。但也有人会悄悄地将其释放,比如布莱恩的出轨,当然这并不能成为他对妻子不忠的借口。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较于强势的英咖,布莱恩感情的天平自然会倾向于依赖他的蕾妮,这大概就是布莱恩移情别恋的原因。但是,这些都随着自己已婚事实的暴露和蕾妮坚决保持距离的态度消失不见了,这些刺激终于令布莱恩彻底失控了。
第四,布莱恩实质上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最爱的始终是自己的人。有句话叫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蕾妮的离开只会让布莱恩更想拥有蕾妮,而本来长期压制的情绪也被彻底释放了出来,他开始为了所谓的爱情不择手段。比如欺骗蕾妮英咖因为车祸死亡,然后亲手杀掉自己的妻子。到了这个时候,或许爱情对布莱恩来说已经不重要了,他的追求是占有。而他自认为想要占有蕾妮最大的阻碍就是英咖,所以他才能在吃完晚餐、看完电影之后狠心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虽然很多人都不理解布莱恩为什么会做出那样残忍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罪犯,尤其是一个自私到极点的罪犯,绝对不能吝啬用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他们的心思。或许在开枪的那一刻,布莱恩心中还会生出一种报复的快感。
另一个表现出布莱恩极端自私的证据就是在杀掉自己的妻子之后,他并没有任何愧疚或后悔的表现,而是直接打电话给蕾妮,希望以英咖的死来博取蕾妮的同情,这无疑是一种自私冷血到极点的表现。他杀人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愤怒,而是为了得到自己所想要拥有的东西,比如蕾妮。所以,他设计了这个看起来非常完美的谋杀案,为的就是可以令自己置身事外。或许在布莱恩看来,蕾妮拒绝他只是因为他有妻子,所以他骗蕾妮说英咖已经死了;但是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双方难免会遇见,况且他想要和蕾妮生活在一起,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把英咖杀掉了事。
第五,如果当天蕾妮去华盛顿特区接布莱恩,他很可能会一时冲动,把一切都告诉蕾妮。这不是因为信任,也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他需要倾诉。从某些方面来说,大部分罪犯都是软弱的人,他们无法很好地自控,所以才做出了意料之外、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
布莱恩为了自己的欲望打得一手好算盘,但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狠心的丈夫终究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
犯罪预防指南
根据一项统计数据,在故意杀人案中,因为婚恋纠纷导致的凶杀占比超过50%,而婚外情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诱因。本案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预防此类悲剧的发生,夫妻双方,尤其是女性在婚姻生活中要提高警惕,防微杜渐,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
首先,夫妻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坦诚沟通,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给予对方应有的关怀与尊重。婚姻生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夫妻双方相处时难免产生摩擦和矛盾。即便这种问题被暂时压抑下来,就像本案中的情况一样,如果不及时沟通和化解,就会酿成大患。在本案中,布莱恩与英咖表面上和睦的夫妻关系背后暗流汹涌,凶杀案的发生与布莱恩长期压抑自我情绪导致的内心扭曲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在婚姻生活中,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觉察对方的内心变化和情绪异常。由于夫妻双方长期生活在一起,会因为彼此过于熟悉而造成心理和情感上的麻木,形成婚姻生活中的盲点,忽视对方的心理需求和情绪变化,对潜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便夫妻关系已经走到了破裂的边缘,当事人仍然没有觉察到危险所在,从而为家庭凶杀案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因此,在婚姻生活中,消除思想上的松懈和心理上的麻痹,提高警惕,保持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婚外情问题,尤其要防微杜渐,夫妻之间的相互忠诚是避免家庭暴力犯罪的重要防线。
最后,一旦觉察到对方有实施暴力犯罪的危险倾向,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并向亲友和执法机关、社会组织求助。夫妻之间朝夕相处,为一方实施家庭凶杀犯罪提供了无孔不入的机会。所以,一旦发现对方有可能对自身和其他家庭成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自我保护,切忌因为思想麻痹酿成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