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袋中的尸体(一)

垃圾袋中的尸体(一)

案发:1995年6月24日,美国伊利诺伊州汉诺威公园,距离芝加哥市区只有45分钟车程。一位警探接到报警之后迅速赶到了这里,刚下车,他就见到了一个心急如焚、不知所措的男人。这个男人称自己的两个侄女——20岁的迪泽妮塔和22岁的阿米拉失踪了,而他已经有将近两个礼拜的时间没有见到这两个女孩了。这个男人找遍了所有她们可能会去的地方,也问遍了所有可能见过她们的人,但仍旧一无所获,没有任何人见过这两个女孩,她们仿佛人间蒸发了一样。阿米拉和迪泽妮塔半年前刚从饱受战争摧残的波斯尼亚来到美国,其他的兄弟姐妹已经在战争中死去,为了保证她们的安全,父母决定将这对姐妹送到美国,来投奔她们的叔叔。

刚来到美国的时候,两姐妹是和叔叔住在一起的,并很快在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但没过多久,她们便觉得受不了叔叔的古板和严肃,所以搬出去自己租了一间房子。其实也很好理解,本来两姐妹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波斯尼亚,每天的日子都过得万分小心,那时候生存只是她们唯一的目的。但来到美国之后,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和平和自由无时无刻不冲击着她们的大脑,一个被压抑久了的人突然得到了释放,她们当然不愿意再受到任何约束。正因如此,这对姐妹才不愿受到古板的叔叔的管束而搬了出来。

可是不久之后,两人同时失业了,生活费和房租迫使她们不得不立即寻找下一份工作。这时候,一家购物中心给她们发出了面试邀请,而最后见到她们的人就是送她们去购物中心面试的一个朋友,但没人知道这个人是谁。于是,警探开始询问一切和她们有关的人,曾经的同事、朋友、恋人、邻居以及打过交道的人,但是一无所获。所以,警探推断,这两个女孩会不会因为某种原因跑到了其他州去寻找更自由的生活?但是,这一论断很快就被否决了。警探在两姐妹租住的房子内进行搜索的时候,没有发现任何要出远门的迹象,家里所有的东西都很正常。不过,她们一直养着的一只猫不见了踪影,警探在她们的家里发现了猫粮和喂猫用的盘子。难道她们是去附近的什么地方游玩去了?这个推论也很快被否决了。根据这对姐妹的朋友们的证言,她们每天都会和别人在网上聊很久,从无例外,但自从两个礼拜前,她们却突然销声匿迹了。这显得很不寻常,即便是有事离开,她们也不会一声不吭不和任何人打招呼的。而远在另一个国家的父母则每周都会和她们通一次电话来互相确认对方的平安,可两周以来,她们的父母一直都联系不到自己的女儿。一切迹象表明这两个女孩肯定是遇到了什么危险,以至于不能和任何人联系。

相关:与此同时,警方联想到了另一起案件:在数个月前,有人报案称在附近的郊区发现了一具年轻女性的尸体残肢,被装在好几个黑色垃圾袋里面,并且被扔在了不同的地方,那件案子到目前为止还是毫无线索。一联想到阿米拉和迪泽妮塔很可能会遭遇到同样的恐怖经历,警方认为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找到她们,再加上这起案件牵涉外国人,所以必须由FBI介入经办。

FBI对此案也觉得十分棘手。在美国,芝加哥是一个仅次于纽约和洛杉矶的国际性大都市,常住人口过千万,流动人口则更多。想要在这样一个城市追踪一个失踪的人或一个杀人犯,是相当困难的,说是大海捞针也不为过。所以,盲目的搜寻是不可行的,想要破案必须找到有力的线索才行。这时候,一个细节引起了FBI探员的注意——数月前被发现的女性受害者的车被发现就遗弃在两姐妹租住的公寓附近,丢弃汽车的地方距离两姐妹的住处不到1千米。如果这两个案子有关联的话,那么,这很可能又是一件惊天大案。

线索:很快,FBI探员找到了两名男性嫌疑人,其中一个是两姐妹其中一人的男朋友,另一个则是她们的好朋友,这是在两姐妹生活中和她们最亲近的两个人。但是案件很快进入了僵局,因为这两个人都通过了测谎实验,他们都被证实和本案无关。可当前只有这一条线索,FBI探员只能顺藤摸瓜地继续追查下去,很快他们有了新的发现。在两姐妹失业期间,她们曾经遇到过一个以前的同事,这个同事告诉她们自己知道一家清洁公司正在招人,于是双方交换了电话号码,并约好第二天有一个女人来接她们去清洁公司面试。面试地点就在格伦代尔海茨的一栋房子里,在那里她们将会帮忙一起做清洁。这和前面提到的去购物中心面试明显不相符,同时接走她们的到底是谁也同样不得而知,调查再次陷入了僵局。随后,FBI探员赶去她们的面试地点进行询问,也没有得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目前仅有的线索就是她们的一个朋友说接走她们的是一个金发女郎。但是,FBI探员走访了附近的邻居,没有人注意到那天是否有一个金发女子开着一辆车离开。无奈之下,FBI探员只好再次找到给姐妹俩介绍工作的那个同事,但她也只知道那是一对夫妻开的清洁公司,他们的名字叫保罗·朗格和莎琳·朗格。奇怪的是,当FBI探员找到这对夫妻的时候,他们却否认自己曾经开过一家清洁公司,并且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阿米拉和迪泽妮塔,甚至都没有听说过这对姐妹。FBI探员还是对他们起了疑心,丈夫保罗说话非常圆滑,就像是一个产品推销员一样,而妻子莎琳以前恰好做过清洁工。就在FBI探员对他们的话进行推敲时,他们又得到了另外一个信息——保罗正是前面那起碎尸案的嫌疑人之一,而现在他又和阿米拉与迪泽妮塔的失踪案有了联系,这不能不引起FBI探员的重点关注。

更多的疑点:嫌疑人并不是只有保罗一人,FBI探员在对保罗加强监视之后,又开始继续调查其他嫌疑人。一年过去了,案件没有任何进展。随后,另一起案件进入了FBI探员的视线:在距离芝加哥市区20千米的地方发生了一起火灾事故,当消防员闯入火灾现场后发现了一名穿着整齐的女性尸体。这名女性叫作多瑞塔·杜芭克,30岁,有一个5岁的女儿,是一个单亲妈妈,幸亏当天她的女儿不在家,才免于受害。但随后的尸检报告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不寻常的真相——这名女子不是被烧死的,而是被勒死的,报告证明在那之前她还遭受过侵犯。凶手在事后给她穿好了衣服,然后纵火,使之看起来像是一场意外。

FBI探员调查了这起案件,多瑞塔的一个朋友说多瑞塔最近正准备卖掉自己的房子,案发当天正好是买家来看房的时间。当天早晨,两人正在通电话,然后多瑞塔告诉她看房的人来了,但这个人给人的感觉很不好,本来说好是夫妻俩一起来的,可现在来的只有一个男人。多瑞塔的朋友问她是否需要立刻报警,多瑞塔却回答应该没事,不过要求她的朋友在5分钟之后再次打电话给她。5分钟之后,这个朋友按照约定打电话给多瑞塔,但是没人接听,于是她立即打电话报了警。就在警察赶往多瑞塔家的时候,消防车也已经在去往那里的路上了。FBI探员通过分析发现,这起案件和之前的案件看起来没有丝毫关系,因为杀人手法完全不同。一般来说,连环杀人犯都有着严谨的作案手法,并且有时候会固执到常人难以理解的地步。这个分析结果使FBI探员和警方很沮丧,因为这代表着这座城市里至少有着两个杀人凶手,还是非常残忍的那种。但对于第二个凶手,警方同样没有任何线索,多瑞塔的邻居和朋友们中间并没有人知道那个看房的男人是谁,长什么样,家住哪里。

关联:火灾案件同样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最开始又是按照一般火灾案处理的,所以多瑞塔的尸体被冲洗过,缺少了之前的详细调查取证,这使几乎所有的证据都被消除掉了。虽然这起案件看起来和之前的碎尸案及两姐妹失踪案没有什么关联,却依然有着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人对最有可能的那名嫌疑人有过哪怕一丝一毫的印象。

锁定:FBI探员和警方在长长的嫌疑人名单中不断地进行排除,目标又回到了一个人身上,那就是保罗·朗格。在排除掉一切不可能因素之后,似乎所有线索都在说,这个人就是凶手。虽然还没有任何确实的证据,但FBI探员依然决定深入调查这个人的一切资料,于是,一个肮脏的过去被揭开了。保罗在17岁的时候曾经欺侮过一名14岁少女,手段非常残忍,更有甚者,在他施暴的时候,他的父母都在家里。后来,那个女孩在逃走的时候被邻居所救,保罗因此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在阿米拉和迪泽妮塔姐妹失踪的前一年他刚好假释出狱。

这样的经历使FBI探员几乎可以认定凶手就是保罗,但是FBI探员秘密搜索了他的车子,却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只是在车子的后备箱里发现了一些血迹,却不能用作DNA分析。没有任何证据可以申请对他的逮捕令,FBI探员能做的就只有定期监视保罗和他的妻子莎琳,比如秘密跟踪他们或者窃听他们的所有通话。可监视他们的FBI探员不仅一无所获,甚至被保罗发觉了,并开始戏弄监视他的探员。比如有一次,他特别匆忙地带着一个行李箱赶去机场,但当FBI探员拦住他的时候,却发现行李箱中只有一些玩具娃娃。在某次通话中,他甚至会说:“我知道你们在监听,但是你们找不到任何证据,祝你们过得愉快。”无奈之下,FBI派去了一名女探员试图接近保罗,但同样很快被识破了,最后FBI探员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的判断是否出现了错误,保罗其实并不是凶手。

又一起案件:1997年2月3号,在芝加哥北拉勒米大道,消防员刚刚扑灭了一场大火,并在火灾现场发现了两名死者——35岁的单身母亲尤兰达·古提蕾丝,还有她10岁的女儿杰西卡·姆尼兹。母女俩躺在同一张床上,都被绑了起来,并且遭受过侵犯。尽管看起来这件案子和之前的多瑞塔被杀案件非常相似,但警方从作案手法上分析得出这并不是同一人所为,而纵火焚毁现场则是一种惯用的手法。随后,警方调查了所有和杰西卡母女有过接触的男人,没有任何人的DNA与残留在杰西卡身上的精液相符合。

突破:芝加哥警方有DNA样本却没有嫌疑人,而汉诺威公园这边却是有嫌疑人没有证据。双方没有办法把案件联系在一起,即便是芝加哥警方自己都不一定会把发生在同一座城市的两起纵火杀人案联系在一起。经过短暂的间断之后,FBI探员对保罗的监控越来越严密了,甚至对于保罗每天扔掉的垃圾都会进行仔细检查,在经历了1年的无用监控之后,他们终于发现了新的线索:FBI探员在垃圾中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有阿米拉等人的名字和电话,还有一些不完整的地址。笔迹专家鉴定后表明,这些字迹属于莎琳。这至少可以证明朗格夫妇说他们不认识阿米拉姐妹是在撒谎,而纸条上的内容也证实了他们的公司确实有清洁服务,甚至在纸条上面可以得到完整的指纹作为证据。但当FBI行动小组将逮捕申请寄回总部的时候,却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因为无论是电话还是其他字条,都不过是间接证据,并不能证明就是保罗杀害了阿米拉姐妹,所以无法申请到逮捕令。即便如此,FBI探员还是申请了搜查令,在保罗的住处,他们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东西:弩箭、高压电枪、兰博刀等诸多武器,这些东西被悉数送到实验室做检验,希望可以找到逮捕格朗夫妇的证据。他们却再次失望了,在这上面并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

转变:FBI特遣小组决定转变方式,他们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保罗的监控上面,而是决定扩大调查范围,通过一些可能的方式去获得可以抓捕保罗的证据,这一次,他们把突破的重点放在了莎琳·朗格身上。然而就在此时,又一起案件发生了:1997年3月,在芝加哥肯尼斯大道,一名女子在自己准备出售的房子的浴室里被强奸并杀害,然后被毁尸灭迹。与之前不同的是,这名死者体格比较健壮,所以与凶手进行了激烈的抵抗。芝加哥警方终于把三起纵火案联系在了一起,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有组织的连环杀人案,而在这个组织里面则可能有着若干名杀人犯。市区的芝加哥警方和郊区的FBI探员特遣小组依旧在不停地分头进行着调查,虽然他们都很沮丧。而被逼急了的FBI探员则使用了另一个办法把保罗关进了监狱,他们找到了保罗的假释官,向其出示了一些证据,尤其是关于保罗拥有大量杀伤性武器的证据。

当保罗被重新关进监狱之后,FBI特遣小组终于可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莎琳身上了。他们几乎可以确定莎琳绝对参与了保罗的犯罪。迫于FBI探员的压力,莎琳最终说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真相。

证据:莎琳承认自己就是当天开车接走阿米拉姐妹的那个女人。当她把两姐妹送到之后,就一直在房子外面吸烟。期间,两姐妹之一曾尖叫着跑了出来,但还是被保罗抓了回去。莎琳说之后自己便开车离开,等到晚上回去的时候,她发现地下室多了几个黑色的垃圾袋,她怀疑保罗将两个女孩杀害了。

就在FBI探员有了突破的时候,芝加哥警方也有了惊人的发现。他们在判断出可能存在一个连环杀人组织之后同样找到了FBI探员,并且在资料库里面找到了与杰西卡身上的精液所匹配的DNA资料,这个人就是保罗,两起案件终于正式有了汇合。但是,关于阿米拉姐妹的案件依然没有决定性的证据,两姐妹的尸体在1年前就被扔到了垃圾处理站,现在显然是很难找到了。所以,FBI探员决定采取一些手段:先做出FBI探员没有任何证据的假象,此时的保罗并不知道自己的妻子已经成为了证人。然后,由芝加哥警方出面向其询问关于三起纵火案的事情,并且假装成依然没有任何线索,保罗会激烈地否认他和三起纵火案有关,随后警方出其不意地向其出示了关于DNA对比的检测报告,就这样保罗的心理防线崩溃了。FBI犯罪心理侧写员曾告诉特勤小组,这个人同意所有的指证,但是不会承认任何东西,并且表明这个人极喜欢玩弄别人。但这一次,这个自以为可以玩弄所有人的罪犯被参与案件的FBI探员调侃:除非犯人是来自平行宇宙的另一个保罗,否则面对如山铁证,他只能认罪。

真相:随后,FBI探员利用同样的手法使其承认汉诺威公园的碎尸案以及阿米拉姐妹的失踪案都是他一人所为,包括在芝加哥其一共侵犯并杀害了八名女子。保罗清楚地知道FBI探员当时并没有跟踪他,他是偷偷跑到市区作案的。在供述的过程中,保罗十分淡然地叙述着自己是如何侵犯并且杀害对人充满信任的阿米拉姐妹,语气中没有一丝愧疚。而在供述杀害杰西卡母女的过程时,简直就像是在向别人讲述一个自认为很精彩的故事,完全没有一个杀人犯应有的忏悔之意,他甚至将杀害每一个人的每一个细节都完整地描述了出来,不带任何情绪波动。

保罗·朗格最后被判处死刑。但因为伊利诺伊州随后废除了死刑,所以保罗被改判终身监禁并不得以任何理由假释或保释。

犯罪心理分析

首先,FBI犯罪心理侧写员针对保罗·朗格给出了一个很特别的答案:这是一个与任何连环杀手都不同的罪犯,甚至之前的经验在他这里不起丝毫作用。他拥有一般连环杀人犯的欲望和残忍,却没有一般连环杀人犯的执着与骄傲。是的,连环杀人犯大多有着属于自己的骄傲,他们认为没有任何人能够抓到他们,所以总是执着于同样的杀人手法,并且不断地去完善它;对于一些不符合自己规矩的东西,往往有着极强的抵触和愤怒。但保罗不同,他同样十分得意于自己的“杰作”,却并没有那些无谓的执着和坚持。在前两起案件当中,他在自己的家里杀人,但自从FBI探员盯上他之后,却突然改变了惯用的杀人手法,潜到芝加哥用纵火的方式来掩盖自己的罪行。虽然FBI探员一度被他玩弄得十分狼狈,但他与其他的连环杀人犯有着本质的不同——他害怕警察,害怕自己的罪行被发现。

其次,上面的不同造就了一个更可怕的凶手。一般来说,其他的连环杀人犯杀人几乎都有着一定的社会因素,比如受到过某种刺激,或者遭受过不公正待遇,或者其他的一些原因。但就保罗来说,并没有任何可以探寻到的社会因素存在,他之所以杀人完全是出自骨子里的残忍与罪恶。正如FBI犯罪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保罗基本上可以不被看作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恶魔,杀戮与暴虐几乎是他天生就带来的。从他的认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个几乎对杀人没有任何心理障碍的人。其他一些连环杀人案的凶手总会在自身的经历中找出某些东西来使自己的杀人变得合理化,我们称之为“反社会属性”。但从保罗的经历来看,很难想象能有什么影响得了他的世界观。但看他对待杀人的态度,他似乎已经超越了反社会,而成了反人类。

最后,案件中还有一些细节存在些许疑问,那就是17岁的保罗在欺侮14岁女孩时,他的父母是在家的,那就说明他们对此应该是知情的,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是因为他们有自我意识,并且能够使用工具。而这个自我意识就是用来约束自己的兽性,毕竟人也是动物,同样拥有兽性。但正因为人类有自我意识,所以在受到后天的教育后,就会约束自己去做一个有准则、守规矩的人。但从有限的资料来看,保罗的父母始终对其持一种纵容的态度,并没有对其大力地引导和管教。虽然不能完全把保罗的罪行归咎于他的父母,但保罗最终走到这个地步,他们无疑是有责任的。“子不教,父之过”,虽然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很多父母都会选择护短,但那些看到孩子已经触犯了法律却依然不管不顾的父母,很显然是不称职、不合格的。从屡次犯案却一直无法找到证据来看,保罗无疑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但这样聪明的大脑被用来害人性命、规避法律制裁,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与反省。

犯罪预防指南

想要预防类似的危险,就会涉及一个令懒于动脑的人极为烦躁的问题——怎样识人?怎样在保护自己的基础上与人正常交往?我们常说信任是一种美德,但这仍旧要求我们有区别地去信任他人。有些人天生就有一种亲和力,而有些人却可以伪装出来,当一个看起来非常有亲和力的人提出要帮你一些忙的时候,你一定要记得提高自己的警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世界上并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哪怕是对方描述的理由再充分可信,你也要开动脑筋,站在怀疑的角度上反复分析推敲。

还有一些人愿意付出信任看的不是这个人的本质,而是外在,就如同时下流行的一句话“重点是颜好看”。人们总是很容易相信一些外表符合自己想象的存在,比如一个人看起来孔武有力,所以很容易给人以安全感,但当真的遇到危险的时候,挡在你面前的很可能只是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平常人。即便如此,柜台前的帅哥美女总是更容易吸引一些顾客去围观、光顾,这似乎是一种人类的通病。但我们还是要警惕,在投以信任之前,我们需要看的并不只是外表,而是对方的行为和言语。这一点老辈人早有识人之智,比如武侠小说中最厉害的是什么人?绝对不是那些胳膊上能跑马、拳头上能站人或者太阳穴鼓鼓的壮汉,反而是反差极大的柔弱之人。

最后一点就是老生常谈了,我们必须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就拿本案中的多瑞塔来说,据与她通电话的朋友回忆,当时她已经觉得眼前的男子给人一种很危险的感觉了,却依然拒绝了朋友报警的建议,贸然让这个陌生男子进了自己的家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想着应该会没事,应该不会这么倒霉,但很多意外偏偏就会发生的原因,就是这个想当然的“没事”经常会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在自身安全的方面,绝对马虎大意不得,不要去想什么“应该”“或许”,而是要三思而后行,确保反复确认、绝对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