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狂
案发:1995年9月17日,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的格尔夫波特市,一对夫妇打通了911报警电话,语气异常慌乱。他们说自己在昨天晚上之前还见过女儿和外孙,但现在他们都不见了。警方迅速前往报案电话中所说的地点。
失踪者名叫谢尔丽·散特比,同时失踪的还有她6岁的儿子。卧室的门有被强行打开的痕迹,看起来似乎是一起入室抢劫案,但那对报案的老夫妇有着不同的意见。谢尔丽·散特比和她的丈夫马里奥·散特比两个人感情不和,马里奥甚至多次对谢尔丽施暴,所以谢尔丽禁止马里奥接近自己和儿子。而且有邻居证明昨天晚上看到过马里奥来到了谢尔丽的屋子前,似乎还带着枪。所以,警方迅速把目标转移到了第一嫌疑人马里奥身上。
地方警局无论从技术上、装备上,信息来源上都和FBI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尽快找回谢尔丽母子,最大可能地保证他们的安全,这起解救谢尔丽母子的案件交由FBI来主导。
在听取了地方警局搜集的线索之后,FBI探员开始调查马里奥的情况。他是一名消防员,曾经接受过潜水营救训练,而且在工作中表现非常突出。同时,他酷爱野外求生活动,掌握了非常好的户外营救技能。在同事和受过他帮助的人看来,他就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英雄,这样一个人会对自己的妻子施暴,并且绑架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吗?
事实上,这只是工作中的马里奥,生活之中的马里奥则又是另一番模样。FBI犯罪档案管理处派出了一位行为分析专家来分析马里奥可能犯罪的原因,简单明了的调查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马里奥在消防队的工作已经因为一起入店行窃案件丢掉了,而且他拥有手枪和步枪。这个人可能有着长期对自己妻子和孩子施暴的行为,并且坚信自己的妻子有了外遇。对此,不堪忍受的谢尔丽在法庭上提起了诉讼,并且找来了律师希望可以和马里奥离婚。而就在提起诉讼的当天晚上,也就是9月16日,马里奥突然闯进了谢尔丽的家中,强行带走了她和孩子。他坚称谢尔丽背叛了自己,并且自己依旧深爱着妻子和孩子。
自从马里奥绑架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之后,一家三口就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野里,FBI探员虽然展开了搜寻,但还是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线索。9月20日,这一天是马里奥入室行窃案公开审理的日子,本来警方和FBI探员都认为他不可能出庭受审的,但事实出乎意料,他竟然来了,于是FBI探员逮捕了他。在询问他的妻子和孩子在哪里的时候,马里奥没有丝毫的犹豫和隐瞒,称他们就在一处加油站等他。警方很快在附近一处加油站的停车场里找到了谢尔丽和她的儿子,谢尔丽的脸上有着明显并且很严重的瘀青。
起初,谢尔丽什么都不愿意说,只是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儿子,随着情绪慢慢地平静下来,谢尔丽才向FBI道出了他们这几天的经历。
对谢尔丽和她的儿子来说,被绑架的这三天是一场异常恐怖的旅行,他们横跨了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以及得克萨斯州。在路上,马里奥时不时地在儿子面前对谢尔丽使用暴力,并且强迫她找到她的离婚律师,撤销之前的离婚申请。FBI探员根据上述情况和之前的绑架对马里奥提起了诉讼,但马里奥拒不认罪,他认为自己没有错,只是想要回去和家人团聚而已。FBI行为分析专家据此得出结论,马里奥并不是在掩饰自己的罪行,而是真的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而这三天的经历在马里奥看来,也只是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家庭旅行,他并没有绑架也没有逃跑。
马里奥的第一次机会:显然,马里奥的说辞不可能得到陪审团的同意,法庭最终以入室盗窃、绑架以及故意伤害罪判处马里奥有期徒刑40年,并把他发配到了密西西比辖区内的一座监狱里。
FBI犯罪心理专家认为马里奥是一个做事专注的人,他会将一切事情考虑得极为周密。当这样的一个人开始致力于犯罪时,这绝对是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情。
越狱:在入狱两年之后,马里奥找到了越狱的机会。和他同一监狱有一个叫格兰白力的19岁男孩,他的罪名是行窃,但是还没有被最终审判。马里奥说服了格兰白力和他的律师,将自己列入了其案件的目击证人,这样在格兰白力接受审判时,马里奥就可以一同随行离开监狱了。讽刺的是,格兰白力犯案时,马里奥早已被关入监狱两年之久,又怎么会是其案件的目击证人,但没有人注意到这一事实。
1998年6月25日,马里奥和格兰白力被带出监狱去法庭受审。悲剧总是在无数小细节被忽视的前提下发生的。押送他们的执行官对格兰白力非常熟悉,认为这是一个模范犯人,之前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格兰白力被打开了手铐却没有试图逃跑,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格兰白力的手铐。遗憾的是,这名执行官虽然并不认识马里奥,但还是单纯地认为两个人既然是在一起的,那么就可以同等对待,所以马里奥的手铐也被打开了,即便车前座的后面并没有安装护栏。不得不说,这名执行官自信得有点过头了,这一次疏忽使他跌入了深渊。
在行驶到一处加油站时,这名执行官甚至允许马里奥和格兰白力进入加油站的商店里。当他们回到车里之后,两名罪犯向执行官发起了突然袭击,执行官的枪被马里奥夺走,而他的助手则没有携带任何武器,就这样执行官和他的助手被绑架了。马里奥和格兰白力将二人用手铐铐住,丢在了一处偏僻农场的废弃小屋里。直到第二天,他们才被人发现,而此时的马里奥和格兰白力早就带着执行官的枪逃到了几百千米之外。
追踪:在马里奥和格兰白力逃跑的过程中,一位下班回家的警队队长拦住了他们。这名警队队长看到一辆不属于自己辖区的巡逻车在路上行驶,而且这辆巡逻车明显应该经过修理才能再次执行公务,所以他逼停了该辆巡逻车。但就在他下车打算检查时,这辆被逼停的巡逻车里突然有人对他开枪,这名队长迅速绕到了车的后面。随后,这辆巡逻车竟然试图倒车撞倒他,这使警队队长非常生气,并且开枪自卫,马里奥和格兰白力再次驾车逃之夭夭。
在阿拉巴马州,马里奥和格兰白力又一次被巡逻的交通警察拦住,因为他们接到信息说有两名逃犯正在向他们的方向前进。当另一名交通巡警赶到时,马里奥已经开枪打死了拦住他的交警,并且逃入了森林。
马里奥开枪打死交警的举动彻底激怒了FBI,他们调集整个州的探员和特警开始搜捕马里奥。但这并没有减轻搜索人员的压力,马里奥是一个非常擅长野外生存的人,而且他能够熟练地使用抢来的步枪和手枪。幸好FBI探员一早判断出了马里奥的越狱意图——教训甚至杀死导致自己被判刑的妻子谢尔丽,所以这对可怜的母子被提前转移到了安全的地方。
经过几天搜捕,格兰白力再次被捕,却没有了马里奥的踪影。格兰白力告诉FBI探员马里奥会使用松叶擦拭身体以掩盖气味,避开警犬的追踪,同时也会在小溪和河里行走,这样就不会留下痕迹。最终,马里奥还是从FBI探员的重重包围圈中逃离了出来,不得不说森林给了他巨大的优势,他要比警察和探员更熟悉这里。虽然FBI探员无法抓到马里奥,但马里奥也同样无法达到自己的目的——找到谢尔丽。所以,他闯入了一户人家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且挟持了一个名叫亚历山大的男子,胁迫其开车载自己去寻找谢尔丽。
被挟持的亚历山大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一直在寻找逃离的机会。在密西西比州边界的一处加油站旁,亚历山大谎称自己开了一夜的车,需要休息一下。在征得了马里奥的同意之后,他假装躺在驾驶座上睡着了。马里奥趁亚历山大睡着的时候,离开了车子去上厕所,而马里奥一离开车子,假装睡觉的亚历山大就迅速发动汽车离开了。失去代步工具的马里奥试图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后来,他找到了一个西班牙家庭,希望他们载他一程,因为他会说流利的西班牙语。就在搭车时,加油站的一个巡警认出了他,并且报告了FBI。FBI探员在公路上逼停了马里奥搭乘的货车,并迅速抓捕了他。
马里奥的第二次机会:之前的罪名,再加上越狱、杀死两名执法人员以及故意伤害罪,这一次马里奥至少会被判处终身监禁,但也有被判处死刑的可能,马里奥并不甘心就这样放弃自己的目的。
再次越狱:就在马里奥入狱后不久,他竟然再次神奇地越狱了。一天,狱警在检查监狱时,突然发现马里奥的房间是空的,于是迅速拉响了警报,整个监狱开始了大搜捕。事实证明,此时的马里奥已经逃出了监狱,同时消失的还有一个本应正在上班的女狱警。FBI探员在又一次接到监狱方面的求助后不得不再次展开追捕。有了上一次经验,这次马里奥的准备势必更加充分,变得更加狡猾。
FBI探员的调查显示,马里奥俘获了那位女狱警的芳心,并且在她的协助之下成功越狱。面对FBI探员的审讯,这名女警不得不透露出一个细节——马里奥说他在亚特兰大有一个朋友,那个朋友会为他制作假的身份证。一旦马里奥得到了假的身份证,那么他的行动将更加顺利,比如他可以乘坐火车和飞机而不被发现。
FBI探员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资源去搜寻马里奥的位置,这时传来的一个消息让大家精神为之一振。马里奥或许真的喜欢上了这名女警,他经常给这名女警写信,而FBI探员则可以通过寄信的地址来判断马里奥的位置。就在搜捕行动紧锣密鼓地展开时,一个意外的惊喜出现了:马里奥在寄给这名女警的一封信中和盘托出了自己的计划,包括怎么去亚特兰大,然后怎么回到密西西比并且找到妻子谢尔丽等信息。就这样,搜捕人员迅速掌握了马里奥的动向。
在一处加油站里,一个FBI便衣探员假装自己的车子出了故障,需要修理,拖住了马里奥所乘坐车子的司机,并打电话通知了搜捕队伍,毕竟马里奥的屡次逃脱让FBI不敢有丝毫大意。最终,直到搜捕队员的枪指在头上时,马里奥才发现了FBI探员的到来。于是,他放弃了抵抗再次被捕,却告诉FBI探员宁愿对方打死自己,他也不想再次回到监狱里了。
这一次,马里奥被安排在了密西西比州立监狱,并且调走了其周围的所有女性工作人员。同时,他也放弃了回到阿拉巴马州受审的权利(美国各州之间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审判权,马里奥是阿拉巴马州人,有权利要求回到阿拉巴马接受审判)。2005年4月28日,马里奥被判处死刑,在走出法庭的那一刻,面对记者的提问,马里奥很坦然地说:“我得到了死刑,死刑。”而他的妻子谢尔丽则终于摆脱了十几年的噩梦,不必时刻担心马里奥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可以从此毫无负担地生活下去。
犯罪心理分析
首先,马里奥不能算是个完全的坏人,至少在他自己看来,他不是一个坏人,虽然他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屡次施暴,并且两次越狱,还杀了人。我们可以将马里奥定性为偏执狂,这个人不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在明知道是犯罪的情况下犯罪,甚至在越狱之前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在犯罪。他的本意似乎也并不是想要伤害谁,只是希望一切能够按自己所想的方向发展。
很久以前有一部电视剧叫《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其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极度偏执的人,只要自己的妻子和任何一个男人说话,就会认为妻子对自己不忠,然后对妻子暴力相向,马里奥就是这样一个人。马里奥的妻子或许真的出轨了,但这个出轨现象很可能是被他自己无限地放大了。在最后的审判中,马里奥丝毫没有流露出对自己妻子使用暴力的内疚,他始终认为那都是理所当然的。
在审判当中,他还为自己的行为申辩,大意是:“她给我戴了那么多的绿帽子,我恨不得杀了她!”从这句供词就可以看出他的偏执程度之深。偏执的人总会把自己认为的事情无限制地放大,正如孩子的家长会在孩子一次没考好之后就批评孩子的成绩一直不好,恋人则会认为自己的情人是天下最完美的,而仇人之间则认为对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在准备暗害自己。在他们眼中,理智和道理都是不需要的,自己的所思所想才是最正确、最不容置疑的。
所以,马里奥坚持认为自己的妻子不仅一次,并且不仅和一个男人出过轨,这多半是出于他自己的想象,但极度偏执的他将这些当成了事实。因此,他才能在对妻子屡次施暴的时候,如此心安理得。
其次,马里奥是一个极为专注,并且不愿意有任何延误的人,这是FBI专家做出的判断。所以,在他想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会被任何东西所阻碍,道德不行,法律不行,甚至连FBI和监狱都不行。而在他做事的过程中,一切行为都被他自己莫名其妙地合法化,他不会认为那是错的。
在他强行带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时候,他是真的不认为那属于绑架,所以在应当出庭接受审判的时候,他竟然堂而皇之地回来了。他会主动接受审判,说明他知道行窃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而既然他肯回来,一个因素是他准备洗脱自己的罪名,另一个则是他准备好了接受对自己的惩罚。无论他回来的原因是什么,都可以证明他有着一定的对错观念,却依然对于带走妻子和孩子一事没有丝毫愧疚。
也正是因此,他在FBI探员询问自己妻子和孩子在哪里的时候没有丝毫犹豫地告诉了他们地点。而后来他之所以拒绝认罪,也是因为他真的不认为自己犯了罪,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绑架。此外,在逃亡的过程中,其实以他的能力如果要专心逃亡,FBI绝对需要付出至少几倍的代价才能够抓到他,但是他执着于找自己的妻子谢尔丽算账,所以即便是越狱再多次,只要FBI探员在他的目的地蹲点抓捕,他就无处可逃,甚至导致他两次越狱的原因就是他一心想要报复自己的妻子。如果他真的报复成功了,或许之后就会安心地待在监狱,直到他再次有了想要出去做的事情也说不定。
再次,马里奥的极度偏执和专注使得他有了一定的反社会属性。在面对关于杀死巡警的审问时,他表现得非常淡然并且直言不讳:“我只是不希望有任何因素耽误我的时间。”在他的眼中,只要耽误了自己的事情,那么杀人也不是一件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了,这无疑是一种很恐怖的心理。或许有人会觉得很多犯罪分子在自己的事情受阻的时候都会毫不犹豫地杀人,但性质还是有所不同的。他们杀人有的是因为害怕,有的是自恃不会被警察发现,还有的出于其他的原因,但无论是哪种原因,他们都知道杀人是不对的,是违法的。但从马里奥的态度分析,那次杀人就好比一个人走在小路上,发现有杂物挡住了去路,所以一脚踢开一样的自然。即便如此,从最开始他没有杀掉押运他的执行官来看,他的情况并不算特别严重,和变态杀人狂之间还是存在区别的。
最后,马里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竟然能以服刑之身俘获一位女警的芳心,以至于第二次抓捕他归案的时候竟然调走了所有的女性工作人员。同时,马里奥也是一个比较孤独的人,否则很难成为一个偏执狂。这从他在逃亡的途中还不停地给自己喜欢上的那名女警写信,甚至最后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可以看出来,他需要有人分享,哪怕会因此而泄露自己的行踪。
犯罪预防指南
永远记住,如果没有能力应对偏执狂,那就一定要远离偏执狂。擦亮自己的眼睛,尽早识别出身边具有病态心理的人,并且远离他,不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
对于预防犯罪来说,除了普通民众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国家机关使用法律手段震慑想要犯罪的人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本案中的马里奥,再比如一些变态杀人狂和连环杀人犯,对于他们来说,法律和防暴机关的介入有时候反而会让他们更兴奋,更多时候则会被直接无视。所以想要预防这样的犯罪其实是很困难的,最好能从萌芽之初就将其解决掉,但无疑这几乎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譬如在马里奥第一次入狱的时候,或许就已经发现其具有严重的犯罪倾向,但也只是让其服刑,仅此而已,法院不可能因为有犯罪倾向就判一个人有罪,毕竟他还没有实际行动。只采取一定程度的心理辅导,似乎也不是很现实,因为在事情发生之前一切都只能算是猜测。比如某个人具有暴力倾向,经常破坏东西,那么也许这个人一旦和别人发生口角就很可能会伤人甚至杀人,但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前,警察却并不能以此为理由强制关押这个人或要求这个人接受相应的心理辅导。
目前来看,只能从广大民众抓起,由学校及用人单位等想办法来解决学生和员工的心理问题,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对于类似的犯罪预防,我们能够提出更加可行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