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连环勒喉悬案

波士顿连环勒喉悬案

案发:1962年6月14日,家住波士顿的年轻姑娘萨利文出门为家人购买生日礼物。临出门之前,她还用一大堆神秘的词语向家人形容了自己准备要买的礼物。于是,家人一边一头雾水地猜测萨利文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一边等待着萨利文的归来,他们左等右等始终不见踪影。直到第二天,意识到情况不对的家人向当地警局报了案。警察开始四处寻找这个年仅19岁的姑娘,却一无所获。几天后噩耗传来,有人在东湾发现了一具年轻女子的尸体,萨利文的侄子前去进行了辨认。那具女尸确实是萨利文,被发现的时候是一副衣冠不整的样子,法医的鉴定结果表明她是在受到异物强奸之后被勒死的。

就在萨利文一家沉浸于巨大的悲伤中时,警察也在四处查找线索。谁料,悲剧再次发生,这次同样是一位女子,同样是被侵犯之后勒死的,两起案件的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在警方并案侦查的同时,悲剧却在不断地发生,在之后的一年半中,至少有10名妇女被嫌疑人用相同的手法杀害,不光手段残忍,其作案频率之高也令人咂舌。遗憾的是,在如此高的作案频率之下,警方竟然没有找到一丝有力的线索,案件依然处于茫然阶段。

调查:频繁且残忍的连环杀人案使得整个波士顿上空笼罩着恐惧的阴云,似乎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一只手勒住自己的喉咙,把自己拖向地狱的深处。人们在恐惧中渐渐失去了耐心和理智,可除了受害者都是妇女这一点,杀手的作案并没有任何规律可循。如果当时的FBI专家能够做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地理分析侧写和犯罪心理侧写,或许会对破案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但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分析手段,或者说一切技术都还非常不成熟,无法投入实际的案件侦破当中。一时间,贵妇人在出门的时候总是带着成群结队的狗作为保镖,因为她们甚至不能确定凶手是否会混在自己的保镖队伍当中。而平民只能在出行的时候尽量结伴,并且一直缩着脑袋四处张望,整个波士顿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被这种诡异的气氛长期笼罩着的波士顿,在一些过度恐惧的人们心中,就是在过着一种早上出门,晚上都不知道能不能回来的没有一丝希望的日子。而一位少年被激怒了,不仅因为警方对案件的侦破迟迟没有进展,更是因为罪犯这种不顾法律和道德,四处作案的肆无忌惮。他就是萨利文的侄子舍曼,当时曾经去犯罪现场认过尸。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之中,舍曼投入了工作之余的全部时间来追踪这名逍遥法外的凶手。

意外的突破和转折:1964年11月,一个名叫德萨尔多的美国人因为多起强奸和盗窃案被捕。6个月之后,这名罪犯在州立医院向自己的律师坦白说,他就是波士顿连环勒喉案的凶手。媒体一片哗然,为了抢新闻,几乎所有的媒体都在第一时间报道了自己所接触到的事实,这其中不乏很多媒体的添油加醋和胡乱猜测。于是,人们都知道了几年前在波士顿接连杀死了至少11名妇女的残忍凶手叫作德萨尔多。对此,警方和律师并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所以民众也无法做出更多的分析和猜测,因此也没有人去进行质疑。从另一方面讲,在人们的潜意识当中,大概没有人会无端地把如此凶残的大罪承担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这种臭名昭著并且绝对不可饶恕的犯罪。可最终因为证据不足,警方无法对其提起诉讼,德萨尔多竟然被无罪释放了。法律就是这样冰冷,即便你知道眼前的人就是凶手,甚至这个人都很高调地承认了,但只要你找不到证据,他就尽可以大声嘲笑你的无能,并且继续逍遥法外。

德萨尔多的确是一个十足的恶棍,但他却有一个在一定程度上讲颇为正直的哥哥理查德,德萨尔多十分敬畏自己的哥哥。当得知德萨尔多承认了波士顿连环勒喉案的罪行之后,这位哥哥怒不可遏,第一时间前去责问自己的弟弟。对外人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但是面对来自哥哥的怒气冲冲的责问,德萨尔多却只好吐露实情:自己其实并不是波士顿连环勒喉案的凶手,只是在闹着玩,因为那件案子流传较广,细节方面也广为人知,所以就趁机揽在了自己身上。况且很多媒体都对波士顿连环勒喉案件感兴趣,如果承认自己就是凶手,那么说不定就可以通过卖给这些媒体第一手的消息来赚取大把的金钱。

就在哥哥理查德差点气疯的同时,一直在不停地追踪犯人的舍曼同样发现了问题:在波士顿连环勒喉案当中,每一次凶手都会将死者的嘴巴堵上。德萨尔多在向自己的律师坦白时,也提到了这一细节:“……我将她们的嘴巴堵上,就是希望她们不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都无法开口,这样就不会有任何人知道我就是罪犯了……”作为地方新闻的制作人,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追踪罪犯,舍曼通过自己的渠道获得了部分德萨尔多坦白时的录音。但是,更加熟悉案情的舍曼发现德萨尔多的供词全部都是谎言:首先开篇时就提到过,萨利文和之后受害的诸多女性都是“受到异物强奸”,这是很不起眼但非常关键的一点,而德萨尔多只是一个单纯的强奸犯,两者并不相同。其次,在德萨尔多的案件中,舍曼发现法医的鉴定报告中表明其并没有将任何遗留物留在被害者身上,而在波士顿连环勒喉案件当中,被害者的体内则被塞满各种杂物,这足以证明两起案件的罪犯并不是同一个人。除此之外,一个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又怎么会在后来的案件中放过自己的受害者,毕竟由杀人狂变成一个单纯的强奸犯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虽然舍曼和自己的家人都希望德萨尔多就是那个穷凶极恶的罪犯,但是他们都理智地意识到真凶依然逍遥在外。对于这一点,FBI探员肯定也意识到了,不然他们怎么可能让德萨尔多那么轻松地被无罪释放,但是真凶一直无法找到,他们也乐于见到有人主动认罪以减轻办案的压力。

也有人认为可能罪犯后来改变了风格,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FBI犯罪行为分析专家在经过大量的罪案分析之后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起连环杀人案的凶手可能会在合理的范围内在自己原先的犯案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升级,但绝对不会改变风格,他们在某一方面有着出乎常人意料的执着。比如在被媒体曝光的一起连环杀人案当中,罪犯曾经一度穷困到无法吃饱饭的地步,但从始至终没有在杀人之余进行过一次偷窃行为,这是常人很难理解的一件事。

新的嫌疑人:在舍曼得出自己的结论后,德萨尔多的哥哥理查德却没有被弟弟不知从哪儿来的自信说服,在哥哥的反复追问之下,德萨尔多承认自己认识波士顿连环勒喉案的凶手,他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名叫乔治·奈赛尔。于是,理查德拜访了这个叫奈赛尔的人。当时,奈赛尔正在和自己的妻子散步,他看起来绝对是一个举止优雅的绅士,有着不菲的收入和娇美的妻子。但当理查德提起发生在波士顿的案件时,这位绅士却突然不自然了起来,理查德进一步表明凶手叫作乔治·奈赛尔的时候,这位绅士的表情瞬间凝固了。发现异常之后,理查德迅速向警方报告了这一切,其后,又有两名自称从波士顿连环勒喉案中的扼杀狂手中逃脱的女子也站出来指证乔治·奈赛尔就是凶手。但遗憾的是,由于证据不足,依然没有办法证明乔治·奈赛尔就是凶手。这次的风波对于奈赛尔来说算得上是虚惊一场,但似乎并没有对其之后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

新的嫌疑人再次被排除掉,波士顿连环勒喉案件的真相依旧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不懈追踪:当年警方在德萨尔多认罪之后,曾放弃了对一名具有重大嫌疑的疑犯的调查。舍曼在排除了德萨尔多的嫌疑之后,根据警方放弃的线索顺藤摸瓜在新英格兰的北部找到了这位叫作D的嫌疑犯。当嫌疑人D得知舍曼的来意之后,突然变得非常惊恐,先是极力否认自己是波士顿连环勒喉案的凶手,其后又开始否认自己杀过人。在舍曼看来,这简直就是漏洞百出,所以继续进行了持续的追问,并要求其进行测谎实验。事实上,两次测谎这名嫌疑人都没有通过,这更加坚定了舍曼对自己判断的自信。但这名嫌疑人表示只要有法庭的命令,自己愿意配合进行DNA检测来证明自己无罪。

2000年10月,马萨诸塞州的总检察长下令对萨利文的遗体重新进行DNA检测。但是,一方面由于年代久远,取证已经变得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案件已经过去了将近40年的时间,嫌疑人的面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便是当事人去指证也变得极不现实,案件始终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年逾半百的舍曼已经没有精力继续追查下去了,这个案子几乎耗尽了他的一生,无论结果如何,舍曼都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做一个了结。

在德萨尔多被无罪释放之后,又于1967年因另一件强奸案被判终身监禁,不知情的人都以为波士顿连环勒喉案的恶魔终于再次被关进了监狱。1973年,德萨尔多因在狱中与人斗殴而被杀,据说其曾经写过一首打油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

  扼杀者的故事至今无人得知

  十三个女人成为亡魂,有老的,也有少的

  其四处飘荡行踪不定

  何处藏身实难相告

这几句诗或许是后人杜撰,也可能确实是德萨尔多本人所写。如果真是出自他本人之手,那么他或许真的是案件的知情人。但半个世纪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真相已经大部分被掩埋在了土里,这起案件也成了屡被提及的著名的历史性悬案。

犯罪心理分析

或许是当时的FBI并没有足够的权力去全权干涉此案,又或许是其他社会原因、时代原因所致,这个案子就这样一拖再拖,最终成了悬案。如果发生在现在,或许凶手很快就会被抓捕归案了。

首先,根据连环杀人案中的性别以及年龄和地域分布,警方完全可以做出一个简单的地理侧写和犯罪心理侧写。比如对方的目标是比较集中的某一类人群,那么,即便受害者都是随机目标,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发现对方的诉求,这些受害者很可能是某个特定的人的替代品。如果对方的目标范围大致为整个女性群体,那么其憎恨的对象很可能就是整个女性群体,这样来判断就可以得出罪犯曾经在多个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女性身上受到过挫折。比如,一个罪犯如果表达出强烈的对于控制和尊严的渴望,那么就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这类对自尊特别敏感的人多半是下层劳动者,并且是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下层劳动者。他们曾经受到过一定的良好教育,所以会觉得自己是文化人,是上层人士,但又不得不迫于现实环境从事最底层的体力劳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足以让他们变得敏感而自卑。打个比方,如果某经理叫新来的员工去帮忙办件事,一般来说,这位员工一定觉得理所当然;但如果被喊住的这位员工资历颇老,甚至曾和现任经理一起竞争过经理这一职位,那么他很可能会认为经理之所以喊住他,不过是为了炫耀,抑或为了报复和打压。但也许事实上,这只是一个随机事件,并不存在其他的主观因素。

让我们回到案件本身,在波士顿扼杀案当中,尸体鉴定报告中明确记载了这么一个细节,那就是“被异物强奸”,或许更标准地说就是被进行过性虐待。这就能反映出很多事实,比如这个罪犯也许具有性功能障碍。如果说这些受害者都是某个人的替代物,那么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罪犯的某位女性亲属行为比较出格。因为在一定程度上讲,凶手的行为也可以被认为是在惩罚,遍观中国古代的刑罚就可以了解,很多时候对女子不贞的惩罚就是采取类似的行为。但由于当时调查得不够彻底,时至今日也无法得知详细的尸检报告,所以自然无从得出准确的判断了。

以上是对犯罪心理的侧写,可以反映出罪犯的心理诉求。此外,还有对地理环境的侧写,可以从中分析出罪犯的活动范围,甚至是生活范围,运气好的话,或许可以直接找到凶手的藏身之所。

面对连环杀人案,尤其是随机目标的连环杀人案,即便掌握了一定的线索,想要进行大规模排查也是相当困难的。这时,地理侧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凶手的第一个目标,一定会选择自己熟悉的目标及自己所熟悉的地点,其后的目标或许会随着其手法的逐渐成熟而变得广泛,但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最开始的几起案件足以让专家分析出很多有用的线索。以本案为例,凶手不可能一开始就在整个波士顿到处犯案,所以其犯案地点一定会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沿着某一条街或者围绕某一个地点。其第一个目标选择了萨利文,那么多半凶手在行凶之前已经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比如知道她住哪里、家里又有些什么人等。罪犯几十年间一直未被抓获,排除掉警方的失误,我们可以判断出凶手是一个极度谨慎的人,那么,凶手多半没有和萨利文进行过直接接触,但可以凭借其他方式来掌握她的情况。比如监视跟踪被害人,经常和被害人坐同一趟公车,或者经常听自己身边的人提起被害人的一些情况等。但或许是因为当时的警方并没有掌握类似的侦破手段,抑或是实际情况更加复杂,总之,这起案件是一直悬而未决。

至于舍曼的行为则多半是再次做了无用功,因为案件毕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凶手甚至很可能不在人世了。而他所调查到的一些表现异常的人也许不过是当年的一些知情者,虽然不排除真凶也许就在其中,但时过境迁,想要从岁月的长河里将其揪出,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犯罪预防指南

比较来看,这类犯罪其实最难预防,因为罪犯的目标是随机的,而且有足够的耐心去选择合适的目标。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我们总会有疏漏的时候,很难做到全天候高警惕、强预防。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什么也不能做,我们还是可以努力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比如尽量不要在凌晨或夜晚去人少的地方,一个人的时候一定要锁好门窗,发现身后一直会出现同一个陌生人的时候既不要急着回家,也不要乱跑,而要尽量往人多的地方走,因为回家很容易被潜在的罪犯找到自己的住处,而乱跑则很有可能会跑进死胡同,反而给罪犯提供了便利。如果周围有派出所的话就要尽量往派出所跑,没有的话,也要往有保安、有人群、有灯光的地方走,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安全系数。

前段时间网上报道了一则新闻:一位女士多次发现有人跟踪自己后,立即告诉了自己的丈夫。这位女士的丈夫认为立刻报警会打草惊蛇,所以安排了一出戏——在高速公路上安排自己的人逼停了跟踪妻子的车子,在抓住嫌犯的同时,还在对方的车上发现了绳子、麻药等绑架工具,就这样一场危险被轻松化解了。这则新闻告诉我们罪犯其实并不可怕,但我们要做到冷静处理。然而,这位先生的办法一般人无法效仿,所以在自身力量不足的情况下,一旦发现危险,迅速联系警察才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