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控诉
背景: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加劳德特大学是一所聋哑人学校,被称作“聋哑人高等教育学校当中的哈佛”。其坐落于特区一个嘈杂的角落,但与周围的环境不同,居住在里面的特殊群体使得这座学校犹如一个宁静的孤岛,四周的围墙隐约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假象。
案发:2000年9月28日,一位略显着急的学生打破了校园宁静的日常。晚上八时左右,一个学生找到了科格斯韦尔宿舍楼的管理员劳伦·哈斯贝,说自己本来约好和一个名叫埃里克·普伦吉特的同学在辅导课上碰面,但那个同学一直没有出现。劳伦看了看时间,然后告诉这个学生再耐心地等待一会儿,或许埃里克马上就会出现了。但是,眼前的学生十分固执,他坚持要求劳伦去埃里克的宿舍看一下,因为他在那间宿舍的门口闻到了一股奇怪的味道。无奈之下,劳伦只好和这名学生来到了位于楼道最里面的埃里克的宿舍,却意外地发现宿舍的门是关着的。这是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埃里克患有轻微的大脑麻痹,但性格非常外向,喜欢和任何人交朋友,他的宿舍门几乎从来都不关,学校的很多管理员都了解这一情况。
为了保护学生,学校规定宿舍管理员要进入学生的宿舍,必须至少是一男一女两个人。所以,劳伦找来了另一名同事托马斯·科赫,当他们再次回到埃里克宿舍门前的时候,托马斯按响了门铃,却没有人来开门。聋哑学校的门铃是特制的,在门的上方安装一盏灯,这样在按响门铃的时候,那盏灯就会开始闪烁。托马斯觉得事有异常,所以找来备用钥匙打开了房门,眼前的场景令人瞠目结舌:房间里杂乱无章,一把看起来像是被砸碎的椅子散落一地,其中一些零件上还沾有血迹,地毯上同样有着一摊血迹,一个人正面朝下趴在床脚。托马斯迅速跑了进去,躺着的人正是埃里克,此时已经停止了呼吸。这一现象使得在场的三个人大吃一惊,他们迅速跑出了宿舍并且关好门,然后一边向学校的主管汇报,一边打电话报了警。
特区警方很快来到了现场,并立即排除了自杀或意外的可能性,因为死者的致命伤在后脑,而凶器则是那把被砸碎的椅子,现场留有过激杀人的痕迹,好像某个人突然被埃里克激怒,然后抄起椅子从背后狠狠地砸向了埃里克的脑袋。接下来,他们所要寻找的就是凶手留在现场的一切痕迹以及凶手行凶的动机。房间里的东西虽然杂乱无章,但是放在桌子上的手机以及电脑,还有旁边的钱包全部安然无恙,显然这不是一起入室抢劫案,那么,就只可能是一起谋杀案了。但是,凶手是从外面进入学校的,还是学校内部的人呢?警方据此展开了深入调查。
两种可能:凌晨两点的时候,警察来到了埃里克的家中,他的母亲、继父以及姐姐住在一起,他们被告知埃里克在学校与人发生了争执,埃里克死了。埃里克的亲生父亲是从埃里克的姐姐那里得知他的死讯的,挂断电话之后,埃里克的父亲在一张椅子上呆呆地坐了一整天,显然没有人能够接受这个恐怖的事实。
在聋哑学校的调查取证要比往常困难得多。首先,在询问目击者的时候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因为他们必须要通过翻译才能明白被询问者所表达的意思,这需要多花费不止一倍的时间。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来了解很可能会遗漏掉一些比较关键的细节。不过经过大量的调查,还是有一些关于案件的细节被警方发现了:
第一,埃里克是同性恋,并且在学校里的一个同性恋俱乐部担任了一些职位,来为同性恋者服务。这就提供了一种犯罪动机,很可能是由于埃里克特殊的性取向引起的仇视性犯罪,因为有学生称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下“又少了一个”的话。
第二,从现场可以看出有过激杀人的痕迹,也就是说可能某位和埃里克感情相当亲密的人突然接受不了某个事实而失手杀了他,比如他的男朋友之类的。警方甚至找了一个可能的嫌疑人,一名学生透露埃里克正处在一段热恋当中,但这名学生不知道埃里克的恋人到底是谁,只知道这个人叫托马斯,姓氏是以字母B开头。而且同样有人证实这两个人在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争执,那么因爱生恨也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凶手可能是个完全陌生的人,埃里克只是恰好被选中成为目标。因为埃里克患有轻微的大脑瘫痪,他一个人居住,并且从来不关宿舍门;更重要的是埃里克的宿舍在楼道的最里面,除了住在那里的人,其他人基本不会经过,也就意味着远离了人群聚集的地方。但如果是这种情况,那就意味着案件的解决将会更加困难,因为警方连最基本的杀人动机都很难掌握。
FBI介入:究竟是情杀,还是陌生人作案,警方对此一筹莫展。而埃里克被杀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校园,一时间学校里人人自危,甚至相互指责。为了尽快解决这种窘境,特区警方开始向联邦调查局求助。
FBI接手案子后,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埃里克出事时电脑是开着的,而使用记录显示他当时正和姐姐艾琳在网上聊天。于是,FBI探员迅速找到了埃里克的姐姐,希望从她那里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而此时,埃里克的继父、母亲和姐姐正好也来到了华盛顿特区。据艾琳的表述,那天埃里克一直都显得十分正常,不过她之前曾经几次看到过一个身影在埃里克宿舍门口徘徊。
警方结案:FBI探员开始盘问每一个发现尸体的人,其中的重点就是管理员托马斯·科赫。他拥有所有宿舍的备用钥匙,这其中就包括埃里克的房间,同时他还是尸体的第一发现人。在询问的同时,警方也在寻找着一个叫托马斯·B的人,这个人据说是埃里克的恋人。在埃里克的一些聊天和通讯记录当中,FBI探员找到了这个叫托马斯·B的人的真实身份——托马斯·明奇,也是该校的一名新生,没有任何犯罪记录。FBI探员坚信在调查当中总会找到一些有可能的线索,在汇总分析后找到最接近真相的线索后一路追查下去,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过,警方显然需要更快结案,在FBI探员到来之前,特区警方找到了托马斯·明奇,并且进行了长达两小时的询问。期间,托马斯·明奇承认自己和埃里克曾经有过感情,并且在结束那段关系的时候两人发生了争执,并且打了一架。在审讯室里,托马斯·明奇表示自己曾“推了埃里克一下”,翻译和托马斯·明奇都不明白那意味着什么。当他承认了自己曾经和埃里克有过肢体上的冲突之后,在特区警方看来就意味着他承认自己打死了埃里克。于是,托马斯·明奇迅速被逮捕,并且以二级谋杀罪被起诉。
凶手被抓的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校园,但当得知凶手之后,几乎所有学生和老师都大吃一惊:“怎么会是他!”似乎谁也不认为托马斯·明奇可能杀害埃里克。但是,案件还是迅速走向终结,毕竟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埃里克的父母需要一个发泄愤怒的对象,而学校的学生们也需要借凶手被抓来恢复自己的安全感。相对来说,或许媒体对这个结果更加喜欢,警方在媒体发布会上做了这样的描述:世界知名的聋哑学校内,两名男性聋哑学生卷入了一场情感纠葛当中,并且引发了一次剧烈的冲突,最终导致了埃里克·普伦吉特的死亡。世界知名高等院校、同性恋、聋哑学生、死亡等关键词无疑成了媒体最大的宣传热点。
转折:但是,案情很快出现了戏剧性转折,在起诉的过程当中,美国联邦检察官驳回了起诉申请。他们认为警方缺乏足够的证据,仅仅因为托马斯·明奇的一句供述不足以作为逮捕他的证据,况且他只是承认两人有过肢体冲突,却没有承认自己打死了人。而房间中的指纹同样无法作为证据,既然之前两人有过一段时间的交往,那么,会留下托马斯·明奇的指纹是很正常的现象。因此,警方只能撤销了控诉,虽然托马斯·明奇依然是头号嫌疑犯,但被无罪释放了,警方想要逮捕他就需要更多的证据。
埃里克的家人是在葬礼上得知这一消息的,这和之前得知埃里克的死讯一样不能被人们接受。他的继父质问警方:“你们为什么要放了他,他已经认罪了。”学生们同样惊讶于一个杀人犯被无罪释放,并且再次引起了恐慌。为此,埃里克的母亲不得不写了一封公开信来安抚慌乱中的学生。
一个月之后,埃里克的母亲收到了一个来自加劳德特大学的包裹,里面是一些埃里克的银行账单,账单显示在9月28号,也就是埃里克死亡的当天,他曾经在联合车站使用了自己的信用卡。她把这一情况告知了调查员,因为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还没有归案,她必须为此尽一份力。但这一信息来得太迟了,因为时间超过了30天,监控录像已经被清空,警方无法得知当时使用信用卡的具体情况了。
又一个死者:埃里克被杀的案件过去三个月之后,加劳德特大学再次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学生们如常地开始上课。但是,这种平静并没持续多久就再次被打破。2月3日,突如其来的火灾警报响彻整个校园,事发地点还是在科格斯韦尔宿舍。管理员迅速疏散了学生,因为并没有找到起火的地方,所以他们一间一间地打开宿舍查看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时,一位管理员惊慌地跑了出来向其他人挥着手比画着什么,劳伦有些疑惑,因为那位管理员一直在重复一个词“又一个”。又一个什么?大家突然有了不好的预感,当人们赶去那位管理员所说的房间之后,所有人都震惊了——又一个被害者!房间同样凌乱不堪,而死者的状况更加糟糕,因为没人可以确认死者的身份,他的面部被刺了很多刀,血溅得到处都是。这次警局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向FBI发出了求助。
FBI接手:调查显示死者名叫本·瓦尔纳,19岁,来自得克萨斯州,性格内向,喜欢独来独往,但是乐于助人。与上一起案件不同,这次房间里少了一些东西——钱包、信用卡以及支票簿。与此同时,凶手还留下了大量的痕迹——一道鞋底留下的血印,从本的房间一直延伸到了宿舍楼外的一个垃圾桶旁边。调查员在垃圾桶里发现了一件带血的夹克以及一把带血的匕首。
后来,那把匕首被证实属于本·瓦尔纳本人,而且FBI探员也对科格斯韦尔宿舍的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询问,但没有获得有用的线索,宿舍管理员托马斯·科赫则再次成了FBI探员重点关注的对象。托马斯本人对此异常愤怒,本来就因自己没有保护好学生而深感自责,当FBI探员把目光集中在他身上的时候,他简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他的嫌疑很快就被排除了,DNA检测显示他与遗留在两起案发现场的DNA明显不相符。然后,人们的视线再次回到了埃里克案的头号嫌疑人托马斯·明奇身上,巧的是案发当时已经离校的他正好也在华盛顿,那么,凶手真的是他吗?可学校的师生们都没有见过托马斯·明奇回到学校。要知道在学生们眼中明奇依旧是一个杀人犯,要是有人看到了他,即便是疑似看到了他也一定会向学校报告的,但没有任何与之相关的信息。
不久之后,托马斯·明奇回到华盛顿的原因也被FBI探员得知,他只是承认自己和埃里克有过冲突,却无法理解自己的证言怎么会和杀人联系在一起,他只是想要澄清自己没有杀人。同时,两起案件的现场也没有任何线索能够证明和他有关系,DNA检测结果显示也并不匹配,托马斯·明奇再次洗脱了嫌疑。
FBI探员又进行了上百次询问,但是一无所获,没有任何人有任何与案件相关的线索,而现场留下的鞋印也同样找不到匹配的对象。此时,唯一的线索就只有FBI专家得出的一个结论:凶手很有可能受伤了。被当作武器的匕首一般都会在刀柄上有一个较大的凸起,用来保护使用者的手不被划伤,而一般的切菜刀或削皮刀却没有。当一个人拿削苹果的刀子去刺人的时候,就很可能会因为刺到骨头而导致自己的手滑到刀刃处被割伤。
新的线索:此时,本申请了银行卡的发卡行给FBI探员发来了信息,因为他们怀疑有人伪造了本的支票。曾经有人拿着一张显示是本签署给约瑟夫·梅瑟的支票前去银行兑现。那么,这个约瑟夫·梅瑟又是何方神圣呢?他就是之前向宿舍管理员劳伦表示发现埃里克房间有奇怪的味道,并且十分执着地要求劳伦前去查看的那名学生。而来自银行的监控也显示,正是这个人兑现了那张支票。
经调查显示,这个人和埃里克以及本也仅仅是认识而已,并没有更加紧密的关系。而且本被杀的时候,他已经搬出了科格斯韦尔宿舍楼,但是依旧经常回来。管理员劳伦对此并不以为意,因为毕竟他在这里住了很久。在对约瑟夫的询问当中,他否认了自己杀害过埃里克和本,FBI探员却在他的手上发现了类似之前推断中的刀伤。虽然约瑟夫拒不承认任何指控,但已有的线索足够FBI探员申请对其住处的搜查令,令人意外的是,搜查令还没有下来之前,他就前去自首了。约瑟夫承认自己杀害了埃里克以及本,但是说自己杀人的动机只是因为钱,这与之前的分析完全不符。可FBI探员依旧对其提起了诉讼,在法庭上他辩称自己有精神障碍,所以他杀人是无意识的,但陪审团中显然没有人愿意对如此凶残的杀手施恩,约瑟夫·梅瑟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
犯罪心理分析
约瑟夫·梅瑟和其他一些杀人犯比较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同,同样凶残,同样狡猾,同样尝试掩饰自己并且为自己的罪行开脱。如果在档案当中剔除了聋哑人这一定语,那么这起案件就和普通的凶杀案件没有任何区别。
那么,这个生而残疾的可怜人为什么要杀人呢?在供述中他声称自己单纯只是为了钱,并且叙述过程相当混乱,甚至前后颠倒、多次重复。这些似乎都表明他具有一定的精神障碍,但很显然这些都只是他刻意的伪装罢了。如果正如他所说的自己只是为了钱,那么,这个人就实在太可怕了。
首先,在埃里克的案件当中,虽然现场没有发现物品遗失,但随后的证据显示埃里克的信用卡曾经被用来购买自行车等物品,而作为一个患有轻微大脑麻痹的人,是根本不可能骑自行车的。后来,警方在约瑟夫的房间内找到了当时购买的自行车以及一双鞋子,就是那双在本被杀的现场留下鞋印的鞋,同时也是用埃里克信用卡购买的鞋子。
其次,在本被杀之后,约瑟夫也拿走了支票簿并且伪造了支票前去兑换,如果一切正如他所说,那么他就是一个为了钱可以随意杀人的不折不扣的恶魔。
我们可以试着还原一下埃里克案件的始末:约瑟夫杀了埃里克,并拿走了他的信用卡;然后去买了自行车、鞋子等物品,之后再把信用卡放回到原来的地方;随后锁上门去找管理员与自己一起发现尸体,这样就可以摆脱自己的嫌疑了。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疑点,根据这个疑点可以推测出一个相当可怕的真相:约瑟夫并不是在偷窃被发现之后再杀人的,而是本来就打算杀了人然后拿着东西离开。这两起案件的现场之所以差别很大,是因为埃里克有轻微的大脑麻痹,只要把他推倒在地,那么要杀他简直易如反掌;而本则不同,他进行了激烈的挣扎,因此激怒了约瑟夫,致使他疯狂地刺了本很多刀。这样的解释看似合理,但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在埃里克的案发现场同样有过激杀人的痕迹,而埃里克是无法做出太多抵抗的。据此FBI探员做出了两点判断:第一,约瑟夫确实只是为了钱而杀人,很明显在两起案件中他之所以杀人就是为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花掉他们的钱;第二,约瑟夫杀人并不只是为了钱,大概是有潜在的残忍因子在其中作祟,毕竟想要得到钱有很多种方法,而杀人无疑是最容易被发现的一种。毕竟,对于丢钱之类的小事情,FBI是不会受理并介入的,即便是勒索、绑架也远比杀人要容易得多。
总之,对于这样一个为了一点钱可以随意杀人,而且潜藏着凶狠残忍的天性的人,确实应当受到最严厉的制裁。
犯罪预防指南
提到残疾人犯罪的预防,重点就是要加强管理和心理疏导,以防止个别人滋长不正常心理,过于偏激,最终踏上犯罪的道路。
重中之重在于有效管理,面对他们应当付出更多关爱,投入更多关注。但是,这种所谓的特殊对待不应体现在方方面面,在法律面前没有人该受到特殊对待。
很多人心底都有过犯罪的欲望,只是人与人之间的自制力不同,同样面对一百万美元,有的人会心动,也有的人无动于衷;但要是一直增加下去呢?一千万、两千万、一亿、两亿……迟早会有一个数字冲垮人们的自制力。而在本案中,约瑟夫为了区区几百美元就接连杀害了两个人,这一方面是因为本身的残忍、对生命的漠视,另一方面同样可能是因为几百美元对他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是一笔不惜为了其而杀人的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