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袋中的尸体(二)

垃圾袋中的尸体(二)

案发:2007年10月29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县,一个名叫罗伯特·斯宾的男人正开着自己的小渔船捕鱼,时间大概是晚上十点半左右。不过,这一天他的运气似乎并不怎么好,河里风浪比较大,罗伯特什么也没有捕到。因此,他决定再往远处走走,去他平时不怎么去的一个小岛附近重新试试看。新的环境并没有带来好的运气,罗伯特依旧没有什么收获,水面不停地涌动,一片漆黑之中几乎什么也看不到,只能拿着探照灯四处晃来晃去。突然,他发现不远处漂着一个蓝色箱子之类的东西,眼看继续下去也是浪费时间,他索性放弃了捕鱼决定过去看看那到底是什么。此时的罗伯特只是好奇箱子里面装着什么,浑然不知自己即将遇到今天最倒霉的一件事情……

垃圾袋中的女孩:加尔维斯顿警局的电话突然凄厉地响了起来,听筒那头一阵急促的声音传来:“是警察局吗?我在西海岸的一处小岛上发现了一具尸体。”警情就是命令,加尔维斯顿警局立刻派警察前往报案人所说的地点。当警察到达的时候,看到一个男人神情呆滞地站在那里,他的旁边有一个蓝色置物箱,箱子里是一个黑色的垃圾袋,垃圾袋撕破的一角露出了一只小孩子的脚。箱子里是一个很小的孩子,凭穿着判断像是个女孩子,而且看样子已经死去很久了。

是杀人抛尸,还是意外死亡之后被人抛尸?警察一边思考着这个问题,一边搜寻着整座小岛。如果是有人把这个箱子扔到了这里,那么应该会留下痕迹,但遗憾的是,警察什么都没有发现。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带着尸体先回到警局。

死因:尸体的腐烂程度非常严重,再加上长期在水中浸泡,几乎已经无法辨认原来的样貌。法医对尸体进行了详细的鉴定,死者是个女孩,年龄在2岁到5岁之间。而对于死因,警察听到了他们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可以确信这个孩子是被蓄意谋杀的。致命的伤害是头部受到的撞击,但是不同于摔倒之后的撞击,也不是从高处坠落后受到的撞击,而是被人用钝器击中后留下的撞击痕迹,这就意味着警局必须找到一个残忍到连小孩都杀害的杀人凶手。

虽然确定了是一桩谋杀案件,但线索极其有限,可以说警方基本上什么都不知道,比如这个小女孩叫什么、家在哪里等。所以,警方必须先找到孩子的父母,这样就可以知道孩子和谁生活在一起,从而找到有可能犯罪的嫌疑人,进一步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但是,要调查孩子的父母是谁同样很困难,因为相符合的时间段内,整个加尔维斯顿警察局都没有人来报案说丢失了孩子。更糟糕的是,离发现尸体的地方不远处就是一个国际港口,每天往来的船只非常多。警察甚至不能准确判断这个孩子到底是不是美国人,他们只能求助于信息来源更为强大的FBI,请他们前来协助办案。

调查:FBI探员搜寻了整个得克萨斯州以及附近地区的失踪人口档案,但依旧没有符合的名字,然后又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排查。与此同时,他们做出了死者的外貌复原图,并且加上了被发现时候的穿着,让媒体进行报道,希望可以有认识这个孩子的人提供信息。信息一经公开,警局和FBI的办公室内每天都有大量的电话打进,其中有好几个月没见到自己孙女的爷爷,也有好几周没有见到自己孩子的爸爸妈妈……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他们都害怕出事的就是自己的孩子。这令FBI的案件负责人一时间有些头大,竟然有如此多的家庭丢失年幼的孩子吗?

FBI探员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着信息的筛选,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快,一条来自拉马克的线索引起了FBI探员的注意。一个男子说自己以前见过一户人家的孩子和警方发现的那个孩子很像,但是他们在不久之前搬走了。警方迅速搜查了整间屋子,发现屋里非常凌乱,似乎主人走得很匆忙,桌子上还有没吃完的比萨,房间内还散落着小孩子的衣服。这户人家确实非常可疑,但是一时间,FBI探员也无从得知房子主人的下落。就在FBI探员集中精力追寻这户人家的下落的时候,又一条线索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举报人是一家汽车旅店的老板,他的一间房子租给了一对夫妇,但是这对夫妇超过一个礼拜没有回去了,于是老板命人去清扫房间。在房间里有很多小孩子的东西,但是周围人从来没见过这对夫妇带着孩子。此外,旅馆清洁员还在房间里发现了一个相册,相册里全是小孩子的照片,而照片上的孩子和警方的复原图看起来非常相似。

FBI探员动用了庞大的资源,并且用最快的速度调查了这两条线索,遗憾的是,最终结果表明这两条线索都和在小岛上找到的女孩没有任何关系,线索再次中断了。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FBI探员接到了一个电话,报案人认为警方发现的那个孩子是一个失踪了的4岁英国女孩,这个女孩名叫玛德琳·麦卡恩。玛德琳是在同一年5月的时候被人从卧室偷走的,当时她的父母正在葡萄牙度假。因为某些原因,这起案件引起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看到美国媒体的报道之后,葡萄牙警方和FBI取得了联系,并且把玛德琳的DNA邮寄了过来。但遗憾的是,经过检测,双方并不匹配,警方发现的女孩并不是玛德琳。

所有办案人员都十分着急,因为不要说抓到凶手,现在连死者的一些基本信息都无法得知,所有人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地四处奔走寻找线索。

发现线索:就在所有人都毫无头绪的时候,两个渔民终于带来了令案情出现转机的线索。就在死者被发现之前,这两个人在西海湾钓鱼的时候曾经看到一男一女开着一艘船出了海,当时他们的船上就放着一个蓝色的箱子。大约1个小时之后他们再回来时,那个女人在不停地哭,但是船上的蓝色箱子不见了,遗憾的是,两个渔民并没有记住他们的船号。FBI探员一边开始搜寻那对神秘的男女,一边安排其中一名渔民参加了小女孩的追悼会。他们觉得那对神秘男女很有可能会去参加。果然,在追悼会上,FBI探员注意到了一个举止怪异的女子,这名女子看起来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可就在他去找目击者渔民准备让他辨认的时候,这个女人却突然消失了。那么,这个消失的女人和小岛上发现的尸体会有关系吗?

FBI探员在寻找孩子的父母无果之后,大胆地做出了一个恐怖的推测:杀死这个孩子的凶手就是她家庭里的某个成员,她的父亲或母亲,否则不会这么长时间没人寻找自家的孩子。

在FBI调查的同时,距离案发地点1500千米外的俄亥俄州,一位名叫谢乐尔的中年女子正在浏览网页。当她看到警方公布在网络上的照片时,觉得这个女孩非常熟悉。在警方的复原图当中,小女孩穿着一身粉色的连衣裙,还有一双略显紫色的鞋子,在她的印象中,自己曾经给两岁的孙女莱利·安买过这么一身衣服。本来莱利是和祖母谢乐尔生活在一起的,但是她的儿子罗伯特和媳妇金伯莉离异后却因为孩子的抚养权产生了纠纷,所以几个月之前金伯莉带着莱利不见了踪迹。FBI探员从罗伯特那里了解到,后来金伯莉和一名叫作罗伊斯·齐格勒的男子结了婚,并且带着莱利搬到了得克萨斯州。

FBI探员对这条线索非常重视,他们认为有很大的可能性那个小女孩就是莱利·安,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莱利·安的母亲和继父。但是,当FBI探员找到罗伊斯的时候,他却声称因为自己被卷入了性侵案件,所以莱利被俄亥俄州的儿童保护机构带走了。金伯莉则在一旁证实了自己丈夫的话,并且出具了一份署名俄亥俄州儿童保护机构的文件。但是,FBI探员不相信这两个人,因为每个了解法律的人都知道,当他们搬到得克萨斯州之后,有权利带走莱利的只有得克萨斯州的儿童保护机构,而不是俄亥俄州。

但为了谨慎起见,FBI探员还是发函询问了俄亥俄州的儿童保护机构,看他们是否真的带走了莱利·安。事实证明了FBI探员的判断,根据回函可以看出,莱利·安并没有被带到俄亥俄州的儿童保护机构。此时,这对夫妇变得更加有嫌疑了,而且FBI探员认为莱利·安就是小岛上发现的那个小女孩儿。FBI探员一边要求金伯莉协助调查,一边取得了她的DNA与女孩进行对比。

真相:在金伯莉的证词当中,FBI探员渐渐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她本来和前夫罗伯特感情非常好,也非常喜欢自己的女儿。但是后来两人因为一些原因离婚了,金伯莉开始和自己的网络情人罗伊斯同居。这期间,罗伊斯知道金伯莉不想失去莱利,所以他请到了律师帮忙赢了官司,使莱利能和他们一起生活。但是,这样看似美满的生活并没能维持多久。结婚之后,罗伊斯似乎突然失去了全部耐心,他开始严厉地斥责莱利,一个两岁孩子的太淘气竟然会被他认为是品行不端。他甚至开始虐待莱利,用皮带抽莱利,并且大声地辱骂,但这还不够,金伯莉也必须加入虐待的行列来取悦罗伊斯才能使罗伊斯感到满足。罗伊斯曾要求金伯莉把莱利的头按在开到最大的水龙头下面冲洗,金伯莉照做了,除此之外,基本上罗伊斯的所有暴行都被金伯莉在莱利身上重新做了一遍。

暴行一直在持续,中间虽然有过短暂的停歇,但是不久之后便会继续开始,直到莱利彻底崩溃。她的身体开始变得冰冷,但是金伯莉只认为是天气太冷的缘故,就这样莱利死在了金伯莉的怀中。“罗伊斯一直试图让莱利站起来,但是她做不到,她已经没有了呼吸。”金伯莉在供述的过程当中泣不成声。

令FBI探员惊讶的还不止于此,在莱利死后,金伯莉竟然没有一点要报警的意思,而是买来了黑色的垃圾袋和一个蓝色的塑料置物箱。他们先用漂白剂给莱利清洗干净,消除掉了所有不属于莱利的DNA痕迹,并为其换上了干净的衣服,将她装进了垃圾袋和置物箱里面,然后将其扔在垃圾堆当中长达两个月之久。但是,在这样的炎炎夏日尸体很快就腐烂了,一股难闻的味道四处飘散,为了彻底消除掉隐患,两人决定将箱子扔到河里。

FBI探员听完了金伯莉的供述之后久久无言,他们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心情和语言来形容这个女人。但是,案情并没有就此结束。金伯莉告诉探员,罗伊斯在警察上门之后曾经试图自杀,并留下了遗书,遗书中他承认了自己犯下的残酷罪行。

但当FBI探员逮捕了罗伊斯之后,罗伊斯说了一个和金伯莉所叙述的完全不同的真相。当天他生病请假在家,突然听到了莱利的叫喊,当他出去的时候,莱利已经被金伯莉虐待得惨不忍睹。而后面的情节则大同小异,不过主导人变成了金伯莉,只有抛尸是罗伊斯提出的。

FBI探员必须从两人的证言当中发现谁在说谎,而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还需要更进一步的调查。

在金伯莉的电脑中,警方发现了伪造的来自儿童保护机构的文件,而她所说的遗书也被找到。经过FBI笔迹专家鉴定,遗书确实是罗伊斯所写,而其中还包括罗伊斯写给莱利的几条规矩,大部分都很不合理,其中一些确实涉及虐待儿童。似乎一切的线索都指向了罗伊斯,而金伯莉则没有什么指控,但陪审团并不准备放过她。

陪审员是这样认为的:“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在莱利受到虐待的时候她并没有去阻止悲剧的发生,反而是主动参与了进去,她也属于谋杀莱利的凶手之一。”但这时候有一个惊人的消息传来——金伯莉怀孕了。她试图利用肚子里的孩子来博取法官的轻判,但是法官并没有因此而手下留情。两人最终都以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其中,罗伊斯不得假释,而他们的孩子则由亲戚来代为抚养。

犯罪心理分析

首先,本案可以被定性为一起虐待儿童案件。虐待儿童的动机有很多种,最常见的一种是控制欲的驱使,而罗伊斯就属于这一类型。从案件当中可以看出他对莱利的虐待并不是毫无缘由的,也不是随便找一些借口来施暴,而是貌似规范地制定了一些相当苛责的规矩。

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莱利不光没有善恶观,甚至根本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代表什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而监护人的职责之一就是引导和规范,让孩子不要做出不合理的举止和行为。在罗伊斯的意识当中,作为一个监护人,就有义务和权利去“管教”孩子,就应该给他们立规矩,这也正是悲剧发生的源头。

一个不会教育孩子的人试图去给一个年幼的孩子定下一些规矩,这本来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比如小孩子的淘气,本是件极正常的事情,很多孩子在小时候都有过抓人或打人的举动,而且不论是谁都“毫不留情”。这不过是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才需要监护人从旁引导,去告诉他们是非。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看似恶劣的行为只是源于孩子的淘气和好奇,而并非像罗伊斯想的那样,把类似的情形定性为品行不端。由此可以看出,罗伊斯是一个控制欲极度旺盛的人,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监护人,也无法很好地抚养一个孩子。

事实上不仅如此,如果只是控制欲驱使倒也不会导致莱利·安的最终死亡,在罗伊斯的心底隐藏着暴虐和残忍的因子。一个两岁的孩子面对一个成年人是毫无抵抗力的,甚至也无法在语言上进行反驳。所以,罗伊斯应该很享受那种成就感,可以随意大声斥责莱利,来发泄自己心中的狂躁和愤懑。案件当中并没有详细描述,但可以分析得出罗伊斯应该是受到了什么挫折,比如在事业上的失败等,所以莱利很不幸地成为了他的出气筒。

其次,再说一下金伯莉。从最开始的金伯莉可能与莱利·安的被害有关,到后来的如实供述阶段,金伯莉的前夫罗伯特以及谢乐尔女士一直很难相信他们所见到的就是事实。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金伯莉是一个温柔善良的女子,爱生活,也爱自己的孩子。

都说母爱很伟大,但是在金伯莉的身上似乎找不到一丝与母爱的关联。从她的行为可以看出,金伯莉是一个只能依附于别人,无法独立生存的人。针对她帮助罗伊斯来虐待自己亲生女儿的事实,FBI探员是这样判断的:金伯莉离不开自己的情人罗伊斯,如果反对他虐待莱利,那么自己就有可能失去罗伊斯,抑或是失去罗伊斯带给她的一种生活状态,显然她很享受这种状态;但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保住目前的生活状态,那么必须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莱利。因此,在两相取舍中,莱利就这样被她放弃了。依附于人的金伯莉无法独立生活,又或者是从来没想过靠自己来获取想要的生活,最起码在她的心里一直认为自己必须依赖于其他人才能够生存下去。

从这些细节又可以看出金伯莉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伟大的母爱根本不可能存在于她的意识之中。最开始,她很喜欢有莱利的生活,所以她通过官司赢得了莱利的抚养权,这并不能证明她爱莱利,只能说莱利是她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道具。但是,当她第二次结婚之后,她更喜欢的是罗伊斯带给她的一种生活状态,为了维持这种状态,她毫不犹豫地牺牲了相对来说已经不重要的莱利。

一些陪审员曾认为她也许是因为爱罗伊斯才会做出如此无法理喻的事情。但是,在警方找到金伯莉询问的时候,她把整个过程巨细无遗地告诉了警方,坦坦荡荡地出卖了自己的爱人,没有一丝为罗伊斯开脱的言辞。我们甚至可以由此判断,当时她供述称只有跟着一起虐待莱利,罗伊斯才能够满足,可能也只是她的片面之词,她甚至可能是自愿的,虐待莱利只是为了迎合罗伊斯,讨其欢心罢了。

最后要说的是,在整起案件当中,罗伊斯和金伯莉两人似乎从来没有把莱利当成过一个活生生的人。这对可以花一整天时间来虐待一个两岁孩子的夫妇,已经没有什么词语能够形容他们了。加之莱利死后,两人像是扔垃圾一样的处理方式,简直让人从心底感到了一阵深深的寒冷与恶意。很显然,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极度漠视,也许这也正是陪审团一致认为即便已经怀孕,金伯莉也必须被判处无期徒刑的原因。

犯罪预防指南

在逮捕了罗伊斯之后,一位有着20多年处理儿童犯罪经验的探员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每当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监督的重要性,但是每当事件过去,监督又会被所有人抛之脑后。”可见,针对儿童犯罪的预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监督,因为儿童根本无法拥有足够的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美国设有专门的儿童保护协会,每当孩子的监护人当中有人触犯了法律,或者受到类似儿童犯罪的指控之时,他们就会派出专员来带走孩子以保证孩子的安全。在美剧《别对我说谎》中,一位父亲被指控性侵未成年人,她的女儿很快就被儿童保护组织带走了,而一旦指控成立,那么他将会永远失去对女儿的抚养权和监护权。

靠公民自觉履行义务,显然是不足以遏制儿童犯罪的发生的,所以更需要一些职能部门的强力介入。比如由教育部门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问卷调查,一旦发现疑似案例便立即介入调查等。

我国社会中有这样一种传统,那就是年轻人一般会将孩子交给父母来照顾。这其实有好的一面,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老人有足够的时间、耐心以及经验。有了充足的时间,就能够尽可能地时刻保护孩子的安全;有了足够的耐心,就不会因为些许小事将教育变成虐待;有了丰富的经验,则会使他们能够应付孩子生活中出现的大多数状况,而不至于手足无措。如果能够把这些经验推而广之让每一对年轻父母都学会、学懂,那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同样也会减少很多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