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楼 西方文学中的“塔楼”意象

塔楼
西方文学中的“塔楼”意象

意大利超现实主义画家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很喜欢塔楼主题。图为他的油画《无尽的乡愁》,现存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灯塔,水塔,防御塔,通天塔……塔楼是西方文学与艺术中的一个常见意象。

从神圣文本到世俗文学,巴别塔(1)一直是混沌和罪恶的象征。在《声音》这首诗里,背对高塔般庞杂混乱的诗歌传统,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1867)听从了那曲来自塞壬的迷人召唤,开启了一段未知的梦境之旅,在诅咒和困境里走出了法语现代诗的沙漠和海洋。

贵族小姐,终生未嫁,虔诚笃信的天主教徒,才华横溢的浪漫诗人——德国女作家阿奈特·封·多斯特–霍斯豪夫Annette von Droste-Hülshoff,在博登湖边的中世纪塔楼,散开她的长发,任其在空中飞舞恣肆。这男性的塔楼,究竟是囚禁了女性的远方,还是锁住了少女的纯贞?现实与幻想,哪个才是诗歌的真实?

塔楼是塔罗牌大阿卡纳体系中最危险的牌之一,巴利李塔楼是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为自己建造的创作圣地,而《塔楼》是叶芝晚年最重要的诗集,诗人通过该书中的《塔楼》《内战时期的沉思》《黑塔楼》等诗对塔楼意象的沉思,为自己一生的文学和政治事业铸造着最后的故乡和墓志铭。

被束缚在塔楼中,无所逃于天地间。同时也深锁在塔楼中,于自觉的幽闭中获得庇护。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的作品《塔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