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酒 西方文学中的“葡萄酒”意象

葡萄酒
西方文学中的“葡萄酒”意象

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Sir Lawrence Alma-Tadema)

作于1871年的油画《酒神节》

主啊,是时候了。夏日曾经很盛大。

把你的阴影落在日晷上,

让秋风刮过田野。

让最后的果实长得丰满,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迫使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

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

在林荫道上来回

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

冯至 译

酿酒的季节,是诗人的季节。

这么说并不为过:如果没有葡萄酒,就没有伟大的古希腊悲剧,就没有诗人中的诗人哈菲兹,就没有在有限中寻觅无限的歌德,也没有在生活中开启盛大饮宴的兰波。

“设拉子的夜莺”诗人哈菲兹,苏菲派神秘主义诗人鲁米,两人是中世纪伊朗“诗酒风流”诗歌传统中风格迥异的代表人物,作为《圣经》和许多民间传说中葡萄的起源地,伊朗高原的本土诗人关于葡萄酒的丰富玄思与诗思,七个多世纪以来持续滋养着全世界人们的舌头与心灵。

从歌德到荷尔德林,从里尔克到策兰,德语诗歌中独特的“哀歌兼赞歌”特征,与葡萄酒背后的两希渊源关系密切。诗人由此成为先知、祭司,游走在“人”与“神”之间,在神灵缺席的时代将神光重新引入黑暗的大地。

以醉舟自比的诗人酒入豪肠,在暴风雨肆虐的海上如醉汉般失控舞蹈,直至散架。这场酒后的海难于兰波而言无异于诗神的祝福,肉身崩裂后的他得以重回母体,在缪斯的子宫里享尽诗的羊水滋养,一场沐浴式的溺亡。

莱茵河上的天鹅与河畔陡坡上的葡萄田

(姜林静2016年夏摄于德国宾根)